分享

从桂枝汤条文解读兼及学习和阅读《伤寒论》的方法王晓军文_经方人生

 tzg晴空 2016-01-23
从桂枝汤条文解读兼及学习和阅读《伤寒论》的方法
----《伤寒论》学习随笔之一
王晓军 整理于 山东
一:太阳病,外病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条)
这一条是从论中所有用桂枝汤解外的条文中归纳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意思是说:凡是太阳病,我们要采用桂枝汤来进行治疗的依据就是“外证未解,脉象浮弱”,只要合乎于这个原则就可以不管有汗无汗,已下还是未下,只要还有一、两个太阳的症状如身痛、脉浮等,就可以认为是“外证未解”,同时又脉象浮弱,提示不能峻汗,这时即确定可以用桂枝汤法作为主治方法。(-----请大家注意:这里为什么不说桂枝汤而说桂枝汤法,加了一个“法”字是有其含义的,我们各位切不可轻忽滑过,意即用桂枝汤类方,而不可仅限于桂枝汤一张原方,这其实也正是仲景为什么在桂枝汤原方之后为后学罗列了那么多张加减方及方法,正是在进行临床带教我们在临证实际当中要学会根据即时的实际情况予以不违背原则之下的灵活变通,比如加葛根、加附子、加芍药、加大黄、加龙骨牡蛎、加厚朴杏仁;去芍药加附子、去芍药加龙骨牡蛎、去桂加茯苓、白术等等,我们完全从这些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演示教导中体会到仲景的诲人不倦!)那么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推知,下后的脉促、胸满者、微喘者、其气上冲者都无疑是属于“外证未解”,脉象都应浮弱,所以仲景在临床实际的治疗当中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桂枝汤法予以针对性的治疗。而这种表面上看似平淡的写作方法在一些后世的注解中大概有两种误读,一是将本条视作一般条文而随便一读,最多也只不过是一看条文最后有“桂枝汤”的字眼而将之轻轻的置于桂枝类方的条文当中而已---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很多后学认为这条条文无甚深义甚至可以认为简直是“赘文”,存在与不存在都不太重要—最起码我在最初读《伤寒论》遇到这类条文时就有这种想法,但是在之后的阅读、反复阅读以及读到诸多注家的众口一词说张仲景惜墨如金,我才产生疑惑:对于一个惜墨如金的学者,难道他会如此不止一条的为我们后学留下这么多的赘文吗?---读不懂就是读不懂,一个方法就是再读、再读、反复读,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读中兼思,读中兼查,或者多读注解,看看前贤是如何看待的,不怕意见和认识多或者不统一,就怕好好先生缺乏个人见解或人云亦去、以讹传讹;其二就是可以存疑待考而却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