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望心衰未来治疗之路

 年年有于674 2016-02-06

在过去10年中,心衰在病理生理学机制、新型药物、器械治疗、基因治疗、生物学标记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经充分的药物和器械治疗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且很多神经内分泌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心衰未来的治疗究竟应迈向何方?在2015年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北杨杰孚教授对此进行了展望。

一、新型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LCZ696是一种新型药物,是脑啡肽酶抑制剂与缬沙坦化学重组而成的一个药物,可同时抑制脑啡肽酶,阻断AT1受体。

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旨在探讨LCZ696治疗HF-REF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依那普利标准治疗的研究。共纳入8399例NYHA Ⅱ~Ⅳ级的心衰患者,并随机分入治疗组(LCZ696 200mg,2次/日)和对照组(依那普利10mg,2次/日)。

结果显示,与依那普利相比,LCZ696可显著降低一级终点(心血管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达20%,心衰住院风险下降12%,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6%,并可逐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力活动。且LCZ696引起咳嗽、高钾血症及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

二、细胞及基因治疗

心衰患者多伴有心肌受损,心肌细胞凋亡,间质水肿。细胞治疗主要针对凋亡的心肌细胞,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受损的心肌,两者侧重点不同。

1.干细胞治疗

近几十年来,细胞治疗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治疗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向成体干细胞、祖干细胞转变,由第一代治疗细胞向第二代治疗细胞转变;关注点也由治疗细胞自身功能向治疗细胞的其他功能(如抗纤维化、刺激血管再生、激活内源性心肌干细胞等)转变。

总体而言,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较为良好,但同时存在致心律失常、肿瘤、异位组织生成等相关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细胞处理及传送,以及如何与纳米材料及3D打印技术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2.基因治疗

心衰基因治疗是通过转导基因表达或下调特定蛋白,修复受损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

CUPID研究共纳入39名心衰患者,随机分入基因治疗组(冠脉内注射SERCA2a1型腺相关病毒)和安慰剂组,主要观察患者的复发性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衰恶化、心衰住院、安装心室辅助装置、心脏移植及死亡)。1年和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累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随着对心衰细胞和分子水平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基因治疗的新靶点不断涌现。促心肌生成作用载体系统研发的不断深入,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病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完成,将在未来表现出强大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植入器械治疗

1.左室无导线起搏

左室无导线起搏是一种全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技术,是经股动脉逆行送入左室电极至左室心内膜,测定起搏阈值等参数后,将电极锚入心内膜。因其可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起搏位点,因而使心脏起搏更接近生理性。但临床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上也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实。

2.迷走神经刺激术

展望心衰未来治疗之路

将脉冲发生器埋于胸大肌表浅筋膜,迷走神经刺激导线头端包绕迷走神经,另一根导线置于右室心肌部,用于感知心肌收缩。比较遗憾的是,现有的一些临床研究得出阴性结果,可能是因神经刺激的选择性不佳所致,其有效性仍有待观察。

3.心脏收缩调节器治疗

展望心衰未来治疗之路

心脏收缩调节器治疗又称不应期刺激术,是在心室1次正常除极后的有效不应期内发放脉冲刺激,该刺激并不起搏心脏,但增加钙离子内流,调节自主神经张力,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效果差、QRS波时限正常(<120ms)的患者。

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该治疗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且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但目前的研究病例数规模较小,一些技术缺陷(如无除颤功能、如何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也有待解决。

总之,将神经激素、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以及基因组信息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医疗将成为研究的焦点。

以上内容根据北杨杰孚教授《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探索》专家讲座整理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岑聪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