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语视点│高考作文题是学生写出高分作文的关键因素吗——高考作文的冷思考之二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1-28

敬告读者

近日,有些读者对本刊2016年第1期《视窗》栏目刊载的丁美雪老师文章中吴均的散文题目提出质疑。


首先,感谢这些读者对本刊的关注与厚爱,正因为有你们的关爱才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今日之良好口碑。


其次,关于吴均散文的题目需要说明的是,他的这篇散文历来有两个题目:一为《与宋元思书》,一为《与朱元思书》。丁美雪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该文本的题目为《与宋元思书》(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亦采用此题目);而大陆各版本教材选录吴均此篇散文时所用的题目为《与朱元思书》。为使得文章题目台湾教材一致,我们没有改为大陆教材通用之题目,但又未做说明,由此给广大读者带来的阅读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今后努力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张彬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兼);北京市初中语文课改专家指导组成员、高中语文课改专家指导组成员;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汉语及双语学系访问学人。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语文教育百年教训》《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选用;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探索·探析——当代语文教育研究》《中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著作;主编《现代教育理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承担“中学生言语技能与写作相关性研究”、“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评介·语文”国家等国家级课题和成果的编撰;先后设计并主持了教育部“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教育部“课程初中语文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项目,设计并主持了《绿色耕耘——北京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春风化雨——北京市重点建设初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设计了《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教师教育项目。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媒体和人们最感兴趣、最有话说、最能“引发”评论者张扬个性的话题。确实,一道好的作文题对引发学生写作兴趣、激活写作思维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至今仍被语文教师和研究者称道的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年涌现出一大批想象丰富、具有个性的优秀作文。但是第二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命题,考场作文就乏善可陈了。如何命制出一道学生人人有得可写、人人爱写的作文题,是命题者每年都必须接受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地总结、研究。


一、认清高考作文的“特殊性”


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本质属性上都是“写一篇文章”,即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但是高考作文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又有所不同。


一是目的不同。日常作文课上的写作,是练习,属于学习写作的过程。而高考作文则是写作水平的考试,是测验,属于评价范畴。这种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录取。


二是要求不同。日常作文课一般是专项的练习,依照教材的设计,相对单一。而高考作文只要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都可以作为考查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应对任何一种写作要求的能力。


三是情境不同。日常作文课的写作,只有作文一项任务,且一般用两课时,大约90分钟完成。而高考作文则是伴随着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等能力考查题目一起完成的,一般留给写作的时间只有50分钟。因此高考作文的情境较之日常作文课上的写作要复杂得多,不仅思维要在古今阅读和写作之间来回转换,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构思,快速成文,快速书写。


四是心境不同。日常作文一般是放松心态而作,而高考因关乎录取成绩,自然会产生压力,以致影响思维的运行、表达的质量,连书写也可能缺乏应有的工整。


最后是阅卷者不同。日常作文,因任课教师熟悉写作者,了解他(她)的思维特点、表达习惯,甚至熟悉他们的字迹,能在外人几乎无法辨认的文字符号中知道是什么意思。而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只能借助一个个文字符号和标点符号了解写作者的情意,感受其写作水平并做出评价。


综上,虽然高考的写作与日常作文课的写作都是写文章,但由于高考作文要能在规定时间、规定情境下,按要求完成规定的题目等,反而使高考作文具有了“特殊性”。若从“作文”来考察高考作文的概念,与日常作文的本质属性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写文章;若从高考的角度来考察它,高考作文就与日常写作有着目的的、要求的、情境的、心境的、阅卷的等不同,它是属于“应考”之作,而学生则一般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毋庸讳言,“应考”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生存的本领。现今社会,几乎没有不需要“应考”而能从事工作的职业,高端者有公务员考试,普通的如某单位招聘人员。于是,有“考”便有“应”。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来说,准备高考的过程不仅是复习总结、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增长心智、适应需要、锻炼品格、学会合理安排复习、提高学习效率等本领的过程,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考复习就不宜将其看作是被动的行为,而应当看作主动迎接考试挑战的成长机遇。相同的道理,按规定完成高考作文题目,看似是“被动”的,但是如果平日的作文教学在注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时,也关顾到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并给予必须的训练——思维的、表达的、书写的,乃至心理的,考场上何惧高考试题的挑战?反而能借此以展示写作的才华。所以,说到底,“应考”能力的形成需要平素练习,高考作文水平也离不开日常写作素养的形成。


