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57条辨析

 乐山有大佛 2017-03-14

《伤寒论》第57条原文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对上一段原文的理解,诸家各抒己见,众说纷云。学者对《伤寒论》不能随意苟同,而应有自己的明确观点,下面笔者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


1.“伤寒,发汗已解”,当为疾病向愈

“伤寒,发汗已解”句中,“解”字当为“散也”(《广雅》)。本句存在省文现象,可据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补出,“伤寒,发汗外证已解”。“已解”一词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分别出现在第37、57、398条中。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因太阳病已经历一段时间后,脉象由浮而有力变为浮细,即变为软脉,反映了表邪已去,疾病向愈。


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中“病人脉已解”为脉搏平和,病脉悉去,大病已去讲。上述两条中“已解”均明确为病邪已去,身体往恢复痊愈方向发展的意思。


通过上述,57条的“伤寒,发汗(外证)已解”,当为伤寒通过发汗的方法,外证已去,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条文中“发汗已解”后的句读在《伤寒论》教材中多为逗号,如全国统编教材第5版、第7版等,而笔者认为“伤寒,发汗(外证)已解”完整的表达伤寒治疗的一个阶段,应该据此把逗号改为句号为妥。


2.“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指出疾病传变

根据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诊察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病情发展的转归,是《伤寒论》脉诊运用的重要特点。仲景在《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明确提出“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而本条中“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和“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含有相似的意思,说明病情发生了变化。故“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亦当为伤寒传变为他证解。


3.不可以“浮数”作为辨别麻黄汤之脉象有医家认为“浮弱是桂枝脉,浮数是麻黄脉”。《伤寒论》第52条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和第57条所述脉象相同,为什么使用麻黄汤和桂枝汤两张不同的方子呢?对此产生的疑问,多数为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原文意思罢了。其实,如果仔细阅读条文会发现第52条“宜麻黄汤”的脉浮数,是尚未发过汗,脉必浮而不弱,而第57条是已发过汗,汗解后不久又出现的浮数脉,虽浮必弱,故宜桂枝汤。诚如第42条所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57条即属于这个范围。


4.“可更发汗”即明示改变发汗的方法

不少医家认为“可更发汗”是再次发汗的意思,虽然不影响对整个条文的理解,但是此种解释并非完全表达出仲景旨意。笔者认为“可更发汗”应理解为改变发汗方法。更,“改也”,更替、改变意。而再则为“一举而二也”。“伤寒,发汗已解”等于用麻黄汤治太阳伤寒,和“半日许复烦……宜桂枝汤”显然不一样。所以更字应该为改变发汗方法,而不是浅层面的再次发汗的认识。


结合《伤寒论》中论述有关麻黄汤证的条文可以看出,此条文和第56条均为伤寒之变证适合使用桂枝汤者,在原文中将此两条放在一起,足可以看出仲景之用心良苦,示人要注意不可认为伤寒者不可用桂枝汤。这是桂枝汤对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的一个重要补充。


通过对第57条的辨析提示我们: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中要注意疾病的变化,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其传变,随证而立法,辨证用药,不可固守,偏执一端而贻害无穷。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