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三、经络学...

 武当太极师兄 2016-02-11
  一、把丹田修复笫二心脏

  心脏和丹田都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不同的是,心脏是先天自主地进行运动,是输送血液的;而丹田是输送内气的,不能自主地运动,必须用意念引导,尤其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才能发挥其修复生命的神奇作用。

  丹田位于人体生命的中心,是太极阴阳互换的转换点。一般的情况下,丹田的神奇作用处于潜伏状态,必须通过发掘才能使它具有第二心脏的功能。

  练太极内功是培养丹田成为第二心脏的最好途径,方法是练无极桩和太极桩功,使内气在丹田运化,通过小周天大周天的运转,打通任督二脉和全身的经络,使生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内气和血液是生命延续的两大要素,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共存,气行则血行,气到则血到。当疾病袭来时,用意念支配内气达于病灶,疏通了经络,带来了新鲜血液,使气滞的地方不再阻滞,血瘀的地方化于无形,于是经络不通或炎症疼痛等疾病会迎刃而解。

  练无极桩和太极桩的过程是挖掘丹田潜能的过程,也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首先要感觉内气,然后再支配内气为我所用。

  把丹田炼成能够修复生命的第二心脏,便可收到神奇的健身效果,谁能认识并接受太极内功,谁就能多活五年、八年甚至更长,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 二、经络与太极拳修练

  二、经络系统简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左右对称地分布循行于人体头部、躯干以及四肢,纵贯全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相属。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它比经脉细微,纵横交错、网布于互为表里的脏腑与皮毛筋骨之间。

  人之身有阴阳,经脉也有阴阳之分: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共计十二经,亦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依手足阴阳经互为表里,有序联接,构成一个循环网络。

  人体除了有五脏和六腑外,还有脑脑、髓、骨、脉、胆、胞,统称奇恒之腑。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的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二跷脉和阴阳二维脉。督脉行于脊柱,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总任一身之阴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其内上行脊柱,其外者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腹部两侧,为十二经之海带脉在季肋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此四脉与太极拳内功修炼关系甚密。此外还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大阳膀胱经上行的阳跷脉,阳跷脉营养六腑;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上行,共司下肢运动并主寤寐,营养五脏的阴跷脉;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阳胆经上行,维系诸阳经的阳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脾经上行,维系诸阴经的阴脉。此四经与太极拳下肢生发内劲、传输内劲关系甚密。

  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须通过分布在经络上的孔穴(即穴位)才得以实现。所以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开发、运用相关穴位的作用和功能至关重要。在太极拳修炼中,通过激发相关穴位的作用与功能,来实现经络平秘阴阳、调和气血、发生内劲的功效。

  三、经络与太极拳的修炼

  我们从《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心为令”;“以气运身”,“气为旂”;“形为躯使”,“腰为纛”的阐述中以可领悟到,太极拳的修炼与养生术“三调”(调心、调息、调形)并举的修炼同源同理。二者都是通过心意主宰下的腹式逆呼吸来培补内气运行、驾驭形体运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挖掘和激发自身潜能的目的。

  在清中晚期问世的太极拳经典中,多有阐发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论述周天养生,没有周天养生、经络论、气化论在太极拳修炼中具体运用的阐述,但卷中“气沉丹田”,“动牵往来气贴脊”,“气遍周身 不稍滞”等文字,无不意涵了把周天养生、经络论、 气化论理念运用于武学。为了认知和理解先贤在这方面的论述,有必要先就何谓周天功有个浅近的了解。养生术把真气沿经络循行一周,称为周天。但就周天循行的路径,因功法有别,修炼目的有异,其说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意念周天、经脉周天、丹道周天和卯酉周天之说,还都把周天分为大、小周天。

