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和壹的区别与字形演变含义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6-02-16

【一】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一:数族造字法:指事

(金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造字本义: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 * ,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 *,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①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正整数。  一斑 一块        一半       一边 一面          一次 一度 一番       一刬 一举        一代 一批 一群        

一带 一路        一旦 一经        一点 一分 一刻        一段 一堆       一对 一副           一个 一介        一晃 一摇       一己       一口       一连 一排      

一类 一种        一把手        一把抓 一刀切 一锅端 一锅煮       一班人 一路货       一窝蜂       一辈子 一刹儿      一两天   一小时    一会儿   

一瞬间    一霎那    一阵子       一杯羹 一锅粥        一场空 一团糟       一次性      一大堆 一点点 一揽子      一连串 一溜儿 一系列      一口气

一溜烟       一盘棋 一条龙      一席话 一言堂      一阵风       一败涂地 一塌糊涂 一团漆黑       一般说来 一概而论       一般见识       一板三眼      

一成不变      一板一眼 一本正经       一本万利 一劳永逸        一笔勾销 一了百了 一走了之     一臂之力       一纸空文      一步登天 一帆风顺

一鸣惊人      一筹莫展 一蹶不振       一触即溃 一鼓作气      一倡百和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锤定音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触即发 一发千钧        

一差二错 一念之差      一草一木 一丝一毫 一针一线      一尘不染 一干二净 一清二白      一唱一和 一问一答        一次方程      一长一短

一起一落 一瘸一拐 一上一下 一张一弛      一分一秒 一年半载   一时半刻 一生一世 一朝一夕       一代英豪       一刀两断 一分为二      一反常态

一言为定      一官半职 一技之长      一国两制       一股脑儿      一已之利 一己之私      一家之长 一家之主      一见倾心  一见如故         

一箭双雕 一举两得       一刻千金 一字千金       一鳞半爪 一五一十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落千丈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一往无前       

一毛不拔 一诺千金 一掷千金       一目了然 一清二楚 一知半解       一面之词 一孔之见      一面之交       一脉相承       一模一样      一命呜呼         

一年到头       一年一度       一派谎言       一盘散沙 一潭死水 一团和气      一贫如洗 一穷二白 一无所有        一窍不通        一丘之貉       一如既往        

一暴十寒 一日三秋       一身正气        一视同仁     一手包办 一手遮天       一丝不苟         一丝不挂       一事无成  一无是处 一无所长       一网打尽      

一柱擎天       一往情深        一望无际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一息尚存       一笑置之      一泻千里     一氧化碳       一叶知秋       一言一行        

一言九鼎       一衣带水       一语破的 一针见血        一元方程       一鼻孔出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不做,二不休        一步一个脚印       

一棍子打死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问三不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以蔽之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物降一物       /        

单一 唯一    专一          说一不二         可见一斑 略知一二         万众一心        孑然一身       此一时彼一时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 · 君奭》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 庄公十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 为政》

一旦山陵崩。——《战国策 · 赵策》

用心一世。——《荀子 · 劝学》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 · 贾谊《过秦论》

一旦为将。——汉 · 刘向《列女传》

一介之使。——《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史记 · 秦本纪》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 · 诠言》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韩非子 · 五蠹》

一时收禽。——《后汉书 · 张衡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 · 崔颢《黄鹤楼》

一旦不能有。——唐 · 杜牧《阿房宫赋》

一时皆下。——唐 · 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多少豪杰。——宋 ·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宣以成文也。——宋 · 陈叔方《颖川语录》

一旦异于今日…必致失所。——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②形容词:相同的,无二至的。      一并 一概 一味        一共         一贯  一例 一律        一派        一模一样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 · 离娄下》

所行则异,所归则一。——《淮南子 · 说山训》

此与始生而死,未产而伤,一命也。——《论衡 · 气寿》      

③副词:绝对,完全,全然,十分,非常。       一定         一览         一大早       一览表       一吐为快   

诚一开口。——《史记 · 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至楚。——《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匡天下。——《史记 · 货殖列传》

④形容词: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        一般   一样          一道 一起        一心一意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胡越为一体。——唐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一肌一容。——唐 · 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 · 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欢动一城。——明 · 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明 · 魏学洢《核舟记》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⑤副词:多么,实在地。  义项只见于古文(一何) 

使君一何愚。——《乐府诗集 · 陌上桑》

妇啼一何苦。——唐 · 杜甫《石壕吏》

一何怒。——唐 · 杜甫《石壕吏》

附注:“一”字读音复杂,同义而异读的情形突出:单用或用在词尾、句尾时读阴平(如:划一),读若“医”;用在去声字前读阳平(如:一半、一世),读

若“移”;用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读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眼),读若“忆”。“一天一夜”和“合二为一”,应该被读成“忆天移夜”和“合

