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哲说玉】古玉鉴定的六要素

 dragonskil 2016-02-17



古玉鉴定的六要素

丁哲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物逐渐成为很多人收藏的方向。由于中华民族固有的崇玉、爱玉之传统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温润等特点,古代玉器逐渐成为文物收藏中较为普及的种类。

人们对古玉器的购买力增大,市场需求高涨,古玉供不应求。这导致了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且愈演愈烈,已呈泛滥之势。这些伪古玉,尤其高仿品,多选用老玉料,以复原古法手工仿制,并处理做旧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品的水平不断提高这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玉器进行科学地鉴定,以解决玉器的真伪和年代问题。

(图1仿古玉制作)

(图2老玉新工半成品)

古玉鉴定,一般说来,应对玉器在质料、工艺、器形(造型)、纹饰、沁蚀、包浆等六方面的特征进行全面综合地考察,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鉴定结论。以下笔者将对古玉鉴定的六要素,即料、工、形、纹、沁蚀、包浆的内涵分别进行阐述。

一、料

史前玉器大多就近取材。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和田玉籽料开始在玉雕中使用,但数量不多,山料和田玉是基本未见使用的,此期玉材主要是就近获取或来自甘肃等地。有汉一代,“西域凿通”,大量的和田籽玉得以流入汉地,为治玉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但和田玉山料还是较为少见,制作一些体形较大的玉器时,更多依靠的可能仍是甘肃等地出产的玉料。自唐代以降,和田玉籽料、山料才开始广泛运用于玉器制作中,成为玉雕中的最主流材料。

可见,不同时期的玉器在用料特点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如齐家文化玉器制作大多选用以“马衔山玉”为代表的“甘肃玉”,玉器边沿常有风化带,玉质内带有大面积糖色,以及作蚁状分布的黑色、褐色丝藻状纹。此外,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玉料与相同质地的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

(图3齐家文化玉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进行伪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大量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等。所以收藏爱好者接触到的器物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其为仿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图4俄料仿制齐家文化玉璧)

因此,鉴别古玉必须要掌握历代玉器的用料特征,分清真伪古玉在材料上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二、工

中国玉器制作工艺有着八千年的历史,其经过了史前时期的石器工具阶段;商周至汉代的金石并用阶段;唐代至上世纪初,使用水凳及铁质工具阶段;以及现代的电动磨玉机和镀人造金刚石的合金工具阶段。

(图5跽坐式砣机)
(图6现代加工工具)

由于历代制玉工具在形状、质地、效能、精准程度等方面上的不同,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各个时期的玉器上便形成了不同的工艺特点和制作痕迹。辨伪与断代便由此入手。

古玉制作工具效能较低,多以湿砂为中介物,人力手工操作,精准程度较差,制作周期较长,加工力度小,削磨量较少,中介物质细,工具、中介物、玉料三者可以充分接触、研磨。伪古玉,特别是中低仿品,通常以高速运转的电机带动镀有人造金刚石粉的合金工具钻磨而为,现代工具效能高,磨削快,加工时间较短,另因仿古作伪者急功近利,技术往往不到位。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古玉,要熟悉、掌握历代古玉的制作痕迹诸如阴刻线、切割痕、钻孔、抛光、打磨等特点。从玉器的表面、线槽、镂空处、切割面、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背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

以中古、明清砣刻阴线为例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部分粗工会有重砣、岐出、过界的现象。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

(图7唐代玉器砣工)

(图8清代玉器砣工)

(图9新工)

(图10新工)

当然,以上讨论的主要是中低仿作品与古玉在工艺方面上的差异。当今真正的高仿品绝大多数采用手工仿制,仅就单纯的工痕而言,已大致突破或非常接近古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拿着放大镜看玉器的工艺微痕,还必须对工艺的力道、流畅程度,这些与古代玉匠水平造诣、熟练程度紧密相关的因素进行考察。这点在对高古玉的鉴定上尤其重要,因为,高古玉在当时的社会不是商品,其制作匠人大多为熟练的工匠,甚至为具有很高艺术造诣的“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当今作伪者所难以比肩的。

(图11西汉“游丝毛雕”工艺)

(图12战国打磨工艺)

(图13西汉镂雕工艺)

(图14西周斜刀工艺)

三、形、纹

形、纹,即玉器的器形(或造型)和纹饰。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历代玉器大多有各自鲜明的形、纹特点,一些延续时间较长的器形、纹饰,在各时期亦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征貌,它们基本可以敏锐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玉器的形、纹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义,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

(图15西周凤鸟纹)

(图16春秋龙首纹)

(图17战国玉龙佩)

(图18汉代螭纹)

(图19元代春水纹)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纹饰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即根据公开发表的古玉图录或馆藏品仿制。此时需要收藏者对考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上述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都要认真考察。因为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艺术成分较高的玉器能找到第二件或更多完全相同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山寨品。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等家喻户晓的珍品。

(图20仿南越王墓透雕玉璧)

(图21南越王墓透雕玉璧)

