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法观察】十位辛苦法院人引领一线办案路

 蜀地渔人 2016-01-28

  十大亮点法院人的评选,就是旗帜鲜明地塑造了重视办案一线、肯定一线办案的价值导向,用一个个形象感人的具体实例照亮了“立足一线”这条光明顺畅的法官职业发展道路。


  近日,本报评选出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法庭副庭长陈昶屹等2015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这10名优秀法官,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尽管大家业务岗位不同,事迹贡献也各具特色,但都堪称中国法官群体的杰出代表。纵观他们的法官职业经历,能很容易从中找到共性,那就是基本都来自办案一线。一线办案的宝贵经历磨砺了他们也成就了他们,真可谓:“十位辛苦法院人,引领一线办案路”。


  法官是专业与经验并重的职业。源于生活的法律规则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抽象表达。要将法律准确适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进而裁决纠纷、判断对错、平衡利益,自然要求法官能够明晰世间百态、洞察人情冷暖。从法学院出来的年轻法官们,除了潜心于办案一线外,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速成法可盼。可以说,办案一线就是培养法官的学校、成就法官的平台。同时,尽可能引导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到办案一线去历练,也符合司法规律和司法改革发展方向。


  鼓励法官一线办案符合司法人才成长规律。程序法理论中提出的司法亲历性原则,同时也是司法人才成长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其不仅在个案意义上为“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奠定理论基础,也是法院内部干部队伍管理最根本的导向。要把执法办案作为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抓实抓好抓长远,确立“人才向一线引导、资源向一线倾斜”的总体思路,确保办案一线真正成为司法人才的摇篮、审判事业发展的起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法庭副庭长陈昶屹,自2008年担任法官以来就长期从事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在多年的一线办案磨砺中,不仅已经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审判骨干,更是以办案为突破口钻研学术,成为“博士后法官”。如果没有一线办案经历扎实锤炼,任何法官都难以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不俗的审判业绩和个人素养提升。


  鼓励法官一线办案有助于夯实审判事业根基。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各类案件,超过90%由各地基层法院办理。从四级法院的职能定位看,中基层法院就是应该侧重于案件审判,通过执法办案来发挥审判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法官扎根基层一线办案,就是将法院系统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向基层集聚,在确保顺利完成日益繁重的办案任务的同时,夯实法院系统的基层基础和人才队伍基础。在这次本报评选出的10名法院亮点人物中,有9名都是来自基层法院的一线审判庭和人民法庭。从他们的优异表现和先进事迹中,能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基层法院的法官群体司法能力逐年提升、司法作风持续转变,全国法院持续夯基筑本已取得长足进展,审判事业的基础得到进一步稳固。


  鼓励法官一线办案顺应司法改革宏观方向。不论是司法责任制改革,还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不论是以法官员额制为核心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还是以“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为重点的法院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都有一个共同导向,那就是让审判权能真正归属于法官及合议庭,确保“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形成和引导法官到一线办案的改革氛围,不仅是让法院回归其与生俱来的专业性色彩的顺势之举,也是通过审判实践推动各项改革部署稳步前行的保障之措。鼓励法官回到审判一线,法院管理的重心就自然下移到审判一线,司法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就自然聚集在审判一线,既有利于保证执法办案中心工作顺利完成,又能不断通过实践检验改革具体探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真正让法官成为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最终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十大亮点法院人,点亮一线办案路。十大亮点法院人的评选,就是旗帜鲜明地塑造了重视办案一线、肯定一线办案的价值导向,用一个个形象感人的具体实例照亮了“立足一线”这条光明顺畅的法官职业发展道路。近年来,从宋鱼水、尚秀云、陈燕萍、詹红荔再到今年评选出的陈昶屹等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无一不是长期扎根审判一线、刻苦钻研司法业务的典型。他们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鲜明脉络,为广大法官尤其是年轻法官勾勒出一条前景辉煌的职业道路。在司法改革有序推进的今天,全国法院人唯有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线办案的重要性、更加坚定地践行一线出人才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领会到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谋远虑,才能真正锻造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法官队伍,从而将共和国的审判事业打造出新的、更加灿烂的明天。(吴仕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