二为医”。

一和壹,有什么区别

并不仅仅只是繁体与简体的区别。 

事实上,甲骨文金文当中“一”均为数词,并无“壹”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颇有意思: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物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开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太一,在古代作为“太乙”,它又转指天帝或天神。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有的学者将“一”解释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无所不包的东西。   

在古代还有一个大写的“壹”,取象于葫芦,经过许多神话学家的研究,葫芦正是宇宙混沌未剖之时的象征。葫芦创世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将其意义融入到“壹”则是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其实“壹”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壹部》:“壹,专一也。”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颖达为“壹”作注时说:“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见“壹”的本义为“专一”并不表数目。“壹”作为表数词“一”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王力古汉语字典》也对一和壹作了解释和比较:“一、壹。一是数词,壹是形容词,意义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一句之中'一、壹’并用。可见'一’与'壹’是有分别的。'壹’的意义是专一。专一的意义可以写作'一’,但数目不能写作'壹’。后人在单据上为了防人涂改,才用'壹’代'一’。” 

壹 原本是一种容器,读yi

古代没有阿拉伯数字,账本上一、二、三等容易被篡改。比如 一 我加一竖,不就 十 了吗。

所以 壹 被假借去账本表示同音字 一,防止篡改。其他大写数字还有也是假借的。

壹 记账用,本意早已不用,其他地方用壹代一,那是装逼失败。

“一”和“壹”的不同?以下是说文解字的解释:一部 一 yi1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於悉切壹部 壹 yi1 专壹也.从壶吉声.凡壹之属皆从壹.於悉切 我想知道从造

“一”和“壹”的不同?

以下是说文解字的解释:

一部 一 yi1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於悉切

壹部 壹 yi1 专壹也.从壶吉声.凡壹之属皆从壹.於悉切 

我想知道从造字的角度,这两个字有没有意义上的区别.

从造字的角度来说,这两个字是有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1.一字,在造字时,以此字为天地万物之首,故一字简单一横.

2.壹字,在造字最初并非作为一的繁体,最初是形声字造字方式而来,从壶,吉声.本义是专一的意思,意义不如一的广泛.

一些,一席之地。

「壹」字的用途極少,多見用於防止塗改的支票、銀行存提單填寫金額處所必需。

會有此問,我想該是因為大陸有朋友誤以為「一」是「壹」的簡化體。

其實不然。這個語素,傳統用字,本就是用「一」字,天地之始的「一」。

基本上都是用 "一"比較多, 例如第一名, 第二名

不過有時候以防比人篡改, (怕被在一字下加多一畫改成二字)

才會用"壹"來表示

正如大家說的寫支票方式、壹周刊、法律公文第壹章第肆拾壹條等

事实上,甲骨文金文当中“一”均为数词,并无“壹”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颇有意思: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物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开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太一,在古代作为“太乙”,它又转指天帝或天神。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有的学者将“一”解释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无所不包的东西。  

在古代还有一个大写的“壹”,取象于葫芦,经过许多神话学家的研究,葫芦正是宇宙混沌未剖之时的象征。葫芦创世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将其意义融入到“壹”则是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其实“壹”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壹部》:“壹,专一也。”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颖达为“壹”作注时说:“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见“壹”的本义为“专一”并不表数目。“壹”作为表数词“一”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王力古汉语字典》也对一和壹作了解释和比较:“一、壹。一是数词,壹是形容词,意义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一句之中'一、壹’并用。可见'一’与'壹’是有分别的。'壹’的意义是专一。专一的意义可以写作'一’,但数目不能写作'壹’。后人在单据上为了防人涂改,才用'壹’代'一’。”

“一”通常是用来表示和数字有关的含义。

而“壹”的含义单纯得多,在成为“一”字的大写版本之前,仅用来表达“专一”的含义。

左传里用到“壹”字的地方就非常多(当然要看繁体版本):

(傳三·四)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同一段里既有“壹”,又有“一”,说明确实是两个字,各有含义。

以及:

(傳三二·三)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對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從之。內史過往,聞虢請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聽於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嚚享焉。神賜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等等等等还有好多好多。

“壹”可以结合“贰”一起理解,我们通常说的“二心”“二臣”也可以表达为“贰心”“贰臣”,同理。

“壹”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做“一”的大写外,已基本废弃不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壹”与“一”是不同的两个字,“壹”是“全部”的意思,不能用“一”代替.如<<汉书.霍光传>>:“...政事壹决于光.”

同样,数字“一”也不能用“壹”代替.

首先:前者是古代小写,后者是古代的大写

用处:一可以用在一般的场合情况下。壹则用在主要数据上,比如:钱数。后则不宜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