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时代特征和古人的审美观点。这类仿品,有初级辨伪水平的人不难将之剔出。

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这类仿品鉴别难度较大,但毕竟是脱离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制作的,总会有破绽露出。仿制作品或造型呆滞、不协调、缺乏生气,或器形不够准确,或纹饰总体布局不得章法,纹样个体变形。总之,难以完全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图22仿西周凤鸟纹柄形器)

(图23仿西周玉璧)

(图24仿汉代玉珩)

总之,从形、纹为主要着眼点鉴别古玉,必须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标准器,了解造型、纹饰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作品的整体风格,到造型、纹饰的细节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对于一些艺术因素浓厚的作品,还要更多从其审美特征来分析。

四、沁

沁蚀,主要是指玉器在埋藏环境中,长期受到地压、温度、湿度,以及有机物、无机物的影响,产生的于自然本色之外的次生色泽。玉器材质、抛光程度、埋藏环境(土质、温度、湿度、相邻物)、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沁色。

真沁,是一个长期缓慢过程使然:其颜色柔和自然,整体色调协调古朴;沁入肌理,与玉本色浑然一体;由表及里逐渐渗透,颜色深浅过渡有序,有层次变化,应符合受沁的逻辑。

(图25战国中期玉龙佩)

(图26战国晚期玉璧)

(图27西汉早期玉蝉)

伪沁,通常为酸咬碱蚀、火烧油炸、烟熏染色,短期强加与内,其染色鲜艳扎眼;与玉色结合不自然;沁痕浮泛于表面,即使沁入玉理,亦多分布于绺裂周围;色泽单一,无层次过渡痕迹;出现工艺切割沁痕的现象。此外,绺裂处沁色不明显,而其他部位反有明显沁色者亦当注意。还有一种伪沁是借助原料自带杂质表现,这需要对常见玉料自带杂色、杂质进行了解。

(图28老提油)

(图29伪沁)

(图30伪沁)

关于古玉的沁色,很多经验不易用文字表达准确到位,还需要多结合实物观察各种真伪沁色的特征,熟悉各种做伪沁的方法,方能找出伪沁色的破绽。

需要指出,齐家文化至春秋、战国玉器边沿常有白化以及其他色泽带分布。坊间常将这种现象谬传为沁色。不确。其主要为玉料受日晒雨淋形成的风化皮及糖色杂质,高古玉上常出现这种“留边皮”的现象,可能为古人的一种审美倾向,因为这样会使玉器显的颜色丰富,当然也可能是原料体积不够大,开料成器时不得已留下的“遗憾”。

(图31齐家文化玉器的“留边皮”现象)

(图32汉代玉器的“留边皮”现象)

五、包浆

包浆也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所谓包浆,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指由于人们长期把玩和摩挲,灰尘、汗水、油脂等物逐渐凝结于玉器表面的皮壳。其二,是指玉器在墓葬中,由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腐烂杂物粘附于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其三,为玉的表面长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

(图33古玉包浆)

(图34古玉包浆)

现代仿古玉伪作包浆亦大致有三种方法:其一,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其二,进行人为强化腐蚀,从而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其三,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古玉包浆柔和、自然,滑熟可鉴,幽光内敛且有古旧之感。而伪造包浆有的过于光亮、轻浮,油性过重;有的没有层次感;有的“包浆”冗厚,而没有光泽,经过盘弄会脱落;有的分布过于均匀。上述几点都是辨伪者鉴别古玉时所必须把握的。

(图35伪包浆)

以上对古玉的料、工、形、纹、沁蚀、包浆这六要素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特别要说明的是,如今仿制者水平高超,古玉六要素中单独一种或其中几项已能做到非常接近真品。但由于各种条件局限,能将料、工、形、纹、沁蚀、包浆这六要素皆仿制到位者则较少,即便都仿制逼真,其统一起来看仍会有不自然之处,因为毕竟是仿品,总会有蛛丝马迹露出。

所以,我们鉴定古玉,必须对料、工、形、纹、沁色、包浆等六点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充分注意到这六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且既要有整体意识,也要观察细节。在真古玉上,六要素的组合基本都是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即所有信息都应准确无误的表现出同属于某一时代的特征。如果出现六要素之间的时代特征相矛盾,信息紊乱,这样的一定是伪古玉。

六点要素综合起来烘托反映出的特征正是我们常说的“气韵”,所谓“望气”就是综合六要素特征所做的判断。古玉鉴定,必须要对料、工、形、纹、沁蚀、包浆进行综合考察,这样提高了鉴定准确的系数,才可能得到较客观的结论。

以上寥寥三千余言,难以对古玉鉴定的所有内涵进行全面、深入阐释,只是从方法论上提供些参考,以期对大家建立正确鉴定思路有些微裨益。学习古玉鉴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爱好者该做的功课有很多,需要熟悉历代古玉在料、工、形、纹、沁蚀、包浆上的特征,还要对伪古玉的各种特征有准确的把握。馆藏和出土资料是学习的主要标准,但要灵活参考,也要有选择地结合民间流通的藏品进行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