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01期:太极拳功夫的民间交手较技

 tjboyue 2016-02-15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陈雄 ⊙  编辑/张宏婉


导读人以刚来,我以柔化人以硬力,我以松软;人以速快,我以精细;人斗力,我斗智。练的是手眼身法步,心胆精气神。用时是神经之动,冷快绝伦。打的是丹田冷劲,惊心动魄。这才是太极真功夫。”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北方有佳人 晓旭 - 晓旭音乐诗集2015上集古筝弹唱古筝音乐

太极拳功夫的民间交手较技


李万斌在《杨式太极拳的“相手”与“活 桩”》文里说:“最早的太极拳搏击术,由太极沾 (粘)连枪的沾黏不脱、蓄发相变、缠绕进退、封逼掷放衍变而来,讲求‘缠沾即吐莫待迟’。由于‘缠沾即吐’与抓筋、按脉、闭穴、截气、擒拿等技法结合,瞬间同步并施,故方法简捷,手段凶悍,杀伤力极强。‘缠沾即吐’的训练,催生“‘连粘随不丢顶’求懂劲的推手技术问世,推手技术又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劲技术越来越高,抓筋、按脉、闭穴等技术含量开始减弱;现代社会,推手亦追求懂劲,但抓筋、按脉、闭穴等技巧已丢失殆尽,搏击技能日趋淡化。”

 

深得传统太极拳精髓的原始太极拳明师刘官任先生对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有一番独到见解,他说:“只‘以静制动’和‘后发制人’是不全面的。如果太极拳只‘以静制动’和‘后发制人’,那么两个练太极拳的碰到一起怎么办?两个人都‘以静制动’和‘后发制人’,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着了。在实战中太极拳应该‘神在手前、意在人先’,不仅可以‘后发制人’,而且还可以‘先发制人’、‘同发制人’。无论是推是打,还是先发制人、同发制人、后发制人,都要先至,都要我在人先。在真正的实战中太极拳只‘以 静制动’也是不够的,应该除了‘以静制动’外, 还可以‘以动制静’、‘以动制动’。练到高级阶段还可以‘以静制静’。”他还说:“只练‘沾粘连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沾粘连随是以接手为前提的,首先要沾住对方,才能起作用。而真正的实战却是千变万化的,绝不会按照你的习惯,先让你接手,再打斗。所以,太极的真正实战需要练的是‘粘连随’。无论练推手,还是练散手,必须能推能离。‘沾粘连随’ 练的是触觉灵敏、肌肤感应,而‘离粘连随’练的是神、意、气灵敏,神明感应。‘离粘连随’练到高级境界时,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神意气或气场做出准确感应并做出本能的自然反应。”  

 

练武之人为了以拳证道和验明所学,免不了与人切磋技艺,通过交流所得提高自己的拳艺,让功夫更快上身。形意拳明师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谈到交手较技时说:“练拳并不等于比武,功夫好相当于一个人有家产,比武相当于会投资,从功夫好到善比武,还得要一番苦悟。”他还说:“光有功夫还不够,掌握了比武的窍门,方能有此效果。”

 

推手是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较技中,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功服人、以技服人,如果没有好的功夫和武德,还真的不容易做到。

 

吴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口述、龚建新采写的《云淡风轻一太极——忆我的老师杨禹廷先生》文里说:“杨禹廷老师特别讲究武德,他在和生人推手时从不轻易出手让对方难堪,他总是说:‘何必得罪人哪!’他讲究搭上手,让对方失去重心,或者感到不舒服,就行了,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知难而退。这叫‘点到为止’。现在的太极拳推手已经提到竞技比赛上了,这是和我们那时不同的。我们那时学拳练推手,是研究技术,互相切磋,不是较量,非要见个输赢高低不可。另外,通过练功,把功夫练到身上去,可以经受对方来力的冲击,能够承受得了,走得开,变化得了。所以,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是强大自己,并不是为了逞强斗胜。”  

 