正视“应考”的客观存在,以积极的态度、适应考试要求的训练和指导,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把握住高考作文的属性,展示出自己的写作才华,既是一种能力培养,也不失为一种“人文”关怀。


二、理解高考作文题的价值追求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最高追求和最大价值的体现是公平性、离散性(将学生区分开以便于录取)和教育性。因此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就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它的本质属性。


所谓公平性,就是考试题目要适应所有学生,是每个学生已知的、每个人都有得写的。例如2014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文学家和科学家谈手机”,出这样一个题目不管内容如何表述,首先要了解北京市中学生是否都有手机,至少是见过手机、用过手机,没有这样的前提,这个题目就会对没有见过和用过手机的学生不公平。最后这个题目成立,是因为有了北京媒体报道的北京学生手机持有量和全市市民手机持有量的权威统计结果。分省命题,由于区域特征相对一致,对作文写作对象的把握相对容易一些。全国统一命题就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写游泳,可能缺水地域的学生由于少有体验而不易写出真切的感受,那样就不公平了。


从以往全国卷和分省命题的试卷来看,“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几乎是统一要求。为什么“文体不限”?是为了释放不同学生的才华。有的人善于说理,有的人长于叙事,各自展示,公平竞争,这是公平的体现。如果限制了文体,是不是“公平”呢?只要试题要求不超出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范围,也是公平的。例如北京2015年作文题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明确规定写成“记叙文”。这个要求一是适应这个题目,二是试图考查想象力和叙述能力。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的文体,想象力也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课程标准里对写记叙文也有要求,所以,这样的规定适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但是也有“不公平”的要求,“诗歌除外”即是。这对于喜欢诗歌、爱写诗歌,特别是诗歌写得好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限制,不利于其展示才华。规定“诗歌除外”的历史原因:一是不好制定评分标准,二是阅卷不好把握尺度。自然也有理念的原因,认为文章的写作还是教学和考查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有一两个独立命题的省市已经不限制诗歌了,有的还明确提倡写诗歌。其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写作水平的舞台;自然这也会引导写作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相信“诗歌除外”很快就会成为历史。


所谓离散性,是从高考主要功能出发的。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依据成绩录取,因此高考作文题不仅要适应学生、使每个人有得写,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将学生写作水平区分开来。作文考试的难度以往一般不体现在审题上,而体现在内容、表达、书写和阅卷标准的把握上。从考试之后的数据统计来看,学生的平均作文成绩在70分左右,满分作文凤毛麟角,一类作文甚至达不到百分之十。总之,作文分数相对趋中,离散程度不尽如人意是常年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考作文具有教育功能,这是不可否认的。高考被称作中学生的最后一课,试题内容会随着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在他们心里持续“发酵”,再加上高考客观上的“指挥棒”作用,考后教师会讲析,无数在校学子会研习,它的导向意义和教育意义将得到广泛传播。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例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再如北京卷作文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调动学生对中华英雄的记忆,借助想象,构建自己与英雄在一起的故事。完成这篇作文不仅要熟悉英雄,也要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将语文运用、想象能力与感受英雄、学习英雄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为中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将英雄的精神品质深深融入青年学子的基因血脉里。这类题目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三、善于借助高考作文成绩的折射,改善作文教学现状