  其中,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所运行之气为受心意支配的混元气。这也就造成这类周天的循行路线取决于意念的导引,往往与经络走向不相合,却与太极拳的修炼密切相关。意念周天亦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一内气出会阴,过长强,沿督脉上升于顶,尔后沿头面部中线下行,交任脉下降,合于督脉运行一周;大周天一小周天运行的同时,再加上四肢经络的循行。而卯酉周天的混元气起于下丹田,沿体左(右)侧上升至顶,再循体右(左)侧下降,归于下丹田。这种混元气的运行过程正符合了太极拳“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的运作规律。有了以上对周天功的浅近认识,就有理由说太极拳融合了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循行经络运行气血的机制,因为太极拳论中“以意领气”、“气到力到”等论述中所讲之气,就是指既受心意支配又能生发内劲的混元气。

  从经络论与周天养生的角度讲,太极拳论中“动牵往来气贴脊”、“力由脊发”,即指内气沿督脉上升;“气沉丹田”即指内气循任脉下沉于丹田,并由此激发丹田为内气运行开源导流的功能,达到丹田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地运行内气的目的,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意念周天的小周天。而“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即是论述在任督二脉贯通的同时,四肢的内气循行的过程是:吸气,丹田合,则腰以上内气沿手三阴经归于丹田,腰以下内气沿足三阴经归于丹田;呼气,丹田开,则腰以上内气贴脊而上升,经劲源点向两肩散去,并把背部产生的内气与循足三阴经下沉于足底,再沿足三阳经上升,与流行于背的内气汇集起来,沿手三阳经施于手指。只是这段文字只讲了腰以上内气的运行,而没讲腰以下内气的运行而已。

  但这一内气随腹式逆呼吸,在贯通任督二脉的同时还把内气施于手指、足趾的过程,也就是拳论中“力(气)贯四梢”的过程(笔者注:经络论依经络中脉气由微至盛的流势,把分布于肘膝以下的穴位分别命名为井、荥、腧、经、合五个特别的输穴。其中的井穴都分布在手指与脚趾的末端,是脉气初出的源头,所以笔者以为,太极拳论中的“力贯四梢”,是指劲力贯注于四肢的末端,并非指贯注于“发为血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的四梢)。这个过程不仅与盂子所讲的内气“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一脉相承,也是太极拳运用了意念周天的佐证。讲到这里,或许有拳友会问,意念周天内气的循行有悖经络的走向,说得通吗?就这一问题,笔者曾于1983年夏,专门请教过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姜容樵的学生焦国瑞先生和著名武术家、武术养生家马礼堂先生。两位老先生分别有以下回答:“手足三阴的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胸腹部,而手足三阳经的俞穴分布于人体的背部。所以太极拳的蓄劲应意在手足三阴经趋于胸腹,发劲应意在手足三阳经的外开舒展,这叫做阴收阳发”。“经络虽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但以意领气是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规律,可顺行,也可逆行”。两位老先生的回答告诉我们,在太极拳的修炼中须把握呼气时丹田开,气贯四梢;吸气时丹田合,气归于丹田,其内气循经运行规律,自会有所体悟。

  太极拳是意、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圆运动,并讲求“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迭”的虚实变化。其形体在运转中所呈现的态势有前进与后退之分,有独立与下势之别,有侧行与中定之异,可谓林林总总,难绘其形。因而要想圆满地完成太极拳复杂的圆运动,除运用好意念周天的机制、理念外,还要运用好卯酉周天的理法。具体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前进、后退、侧行等虚实变换时,支撑体重实腿一侧的内气在腰肾下抽的同时,沿同侧诸经络下沉于足底;而腿欲运动一侧的内气在腰肾上托的同时随胯、膝、踝的提起,沿同侧诸经络上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心意通过内气驾驭形体运动的过程中,万不可拘泥于如何让经络畅通,而是要“意在自然,贵在和谐”地充分发挥腹肌带动下的腰胯联合运动、引动形体的运动,拳论中叫做“腰为主宰”。