瞿世镜在《两岸太极是一家(之十三)》文里说:“太极推手本非竞技,是同门拳友问劲、试劲、听劲、找劲之基本训练。如今以推手为竞技,所订之规则又不尽合理,于是顶牛、抱摔、拉扯等动作屡见不鲜。是否真正太极推手,不难分辨。真太极推手,拿人极轻而人不能过,发人不用手而如射弹丸。入内透里之寸劲,乃太极门之杀手锏。如对方用蛮力抱摔,可用寸劲破之。然而此法极易伤人,故宁可跳出圈外,不可轻易发寸劲伤人内脏。”他还在《两岸太极是一家(之十一)》文里说:“如今之‘推手’,乃顶牛抱摔,依靠体重与本力取胜,所用技巧亦属摔跤一类,与太极内功完全不相干。教练或者嘱运动员练举重,或者嘱运动员习摔跤。此等运动员俗称‘坦克车’,在太极推手比赛中所向披靡。有一年武汇川师伯之再传弟子饶少平在上海报名参赛, 练举重摔跤之‘坦克车 ’欲用贴身抱摔之法,饶少平顺势以入内透里之寸劲击之,对方立即周身瘫软,再也无法应战。各路‘坦克车 ’大惊失色,纷纷高举白旗弃权,饶氏逐登冠军宝座。”

 

现在民间较技还是慎用入内透里之寸劲为好,因为有意无意伤了对方,都对自己的武德有影响,可能还要赔偿医药等费用。1999年7月,恩师林墨根先生在广西钦州市授拳时对我说:“逢抓、抱必打的技法固然破解得干脆利落,但有可能走两院(医院、法院)不划算。”还说:“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  

 

较技有两个内涵需要明确认识。“较”是比较、比试、切磋的意思。“ 技 ” 有技艺和技击两个内容,摸劲推手、散推、散手对练都体现听劲、粘黏劲、化劲、引劲、拿劲、发劲等技艺,技击和技艺狭义的相比就不一样了,技击着重实战搏击。较技前知己知彼为好,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摸劲推手、散推抑或是散手较技。练习技击,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意志、胆略、反应、速度、技术、技巧、力量、体能、战术和抗击打能力这十个方面。如果没有以上素质,就不宜进行散手较技。还有从对方的言谈举止探出人品性格,与粗野之人较技益处不大。

 

抗击打能力在散手实战交手中不可小觑,如果挨了对方的一拳一掌就消受不了, 那谈什么实战较技?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家拳的抗击打,并不是硬挨,而是有技巧的。受力时从外而内,层层解消。相比于外家或硬气功之流,同等条件下,内家会更巧一些。首先是对外力击打接触的时机,内家拳可以通过局部身体轻微的位移来改变,或是迎上,或是退后。改变受力时机,可使击打方的发力不充分,或是作用方向不中正,从而降低了来力的穿透性;其次是表层解消,通过受力部位周边的肌肉协同运动——或松弛,或紧张,迫使受力点位置改变, 再一次将来力的作用方向转变。最后是运用筋膜作用深层解消受力,起到有效保护内脏或脆弱骨骼的作用。人的腹腔内壁、肌肉缝隙间及肌肉骨骼之间都有一层很薄的膜,外家的各种练法很难练到它,而内家拳就能很有效地强化这层膜,使之更为坚韧,传统武术中所说的“腾膜”就是指的这个。国外的如拳击、泰拳等, 都是通过增加关键部位肌肉的厚度来强化局部抗击打力,而中国内家拳的抗击打力,高层次的抗击打是通过腾膜来实现的,这样像肋部、腰部等柔软的地方也能练到,而像泰拳在这方面,只能通过增强对痛感的忍受力来实现,并没有让身体面对外力而有真正的防护能力。

 

大概是因为慢练拳架的缘故,有人片面地认为太极拳技击是以慢制快。因而在技击中出击迟缓。但拳论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以看出技击中制人的先决条件是速度。试想对手出拳如风,你不比对手更快,又如何能动急则急应?出手慢则意味着被动和挨打, 软懈缓慢和僵硬滞慢的“慢”是不符合武术对抗规律的,太极拳主张用意慢练是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早期太极拳是有快练和慢练的功课,要进行“忽快忽慢、忽隐忽现、忽刚忽柔、闪展腾挪、势快劲刚”的训练。陈长兴《用武要言》中就有太极拳交手速度的精彩描写:“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难 飞。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 雷发不及掩耳。”不难看出,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也强调速度。太极拳也不是不讲快,但绝不妄动,手脚动作皆是太极。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谈到比试功夫的战术时说:“在对手时,全凭随屈就伸的灵机变化,可以使对方扑空抓影,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攻时,冷快绝伦,令对方无从抵抗,打他一个傻眉瞪眼,被打上还不知是如何一回事。”还说:“人以刚来,我以柔化人以硬力,我以松软;人以速快,我以精细;人斗力,我斗智。练的是手眼身法步,心胆精气神。用时是神经之动,冷快绝伦。打的是丹田冷劲,惊心动魄。这才是太极真功夫。”  

 

