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教书匠并不是简单的事

 江山携手 2016-01-31

小议教书匠并不是简单的事

小议教书匠并不是简单的事

经常听一些专家或者领导讲,要加强研究,不断学习,千万别做教书匠。初次听说,感觉教师的职业非常伟大,自己身上的担子非常重,不免拼命的补充各方面的知识,生怕自己成为教书匠。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见得多了,发现自己的同行,有许多人开始跳槽,当官的当官,经商的经商,似乎学校这个舞台太小,容不下自己在这儿挥洒青春。至于能静下心来认真做学问的,可谓少之又少,大多数是为了职称而努力研究的,一旦职称到手,就开始啃老本,不愿意从事教育研究这样的苦差事。

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回到教育岗位上来,我们的政府可能很难运转,瘫痪也不要以为奇怪。在台上,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领导讲自己曾经也是教师或者是师范毕业,由于组织的安排,自己从事了现在的岗位,以此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自己总难免疑惑,既然教师职业那么神圣,为什么有选择跳槽。原因很简单,教师是叫起来风光,过起来清贫,那些脱离者又有几个不想既风光又实惠?至于在岗位上呆了十年八年的,绝大多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整天考虑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再看看自己的同事或者同学风光无比,很正常的牢骚满腹,几乎没有心思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我们如果走进他们的课堂,往往是照本宣科的居多,稍微负责点的,在上课前匆匆的看一下教参,大体梳理一下就走进课堂,孩子们获得的知识难免杂乱,学习不免走一些歪路。细细的调查班上的孩子,只要是学科不均衡的,往往都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个老师发挥作用的结果。

不知为什么,我愿意做一名真正的教书匠,终身无悔,想要达到教书匠的水准还有许多路要走?我想过去的木匠、瓦匠、泥水匠……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资历才有这样的称呼。

我外公是木匠出身,他带了许多徒弟,从来没有觉得这些徒弟笨。那时我还小,老是待在他劳动的地方玩。我很少看到他去教那个徒弟,那些徒弟也很少偷懒,一个劲儿的干活。一旦有不解的地方,要么在干活时顺便问一下,要么在饭桌上聊一聊。没想到一个个徒弟都学到了本领,独个儿去赚钱养家糊口。

后来,我的父亲也带了一些徒弟,跟外公一下,很少去管徒弟有没有学会,反正徒弟们也学会了。

如今,外公已经入土,父亲两鬓也已经斑白,有一次,我回家看望他老人家,顺便问他那样带徒弟的好处。父亲不喜欢多话,说了两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细细思索,我发现这种带徒方式其实跟民国的那些名师非常相似,那些大师也是一边做学问一边快乐教学生,看看那些教授,都是跟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进而师生共同成长。梁启超曾经说过:“我不喜欢讲同样的东西给学生!”轻轻的一句话,先生也确实终身践行,读他的书,何尝不是快乐!

至于那些私塾先生,他们喜欢读书,看看他们读书专注的样子,现在还有几人愿意如此痴迷。用一些大话、套话、专业性的理论解读文本,孩子们昏昏欲睡,味同嚼蜡。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于漪的《往事依依》里的两个老师,哪一个老师不是痴迷读书者?(钱永华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