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方为你剖开“寒包火”

 qlxzwx 2016-01-24
天医堂

是隶属于国医战队旗下专属于中医人的微信,是中医纯学术人才交流平台!这里分享最专业的中医知识欢迎点击关注!


三方把“寒包火”剖给你看:

你是否有过迷茫?你是否总是傻傻分不清楚?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且空气干燥,易患感冒,且冬季大多为风寒感冒,风寒咳嗽,还常见:口唇干裂,咽喉干燥,表现出热象,那么此时辨别寒热证就是一个问题了。今天小编为你准备了热腾腾的“寒包火三方”赶紧吃下肚治一治吧。


“寒包火”是冬季常见证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加上全国范围内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呈现多发现象。人体处于温度较高的室内时,腠理也处于松弛状态,当突然进入到寒冷的室外活动时,很容易招致风寒之邪侵袭,导致腠理骤然紧闭,即外感风寒。另外,有的人喜食辛辣油腻等高热量食物(如火锅、麻辣烫等),或运动较少等,导致体内郁热无法消除,即内有郁火。外感寒邪与郁火相结合则成为“寒包火”,正如读者所说的,冬季室外温度在零下,理应是寒证,而患者却表现出口唇于裂、咽部红肿的热证。

三方治寒包火
 
1、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寒包火”的常用方。适用于体温高或正常,咳嗽,咽痒,口干渴(患者自述很想吃凉东西),不怕冷,自觉身体躁热,汗出不怕冷或无明显汗出,大便偏干或便秘的患者。药物组成及现代常用剂量:生麻黄6~9g,杏仁10g,生石膏15—30g,炙甘草6g。


临床验案患者,女,25岁,2014年1月5日初诊。咳嗽2周,联用抗生素、止咳糖浆、清热解毒类药物无效。

刻下症见:阵阵呛咳,咳甚则两胁痛,咽干痒,口唇干裂,干渴喜冷饮,微恶寒,偶有汗出,小便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腻,脉浮滑。


辨证属外寒内热(寒包火),此类患者单用“清火类”药无法取效,反有延误病情之嫌。处方:生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2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上方1剂,咳嗽即明显减轻,3剂后诸症尽消。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2、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发热,咽干痛,口唇红甚或干裂,口干渴喜冷饮,情绪易急躁,时冷时热(患者自述穿少了冷,穿多了又觉热),无汗或汗后怕冷不明显,或头痛,或眼痛,或肌肉痛,舌红苔白少津,脉浮而有力的患者。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柴胡10~30g,葛根15g,黄芩10g,羌活10g,白芷10g,生白芍10g,桔梗10g,生石膏15—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小哄枣3枚。


临床验案患者,女,31岁,2014年1月12日初诊。感冒3天,初起流清涕(自述像自来水管),自服感冒清热颗粒2天,症状略有缓解。刻下症见:语声低微,咽痛,体温38.5℃,微有恶寒,时又自觉躁热,无汗出,浑身无力,头痛,不觉口干渴,但很想吃甘蔗。二便正常。舌脉未见。


辨证属外寒内热(寒包火),处方:柴胡15g,黄芩10g,白芷10g,桔梗10g,葛根15g,生石膏15g,生白芍10g,羌10g,炙甘草5g,生姜3片(每片如一元硬币大小),小红枣3枚,2剂,水煎服。患者服用上方1剂后即觉诸症尽消,还有1剂药尚未服用。嘱其余药可不必服用,留待日后备用。


3、葛根芩连汤证:

本方适用于高热、咳嗽,伴有腹痛腹泻,大便气味重,口干喜冷但饮水不多,唇红干裂,出汗,烦躁怕热患者。药物组成及现代常用剂量:葛根15g,黄芩10g,黄连3-5g,炙甘草5g。


临床验案患者,男,5岁,2014年1月19日初诊。感冒发热1周,曾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刻下症见:咳嗽,连续3天伴有入夜发热,体温38~39℃,就诊前1天开始腹泻,就诊前已腹泻4次,伴有腹痛,烦躁怕热,夜晚不盖被子,不能安睡,唇红干裂,口千喜冷但饮水不多。舌红苔滑,脉数。辨证属外寒内热(寒包火),处方:葛根15g,黄芩6g,黄连3g,炙甘草3g,2剂,水煎服。患者3天后复诊,服药后当晚可以安睡,体温正常,未腹泻,咳嗽缓解,已不烦躁怕热,微有汗出。舌淡红苔薄腻,脉浮。此时,患者诸症缓解,内热消失,已不属于“寒包火”证,遂改方为:桂枝6g,生白芍6g,厚朴6g,杏仁6g,炙甘草3g,生姜2片(每片如一元硬币大小),小红枣3枚,3剂,水煎服。服用上方3剂后,患者咳嗽消失,体温正常,大便正常。


总之,“寒包火”证是冬季常见的现象,属于寒热夹杂,既不属于单纯的寒证,也不属于单纯的热证,临床上治疗此类患者应外解寒邪,内清里热。


【编辑:尤秀。资料参考: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杜新亮、张敏。版权由原作所有,天医堂编校发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