《逝去的武林》书里说出较技的经验:“对于交手的原则,唐维禄总结为‘身子挂在手上,眼睛盯着根节,冷静。’手上要挂着身体一二百斤的分量,拳谱有‘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话,追上敌人容易,追上自己的手就难了;肩膀为根节,敌人要有作为,肩膀必有征兆,练武人练出眼力容易,要想明察秋毫就难了,而最难的是冷静,必得练功夫练得开了智,方能冷静。”时代不同了,如今和谐文明的社会,这段文中的“敌人”宜改为拳友对待。  

 

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的书里谈到较技前的观察时说:“唐维禄为人和气实在,一动手比谁都贼,脑子和眼光胜人一筹,比武就不费劲了。”还说:“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还说:“练功时不能有一丝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入愚昧。”  

 

杨氏太极拳名师王建业在《与生人推手》文里谈到较技的实际情况时说:“与人推手,有功夫比自己高的,有与自己差不多的,也有比自己差的。 生人的推手功夫也在此理。推手比赛,选手很多,一般地说都不认识,但有规则,有裁判员,生人的推手比赛是可进行的。然而,民间推手,很多时候无裁判,但是推手规则还是应该有的,搭手前应事先讲好,头、颈、裆是禁止击打部位,不能用腿踢,不能脱手击打,不反关节擒拿,要确定定步还是动步,对手健康状况等;要取掉手上的饰物,手机等;还要检查场地,有无砖头,瓦块等硬物。” 还说:“ 民间拳手一般善保护自己,头、喉、颈、裆不露,哪像现在的散打, 有规则,后脑、颈、裆禁击。不少拳手不护这些关键部位,放开手脚,猛打猛冲,煞是好看。散打的胜利很大因素是规则的胜利,若把禁击部位护好,他的腿还踢那么高?不准打是一回事,打不打得到是另一回事,长期如此练习,禁击部位的拳意丢了。推手不能仅从字面理解,两只手推来推去,那只是表面现象,手要推,腿要推,接触到的部位都要推。”  

 

有一种太极爱好者与人推手走走劲,想斯文地取胜,怕跌在地面或挨对方失手错打,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难以理解的是这种人欲凭摸摸手的技术而不怕抓衣硬抱,故提出游戏规则是不许用劲发放。遇到与这种人交流推手的时候,自己功夫的层次低一点就用听劲加松沉劲粘逼对方,让对方难以走化,推一圈手便胜负立判了。自己功夫的层次高一点就用听劲加轻灵劲罩住对方使其不能走化,如此则胜负之势立判。听劲是太极拳交手的基本,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轻灵劲是把沉重藏起来而把轻灵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果用 轻灵技术罩不住对方,又不能用劲发放,那么轻灵劲是没有多大优势的,轻灵劲是要顺势化发才好用。另有一种太极爱好者与人推手是出于竞技目的,遇到与这种人交流推手的时候,搭手后,要搭手即控,能控即打(或有打的意识)。所谓推手实际上只是一种训练方法。两人找找劲,看谁能使对方失去平衡,当然推手中也应该训练摔法和擒拿,但是一般只局限在同门或熟人之间。不熟悉的人之间贸然使出摔法和擒拿,会有伤和气。擒拿的伤害性较大,可能遭到另一方的凶狠反击,很可能两败俱伤,况且若非双方功力相差很大,擒拿一般也不易用上。推手中的“拿”主要是拿对手的劲路。

 

大成拳给外人的主要印象是凶悍,其表现是发力凶狠。除了那种强劲的发力以外,就是他的外延发力也有特点。有人称为打点,也有人称为寸力,还有人解释说是先把人打整了,或打散了,然后再发挥其他技法的威力。太极拳推手在民间交流时一般比较温和,你来我往,心平气和,至多也就把人脚跟推动,大家都不伤和气。有些大成拳也是比较温和的,但如果有打点和发力练到一定水准的,上来恐怕就不是温良恭俭让了。打点的特点是,利用自己的前臂打对手的前臂,所谓前臂如刀如挫。打在身上的感觉不是仅仅打一下、疼一下,而是打动对手的整个身子, 使对手整个身子受到震动,头脑甚至“轰”的一响, 突然蒙了一下,这才是打点的境界。如果对手不伸手,有的就直接用掌向对手胸与肩之间的地方打点,这个地方没有内脏的牵扯,不至于受到伤害。还有用拳头的,这就比较粗鲁了。打点其实也就是发寸力,好的拳手,前后左右都能打出这样的寸力。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大成拳不是,是直接用前后左右的打点,把对手打整或者打散,当对手被打点打得头脑蒙了,身体的重心不能自控时,也就控制了对手,此后再施以其他技法,就事倍功半了。

