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好友推送了一篇文章给我,这些看似严格的“时间管理”可能让你工作效率急剧下滑(来源有道原创,原文为中英文双语,只摘抄中文部分)。 原文附图
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时间管理破坏了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并在下文给出了三个理由。 这段文章内作者提出时间管理是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并不符合现实。事实上,自从人们认识到了时间这个概念,由于人类寿命有限,就有了时间管理的期望,“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农业社会里,日晷的发明,让社会高层更精确的了解到时间的流动并利用时间,并衍伸出沙漏、水钟、圭表、刻漏等工具进一步使用时间;而农民为了生存也必须了解时间,表现在每一天就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民每天落潮捕鱼;表现在年就是二十四节气,针对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农业活动获得最大产出。这个阶段内了解时间的目的是为了生存。 工业社会中,资本家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精细化的管理让工厂和机械有更高的效率,同时机械钟表的发明,让精准的时间进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中。为了效率我们进一步了解时间。
作为个体,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无限度量的世界中,我们永远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做第一。”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提高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类必须提高效率与利用时间的能力。在李笑来老师的《和时间做朋友》里提过一个观点,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坚持,无论用什么方法,坚持不懈的去做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统计学上,成功的可能性和坚持的时间长度是正相关的,要如何找到更多的时间去坚持?那就需要和管理金钱一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只有拥有更多可控的时间,我们才有机会选择怎么去控制时间。
是的,碎片化时间已经成为现代化生活中一个难以消除的顽疾,但碎片化时间背后的原因就是生活的效率变高了。工作效率低的时候,需要大段时间去完成一个简单工作,例如20年前要打一通电话必须守在电话前默默的等着对方接电话;而现在,你可以边打电话边坐车,同时通过你的笔记本电脑发送一封邮件。因为效率高,完成简单事项所需的时间少,可同时进行的项目增加,导致了时间碎片化。由于网络和便携设备的普及,事实上人类本身的工作效率已经要超过20年前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进行时间管理不是为了把时间分割成小块,恰恰相反,是把小块时间充分利用,完成一件完整的工作。 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就是这种类型的时间管理工具,它要求人们挪出25分钟完整时间,无视所有的干扰项去认真完成一项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继续进行下一个番茄钟。这背后需要的就是时间管理观念,由于高效率,这休息的5分钟足够你去完成大部分简单事项。 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的富余,随处可见的各类信息会稀释人们做事的积极性,拖延症由此而来。人是一种理性和动物性并存的生物。人的理性具有远见,明白我们的长期目标并分析计划如何执行;而动物性只顾眼前能看得到的利益,只愿意享受当下。如何处理理性和动物性之间的矛盾,就是提高自己的关键,各类正反馈学习法、惩罚学习法、把长远目标分割成循序渐进的短期目标,无一不是对动物性的约束和诱导,让动物性服从理性,完成理性所期望的目标。
时间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人并不能管理时间,想想我们看过的相关书籍,只是为了让我们清空收件箱吗?不是的,时间管理要的是让我们有更清晰的目标,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做最关键最有用的事情,最后达到目标的同时轻松的生活。 关于最后一段,通过google我只找到创业邦的一篇文章《时间压力扼杀企业创造力》里提到了类似内容,文内提到了“从事需要高度创意的项目”这个定语,与本文作者所描述的并不是同一环境。高度创意由于是纯脑力劳动,其所涵盖的工作内容本身就无法通过量化工作量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只能通过各种工具提高例如素材积累、节约沟通成本、协同工作等周边工作。 文章截图 原文附图
时间是一切的基础,不管理好自己,时间就会抛弃我们。 作为一个傲慢又懒惰的人,在我了解到时间管理概念前,我是一个时间观念混乱的人,每天都在玩乐;同时焦虑于我的作业没做、考试没复习、该去办的事情没有做,甚至忘记我忘了哪些事。 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和各位前辈们沟通后,虽然我还是那个傲慢又懒惰的我,但我很清楚我的问题出在哪。我知道哪些事没做,做它们需要多少时间。我可以放心的偷懒,因为我知道我在deadline前可以完成,而不是完全不知道要花5分钟还是5个月去完成。
-
|
|
来自: monomurmur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