考试,检测的是学生,也是教师。尽管高考这样的大规模选拔考试一般不以评价为主要功能,但用心的教师可以从考试成绩中看到教学的成果,发现教学的问题。抱怨考试题目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北京卷2013年试题提供的材料是“铁道巡路工老计”的事迹,学生考得不理想,于是人们指责题目所给的材料太“高大上”,角度单一。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学生为何不会将平凡的生活写深刻,写出彩?为什么思路只有一个方向而想不到讨论如何改善老计的工作状态等。2015年作文“假如与我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全北京的学生只有六分之一的人选做了这个题目。考试之后了解到的原因是:这种带有想象力的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会编故事。同是2015年的作文题,全国甲卷提供的材料是“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要求写成书信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面对这样一个题目,人们很少去关注学生会不会写信,对这样的问题认识能力强不强,会不会有根有据表达,而是热心讨论材料的合理性,甚至有人编造假作文,间接讽刺考题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发泄某种不满情绪。


我有机会常去高中课堂听课,发现作文教学课效率是亟待提高的。主要问题:随意性,例如缺少细致、周密的教学计划;简单化,例如缺少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写不好考场作文,教学不应该反思吗?


为此建议高中作文教学除去已有的指导内容,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或改善。


1.能力练习要兼顾。以议论文为主的练习过程,不要忽视想象力和叙述力的锻炼。一个人缺少想象力和叙述能力,他的思维的开阔性、表达的逻辑性也会受到制约。同样,以记叙文为主的练习,也不能忽视逻辑思维的锻炼。叙事的条理性、细节的描述,离不开人情事理的逻辑。轻易放弃某一种能力的练习都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2.写作指导要具体。例如为学生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理论武器”。很多学生写议论文,不会讲道理,甚至不知讲什么道理。教师宜引导学生联系政治课所学内容,或直接提供给学生道理论据(不仅是名人名言之类,更多的是一个理论的阐述),即所谓“理论武器”。议论文的理论论证不是学生拍脑袋想出来的,也需要积累。


3.题型练习要适当。题型,是高考试题形式,熟悉它的特征,对构思、成文有利。但是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不一定在乎题型。一个人有见识,有思想,会表达,想象力丰富,逻辑性强,知识底蕴厚实,那么,不管题目怎么出,也能写精彩。因此,熟悉题型是必要的,但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它,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上。


 四、转变高考作文阅卷的观念


高考作文阅卷不仅仅是给一个分数,也是一种作文评价,客观上指引着作文教学的方向,可以说,它对来年教学的影响超过高考作文题目。遗憾的是,多年来人们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评论作文题目,而忽视了对作文阅卷的研究。


首先是评价角度和立场。一篇中学生的考场作文,是按照作家的视角评价呢,还是按照媒体舆论的标准评价?是大学教师、文化名人作标准呢,还是用人们常年形成的概念,如“高考作文怎么能得满分”作为标准?其实都不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应以被试群体(全体学生)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即在这个群体里进行比较,出众者应得高分,乃至满分。按照正态分布,高分段学生一般应不低于百分之二十,而阅卷者不解放思想是很难达到这个比例的。


其次是应该允许高分作文有瑕疵。学生是在紧张状态下,在阅读与写作思维的不断转换中完成写作要求的,难度可想而知。有点瑕疵不影响作文得高分,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经验告诉我们,一点瑕疵遮蔽不住阅卷教师的慧眼,不会影响他们对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判断。这样做,会使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好成绩。当然,这里所谓瑕疵,需要阅卷组根据作文试题,尤其是全体学生答卷状况制定标准,具体把握。


再次是心态。写作试题是语文高考内容之一,也应看作是学生展示写作水平的舞台和机遇。阅卷者宜怀抱欣赏的心态,善于发现文章中闪光之处,并加以肯定;而不应始终怀着挑剔的眼光寻找问题。实际操作的结果二者有多大区别呢?这恐怕只有阅卷者自我调整才体会得到;阅卷的组织者也需要不断引导。倘能如此,作文阅卷或许不会再那么辛苦吧?


综上所述,高考题目对学生考场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一味强调题目对学生写作水平发挥的制约作用,只会一叶障目而影响较之更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高考作文的良好成绩有赖于平日教师有效的指导和扎扎实实的练习,也有赖于阅卷所应发挥的客观评价和引导功能,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比关注作文题目更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1000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