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汉全席”

 爰又又 2016-01-31

  一说吃好的,总会想起一句话“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这几乎成为了美食的最高境界,“满汉全席”是怎么回事?又都有什么?

  记得小时候,香港电影《满汉全席》风靡一时,里面有哥哥的精湛表演,有曲折的剧情,最重要的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和厨艺。我记得那时中学生之间还有一句流行语,“饱了不能看《满汉全席》,饿了不能看《苦菜花》!”起码在90年代,满汉全席已经尽人皆知了。


  电影里的珍馐,让人馋涎欲滴,现实当中是什么样的呢?据说满汉全席一共108道菜,有固定的菜牌子,有不少主打宫廷菜的餐厅,都会以能做“满汉全席”为幌子,突出他们家馆子的档次。可历史上的满汉全席又是怎么回事呢?清代宫廷在什么样的宴席上才会上满汉全席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清代宫廷在什么样的宴席上都不会出现满汉全席,因为根本就没有!不是我蒙人,是清宫档案里真的没有这几个字,清代档案记录是非常详细的,连一匹马一天喂多少斤草,多少斤豆,都会登记在册,这么重要的席面又怎么会不记录呢。


  “满汉席”最早出现在文献当中是乾隆年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他记录了当时乾隆下江南时扬州地方官员和绅商进献的盛况,极尽奢华与美味。即便是南巡,出于安全的考虑,皇帝基本上还是会吃自己膳房的菜品。但是官员之间的饮宴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了,这些宴席中就出现了满人喜爱的烧烤、火锅类食品,以及汉人喜爱的烹、炒、焖、炖一类的菜品,这也就是后来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所说的“满菜多烧煮,汉菜多汤羹”,其来源即于此。作为扬州地方,接待京中大员,自然出于礼貌,就安排满人喜爱的“满席”先上,后上汉人喜爱的“汉席”,如此全壁便称为“满汉席”。


  此后,清代官场的宴席多以这种形式出现。所以,“满汉全席”并非是出于宫廷,而是出于官场之间,也并非是固定的菜式,而是上菜顺序。再以后,单称满席时,就专指“满洲饽饽”了。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们就来看看乾隆下江南时一天当中吃的都是什么:




  从档案的记载来看,乾隆皇帝的这一天,上百个菜品中,糯米鸭子、万年青炖肉、燕窝鸡丝、春笋糟鸡、鸭子火熏饀煎粘团、菠菜鸡丝豆腐汤、肥鸡徽州豆腐、燕笋糟肉,由苏州织造晋福进献,肉丝饟鸭子、燕笋火熏白菜、腌菜花炒面觔、火腿,由总督尹继善进献。基本菜品都是御膳房的师傅来操刀,虽有当地美食,但也只是一小部分,并非李斗所说的官场宴席,皇帝也不可能屈尊去参加那样的宴席,而且绝没有“满汉全席”或“满汉席”之说。


  由此,这类上菜程序在京中也受到追捧,但并没有固定搭配的食谱,不同场合,不同人群,每次宴席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全由财力、偏好决定,可以说是即时的选择。晚清官场饮宴奢华,常以北方流行的“四四席”为基础,糅合进所谓“满汉席”的顺序,常在晚清笔记小说中能看到“燕翅席带烧烤”,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满汉席”了。


  这种形式在并不是很明确,这一名词也形成的很晚。到了民国,皇帝消失了,特别是1925年,宣统被赶出紫禁城,御膳房解散,其中有六个当年的御厨在北海开了一家仿膳茶社。很多人就打起了“宫廷饮食”的神秘招牌,以“满汉全席”来招徕生意,一时间风靡全国,成为社会中的“热词”。据说宣统皇弟溥杰先生确实吃过满汉全席,但不是在宫里和北京市面,而是“满洲国”时期,在东北吃到的。从那个时代开始,一提吃美食,最好的好像就是“满汉全席”了。但那个时候能享受美食的人毕竟是少数,能挑战奢华美食的人也并不多,“满汉全席”逐渐就成为了一个神秘的代名词,基本上没几个人能弄清这“满汉全席”究竟是什么?


  80年代末时,几个日本客人来到主打宫廷菜的仿膳饭庄,要求品尝传说中的“满汉全席”,而仿膳的老师傅们也着了慌,因为这个词也只听过,没见过。由此,他们便根据宫廷饮食文化特点和中国菜品技术特色,撺弄了108个菜式,让那几位日本客人满意地吃了3天。就此,满汉全席及其108道菜品,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