 

太极拳名师田金龙说:“推手比赛场上一直散现着一式四法的推手技术,就是在同一种接触方式下,在前、后、左、右4个方向上分别有腾飞、跪扑、倾跌、旋翻4种倒地结果。只是四法并不出现在同一人身上,部分方法更是偶尔出现。汇集起来有3、5个动作,即叉把、挎臂、搭肩与半个挂臂。叉把是一手插在对方腰间的接触方式,挎臂是一手挎抱对方手臂的接触方式,搭肩是一手勾搭对方肩部的接触方式,挂臂是两手挂压对方手臂的接触方式。叉把、挎臂、搭肩3种接触方式均出现过四法技术,挂臂没有完全出现四法技术。”   

 

过去老前辈说:二十岁多学点,三四十岁多练点,五六十岁多养点。所以说五六十岁的太极拳爱好者还是多养点,少点对外交手较技为宜。1929年11月 ,李庆澜(孙氏太极明师)在江苏国术馆任教习时,曾与服务于同馆的教习郝家俊(太极拳名师)进行散手交流,李对郝说:“我的拳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用。真打起来才能体会得到。”交手中,李出快拳奔郝面门,郝上步接拳,李拳速收,同时矮身左闪,出右脚钉郝前腿之迎面骨。郝移腿稍缓,被李钉中。郝负痛,身体略有前倾。李拳再至,在郝的眼前晃而未发,郝未及接住该拳, 而李拳已收。至此, 高低已分。其实,郝对太极拳研究颇深,道理亦明。作为太极拳名师, 郝之理、法俱良,为当时不多见者。徐哲东先生称郝周身如有电网,使人触之即出。但因郝身步两法及实战经验均不如李,且又上了年纪(时郝已52岁,而李仅28岁),反应稍慢,故负之。所以说,年纪也是较技的实际问题之一,不宜太自信。

 

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过分迷信“用意不用力 ”的功效,实际上“用意不用力”是叫我们不用拙力而用巧力,是借用“意”的协调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对方之力。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用意不用力”的功效,太极拳虽然是有氧运动,但在技击状态之下也会消耗自己身体内一定的气力。如果绝对不许用力,多么潇洒啊!哪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 的故事?据说陈敬柏(1653—1738乾隆年间)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师妙手,他武功高强, 当时将赵堡太极拳推到了鼎盛时期。在赵堡,至今还流传有他年过八旬还与人比武的故事。山东有个武士外号叫“黑狸虎”,勇猛异常,曾经在一次切磋技艺时败给陈敬柏。10年后,他又来到赵堡 镇,要找陈敬柏讨回面子。这时, 陈敬柏已经 80多岁,并且还有病缠身。两人在孙神庙柏树林旁边交手,“黑狸虎”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步步逼紧,招招致命。陈敬柏步步相让,圈圈连环, 将“黑狸虎”的凶猛进攻一一化解,并且战且退,退到一棵大柏树前,“黑狸虎”以为陈敬柏年老力衰,没有还手之力了。用出他的杀手绝招“黑虎掏心”, 左手出其不意地往陈敬柏面前一晃,右手如迅雷般直奔陈敬柏胸口。陈敬柏以赵堡太极拳中的招法,不理“黑狸虎”左手的虚招,身体稍微向左引化,左手往下一搂“黑狸虎”的右拳,右拳佯攻“黑狸虎”的胸前。“黑狸虎”急忙用左手格开陈敬柏的右手,陈敬柏乘势以右肩一个“迎门靠”把“黑狸虎”靠飞出去,“黑狸虎”的头正好撞在大树上,当场毙命。陈敬柏此时背靠柏树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回家不久也去世了。

 

太极前辈先师经常用兵法里说的“能自保而全胜”叮嘱后生。用意在于与对方交手时,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手制胜对方。如果能做到不战而胜之,善之善者也。故御敌时,首要在于自保,而后再言及胜人。不能自保,怎能称为胜人呢?太极拳功夫的最终目的是尽性立命,得化功之道。

 

交手较技的拳势用招要得法合拳理,太极拳功夫才会彰显。比如一般的“顺手牵羊”用招,不是真太极的借力打人。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张力从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对方的力量,转换而借用之。这叫作太极拳的借力打人。再比如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用招,有人认为牵与拨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牵与拨是两事。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对此说:“譬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后。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这是真太极技巧的运用。


[本文来自《武当》2015年12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