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造就了智慧、幸福的语文课?

 江山携手 2016-01-25


谁造就了智慧、幸福的语文课?

昨天我提到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总觉得还没有说得过分的具体,恰好,另一堂课给了启发,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安排吧。一堂初中的课,另一堂恰恰是小学的课,有意思的是,都是与月亮有关系。无疑,前一堂课,孩子们如坐针毡,而另一堂课孩子们至少有些收获。

曾几何时,有教育专家非常疑惑,孩子们学习了十年,乃至十年以上的语文,可语文素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显著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呢?也有人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怎么喜欢语文课。是什么让孩子们不怎么喜欢母语,原因恰恰出在语文课本身,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

我觉得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究老师的灌输,自然下面的孩子昏昏欲睡,效果未必好到哪里去,除非这位老师口吐莲花,否则又怎么可能达到天女散花的地步呢?也许是考试的指挥棒在起作用,那时候,许多测试内容还有书上的,一些老师只要照本宣科就不会出什么漏子。如今,考试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除了少数题目是书本上,绝大多数都是测试孩子们的语文水平,真的有点难杀老师了。如果现在老师还在那儿搞什么填鸭式的教学,可以说既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效果。

在这样的课改形势下,有些老师也在慢慢地学着放手,可是又不敢过于放手,导致出现了所谓的四不像的课堂,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感受到老师这方面的困惑。如今听课,我不喜欢坐在后面听课,习惯于坐在一侧观察,不仅仅关注老师的课堂驾驭,还关注孩子们的学的情况。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孩子们总得学到点什么吧,可恰恰有些课堂,孩子们不学到也罢,一学反而糊涂了,这恰恰是一些语文课的悲哀所在。我认为一个有理性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不妨把心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这一堂课要给孩子们什么,有时候,不需要很多,哪怕把一点讲透彻了也行,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说到底,什么都没有抓住。如果你问孩子,一堂课下来,学了什么,他们充其量只会说几点课文的内容而已。如皋特级教师在《有思想的阅读》这本书里提出语文课堂应该围绕激趣、启智、寻法这三条线进行。先生认为当下的课堂应该建立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之上,否则,阅读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谓的接受美学,通俗一点,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什么家看红楼梦还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它属于整个人类社会,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进行解读,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如今的语文测试中,也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十之八九都是根据这种理论设计的。当然了,这类题目也不是想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它也必须建立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所有的回答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二泉映月》是阿炳先生的成名之作,因为这,这位民间艺人让世界都有必要认识。先生是一个盲人,尽管生活的处境不怎么乐观,但是先生没有屈服于生活的苦难,而是用自己的二胡弹出了二泉的神韵,弹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特别感激执教者能够反复让孩子走进文本去追寻阿炳人格的美丽,去感悟这所曲子带来的魅力神韵。我发现就是班上平日里最最不在意的孩子,这时候也会跟在后面,说点什么,事实上,如果平日里,老师多让孩子走进文本,多读读,多思考,多想象,多写写,又怎么会不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呢?问题是,老师太不放心孩子了,总认为这样的放手会让课堂整体失控,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也许有人说,小学生与初中生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小学生天真好表现,初中生沉寂不张扬,我看未必,只要老师调度得当,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够上出不同的效果。在课后,老师们私下里讨论的时候,有人在说,这堂课好是好,就是学生的活动过于少了。这样的说法从表面看是成立的,毕竟孩子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四五个人一小组面对面的坐着,也没有头靠头的进行什么讨论,但是从学生的收获来看,我觉得孩子们的思维没有停止转动,这不需要什么刻意的交流来延续课堂的进程。

课堂的失败莫过于形式上的讨论热热闹闹,而思维方面的训练却停滞不前,一个个所谓的观点只不过是对参考书的简单复述,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王学东先生认为语文老师要学会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成为一篇文章的解读终结者,而应该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通过师生的相互解读激发孩子的兴趣,梳理出更多的解读方法,从而让课文的理解更加的多元化,进而引领孩子们读更多的书。

不要老是拿孩子的智力说事,学了这么多年的母语,只要老师教学得法,每个孩子都有学好母语的可能性,事实上,孩子们都希望在语文课堂上听到一些特别的东西,说不定,师生之间的不经意的对话可能让一个孩子记忆犹新,也可能你的不负责任的粗暴灌输,会让本来喜欢语文的孩子敬而远之。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所说,你不要以为课上得愈多效果就会愈好,殊不知你从站在孩子们面前那一刻起,这个班的语文水平就已经注定了。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有点听天由命,其实不然,一个老师的语文素养到底如何,这不是什么课堂模式所能改变的。我们的许多教育主管天真地认为,只要在课堂模式上下点功夫,整个地区的教学一定会大有改观,事实上,这种区域性地模式推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效果,反而抹杀了一些人的创造性,只有那些讲究课堂个性风格的人,才会不怎么受其影响。

教师如何上出行云流水的课堂,我觉得平日里不能够过着平庸的生活。事实上,聪明的老师应该让学生忙起来,自己闲下来多读书,而不是纠结于教学的程式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老师对于一次次的课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去伪存真,总是赶潮流,这样的老师是不会教出什么像样的学生的,就算有,那也是偶然的巧合而已。真正的智慧型的老师,他不会排斥课改,但也不会不反思课改的过程,只有学会了超越,这位老师才会让课堂拥有活力,自然这样的课孩子也会喜欢。

有人在评判《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说执教者应该在字词方面下点功夫,多让孩子积累词汇,以便写作文时有东西表达,我觉得没有什么错,但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做法至少在这一堂课是多余的,如果每一篇课文都机械地认为一定要搞什么字词积累,完全有些教条。

我认为孩子们词语的贫乏不是语文课堂本身决定的,语文课堂如果稍加注意,也会有些作用,关键是课外阅读量造成的。我们的老师如果把课堂上得与孩子心心相印,进一步激发孩子课后广泛地阅读,这样的文学熏陶再加上课堂上的读读、写写、想想的训练,一定会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一个老师,千万不要把一种观点在自己的思维中固化,只有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学问,否则,学海为什么会无边呢?人的表达来自于内心,不在于过分地追求辞藻的华丽。

二泉映月上完了,我却没办法离开这堂课,不是说这一堂课老师有什么高超的技艺,不是没有什么瑕疵,至少,我感受到了华彦钧先生的人格魅力,不知孩子们有没有心得,大概也难以忘记吧,在离开的时候,孩子们还在议论就能说明一切。(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