  腰为主宰的左旋右转不仅可促进腰肌充实,还激发了束腰一周的带脉以束阴阳诸经的功能。在太极拳套路中,尽管弓步有顺步(单鞭、野马分鬃等)与拗步(搂膝拗步、搬拦捶等)之分,但成弓步姿势时,弓腿在前,发挥了二跷脉之力,蹬腿在后,发挥二维脉之能;同时手三阴、手三阳回循徐行,极尽柔筋活肌,调和气血,达濡养筋骨之目的。由于太极拳运动形体变化千姿百态,其内气沿经络运行虽千言万语,难穷其妙,但主要规律如上所言,不再赘述。

  三、如何练拳打通小周天

  (一)、气聚丹田

  气聚丹田是指内气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气)。在“以意行拳”操练中,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有时行拳会虚静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这时行拳用意度大大减少,甚至减少到“有意又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实际上已经转换到神在摧动姿势的演变!基本符合武禹襄说“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的要求,即能“以神行拳”。虽然这时的“以神行拳”,还离“纯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对训练“聚神”“凝神”“敛神”起了很大作用,明显提高了调心调神的质量。神主气,神敛气自收。故调整心神,为收气聚气之首要,是气聚丹田的基本功。

  为气聚丹田的需要,对所练的太极拳套路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说套路长度要能连续打30分钟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复),套路中的动作要作一些小调整与修改,以为满足养气养生的需要,去掉发力和跳跃的动作,把外八字脚(135度)的动作姿势更改为60度左右,等等。

  练拳之前,最好先做热身准备活动,练练《松柔功》,让筋腱韧带拉长,让关节脊椎松开。行拳开始之后,要连续练完而不中断。为减少内气耗损,最好练高架子或中高架子。每日行拳早晚各一次,每次30-60分钟。呼吸频次以8-10息/分钟为宜(一吸加一呼等于一息),比如,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练一遍大约300多息,约需30~40分钟。每次练一遍或两遍85式,由个人体能决定,以不疲惫为原则。但也不要连续练3~5遍,多练增加内气耗损,反而得不偿失。

  呼吸方法如前,仍应鼻呼鼻吸,舌抵上腭。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气仍用意于导引动作,呼气用意引气入丹田。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气逐渐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内)。即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也称“意守丹田”,内气会慢慢聚集于丹田。但用意必须轻松、缓慢、自然,务必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切忌用力吸气和呼气,不可过分用意,急躁冒进,易生流弊。如此练习,就会出现一股热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觉。丹田温暖发热之后,继续修炼,随着功夫的积累,还可逐渐感到丹田内有一个“气团”,这就为打通任督二脉奠定了基础。

  (二)、通任督脉

  当小腹产生热气时,方可进行运气。即用意识引领丹田的那股热气,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极穴,经会阴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至此就已完成导引内气向下向后走的路线,无需继续帮助,再不向前导引了,让其自行打通督脉的尾闾关。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冲过,因为能否冲过尾闾关,完全取决于丹田内气充实的程度,丹田内气越充实,冲关力量越大,冲关速度越快,反之则冲关中止。只用两三天时间导引内气至尾闾,再回头来仍然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等待丹田内气充足时,会自动冲过尾闾关。冲关后意念须随内气上行,紧跟气走,这就是“勿忘”。以后打通夹脊关和玉枕关,均用此“积气自动冲关”的方法,即通关“勿助”。

  通督是关键的一步,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能否自然轻松通过,因人而异,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难。督脉一旦疏通,通关后吸气时内气由丹田向下行,转而沿脊而上,过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沿胸腹正中线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循环,即为小周天通了,这就是逆行小周天。

  从上面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可知,第一阶段的四个步骤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进行第二阶段修炼。打基础稍难,时间稍长点,基础会扎实。第二阶段练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简单,且安全可靠,不会出偏。但气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须是得气大于耗气,每有节余才有气聚,要一点一点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六个步骤的顺序排列,既不好颠倒,又不能跳过一步不练,因为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只能一步一步上台阶,不能性急,欲速则不达。不过,有明师指导者快,个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