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域新型城镇化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文山书院 2016-01-25


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道路相比,其“新”的要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进行城市、区域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到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与现代化的整体水准,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建设任务。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新型城镇化也必然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在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抓手。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山区大国,山区县城更是普遍存在,对县域而言,可利用土地资源很有限,城镇建设用地对于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宝贵。因此,各地尤其要把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工业用地要适当减少,而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要适当增加;另一方面,要划定生态红线,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按照守住底线的原则稳步推进县域城镇的“扩容提质”。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结构,努力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型县域城镇。

二是以构建生态环保产业体系为支撑。促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协同推进,按照“第二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推动县域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等生态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发展道路。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发展大宗优质农产品为重点,着力构建都市农业圈、农业区、农业带以及山地农业带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战略格局。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关镇和重点建制镇城区规划范围,要依托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和人口主要向该区域集聚,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要按照规划定位,分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三是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为着力点。环保部门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普及生态科学、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克服决策、管理等行为上的环保意识缺陷。通过普及环保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唤醒人们的生态危机感和环境道德意识等,从根本上提高县域城镇化生态环境的人为调控能力,促进县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以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为保障。要建立健全实现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重点围绕县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制定、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措施,从根本上防治人为活动特别是经济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破坏。制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

五是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为归宿。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加强河道清理管护及饮用水源管护,切实抓好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宜居城镇,提高城镇集聚带动功能。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请标明出处 

图片:网络

编辑:刘振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