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半在里半在外”与半表半里厘正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2-10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心机 教授)
《伤寒论》里只有“半在里半在外”,张仲景从来没说过“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在当今的中医学界,是一个很著名的术语。讲“半表半里”的人,都说这是源于《伤寒论》,后世那些讲《伤寒论》的人,包括目前不同版本的《伤寒论》讲义或教材,也都认为“半表半里”始于张仲景,但是,在今人所能见到的赵开美影刻的宋本《伤寒论》和今本《金匮要略》里,都没有“半表半里”这个术语。
把“半表半里”说成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是谬误流传。《伤寒论》里只有“半在里半在外”。
既然张仲景从来没说过“半表半里”,那么,这个“半表半里”是从哪里杜撰出来的呢?
“半表半里”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解释第96条、第97条等条文时所发明出来的。
如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成无己注解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这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六病诸篇时,首次给半表半里下的定义。其文又曰:“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嘿嘿者,邪方自表之里,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其在解说小柴胡汤时又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成无己解释本条时云:“邪在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头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成无己注释本条时云:“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与此相同,成氏在注解第99条、第101条、第104条、第142条、第147条、第149条、第150条、第171条、第172条、第229条、第230条、第231条、第264条、第265条、第266条等条文都是用“半表半里”或“表里之间”解释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和治法。
综合成无己对上述若干条文的注释,不难发现,成氏不仅混淆了《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的不同,而且把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的病机概括为“邪在半表半里”。那么,所谓的“半表半里”是什么含义呢?成无己言:“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邪气之所以能到达“表里之间”,是因为邪气“传经”的缘故。
成无己通过对《伤寒论》有关条文的注解,经过反复论述、阐释,从而形成了他的关于“传经”的系统观点。他在解释“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吐,清便欲自可……”时说:“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结合第4条、第5条、第8条等有关条文的注解,成无己的“传经”说内容可以概括为:伤寒按六经顺序循经相传,始于太阳终于厥阴,日传一经,六日传六经,六日不愈,则七日从厥阴再传太阳,以次相传。成无己在此所言“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实际上是他的“传经”臆说的产物。
由成无己“创造”的这个“半表半里”,得到了后世众家的承袭,如方有执解释第96条云:“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者,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魏荔彤云:“伤寒之为病,太阳罢则传阳明,阳明无所复传则危矣,幸赖少阳居半表半里为之出路。”《医宗金鉴》云:“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尤在泾云:“往来寒热者,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
方、魏、尤以及《医宗金鉴》在解说第96条时,已经都离不开所谓的“半表半里”了。经过众多后世及当代注家的转抄、承袭、强化和传播,至今已经扩散到了中医学的各个学科,从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辨证到临床各学科的方药应用与治疗,凡是讲到少阳病或小柴胡汤,都毫无例外地引用“半表半里”,甚至还把“半表半里”说成源自《伤寒论》,从而把成无己的东西强加给张仲景。
《伤寒论》里只有“半在里半在外”,没有“半表半里”这个术语。“半在里半在外”见于《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成无己解释此条时,一方面说:“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邪结于里也。”指出“表邪未解”,“邪结于里”;另一方面又说:“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而所谓“半表半里”即是“表里之间”。按成氏的解释,小柴胡汤以除的“半表半里之邪”就在“表里之间”,而表里之间的邪气又是“未解”的“表邪”和“结于里”的“邪”,这是何等的矛盾!
实际上本条只强调一个问题: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与小柴胡汤。
伤寒本当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浮紧;至五六日,症见恶寒已微,说明表邪始衰;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都不属伤寒表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三个症状并见,说明外邪开始逐渐深入,里热始结,阳郁初成。
阳郁气结,气机失调,郁阳不达四末,故手足冷;郁阳上蒸,则症见头汗出;阳郁不伸,气结不畅,故脉道不展,脉细滞而有力;“脉沉,亦在里也”,里,指少阴病,此与后文“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互为对应;脉沉亦主少阴病,典型的少阴病属阴寒结聚,只能是无热恶寒,所以文曰“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
本证头汗出,而少阴病不得有汗,汗出属亡阳(第283条)。
故本证尽管有微恶寒,手足冷,以及脉沉细或脉沉紧,但因为“头汗出”,所以不可能是少阴病。
仲景把本证的病机又概括为:“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亦即“必有表,复有里”之意。
“必有表,复有里”,是表证未解,阳郁气结,属表里同病。
仲景选用小柴胡汤,意在宣达阳气,疏通阳结,清解郁热。服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则表邪自解,阳结散而郁热清。
从对第148条的分析可以看出,张仲景的“半在里,半在外”之“半在里”,是缘于“脉沉”,所以讲“亦在里也”;他所讲的“半在外”,是缘于“微恶寒”,所以“复有外证”。
仲景的这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半在里半在外”不是“表里之间”,而是“必有表,复有里”之意;“必有表,复有里”,在这里是指表证未解,阳郁气结。
张仲景的“必有表,复有里也”,是“亦表亦里”,这里的“里”是对比而言;而成无己所谓的“半表半里”则是“表里之间”,是“非表非里”。
张仲景的“半在里半在外”与成无己的“半表半里”迥异;成无己用“半表半里”解释《伤寒论》的“半在里半在外”是对《伤寒论》原意的谬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