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趟泥步

 雾霾越少越好 2016-01-30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谢世后,尚云祥承其衣钵,复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被武林人士誉为“铁足佛”。一赞其步法快捷灵活,行走犹如卷地风:二赞其下盘稳固,落地似生根;三赞其足打威力大,“硬打硬进不遮拦”,充分发挥了武术中“手打三,足打七”的技击特点。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大师傅”,可见步法在技击中的重要性。笔者习尚派形意拳十几载,现就趟泥步在实作中的功用谈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望行家指正。

趟泥步动作简单、朴实,但内涵丰富、深刻。上肢动作比较随便,无严格要求。最常见的是无极桩的站立,头顶竖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脚趾抓地,平心静气;向左转体90度,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两手侧平举,与腰相平,肘微屈,五指微屈并分开,掌心向下,如扶栏杆,同时膝微屈,身下蹲,左右脚轮换直线迈进如走路;回身左右脚一扣一摆,随转体180度收式回原位无极式。

趟泥步,就是意想在泥水中行走,或在齐腰的水中行走,而杂草混杂其中,缠绕足踝,我则缓缓而行,仔细体会其中阻力。拳经云:“放步如涉水,务要钻插而进”,“拔脚如出泥,进退有阻”,即此谓也。通过这种假象训练,以意导气,会逐渐通下肢的经络,稳固下盘,可提高下肢的抗打击能力。日久功深,能练就进步如犁翻地,一旦交手,可把对方拔根抛出,这即“趟劲”绝技。训练一段时间后,能感觉出空气对腿的阻力,可见,这种训练还可使人对外物的触觉更灵敏。

趟泥步关键在于以身(腰跨)带步。走趟泥步之前,须先站桩,即“习步法者先明桩”。经过桩功的训练,要做到气沉丹田,落地生根,肢体上下相合,左右相合,联接成了一个八面支撑的整体,产生整体劲,亦称浑圆劲。不站桩很难形成整体劲,无论习什么功夫,身上发不出整体劲,功夫只在低层次上转悠,学的套路再多,实战也派不上用场。尚云祥、孙禄堂教拳,入门先站三年桩,道理就在这里。但静态的整体劲和动态的整体劲不同,有的人往那里一站,别人推拉不动,但动起来也奈何不了别人,这说明他至多具备静态的整体劲,动起来架子散了,整体劲也就不存在了。很多习武者有这样的体会,站着不动和动起来不是一码事。有静态的整体劲向动态的整体劲过渡,除在行走时不失桩功规矩外,关键在于克服日常行走以步带身,要让肚子领着走,或让命门催着走,传统形意拳将这种步法形象地称作槐虫步。这种步法是“以脊领身,以身抽肋,以肋提跨,以跨催膝,以膝催足”。形意拳诀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太极拳大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讲得也很精辟:“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为何要先进身呢?形意拳经云:“举一身而言,身为中节,中节空则浑身空。四肢之动皆源于身,故身不催则力不发,身不进则四肢难进。手足身合出整劲,方得奥妙武艺精”。技击中有了这种整体劲,占实用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将人发放出去。练拳者多如牛毛,动静都能发出整体劲的却凤毛麟角。

磨胫是形意拳趟泥步的一大要领。磨胫是前后腿交替时,有个提步动作,即踝关节要相互摩擦,两足横度勿使开张也,形意拳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其功用是有利于两腿的协调配合,所谓“相助为友也”,磨可增劲增力,并能促使爆发猛烈的劲力,有利于在实战技击中防止对手击打裆(阴)部或插裆夺位;提步可以加强步法转化的灵活性。

脚平起平落是形意拳步法的显著特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进步脚跟先着地,退步脚尖先着地;形意拳却要求足底与地面平行,离地寸许,平起平落,且步不宜大,“步大则不活”。这是形意拳步法移动快,发劲迅捷的一个重要原因。

训练是,还可以加上“颤颤惊惊,如履薄冰”的意念,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欲落脚前进,又似乎遇到坑洼石头等阻碍,又欲停住,抽脚后退或左右移动;欲止步不前,又似乎发现新的路,举步将行。这样,可以训练步法的灵活性,实战技击时,做到动转灵活,进退自如。所以,趟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也不是单纯地走直线,与身法上,“身无定法”手法上,“手无定处”相对应,步法上则要求“步无定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