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三人谈|PCI围术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获益分析

 曹娥江 2016-02-18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交感神经激活及其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ACS患者治疗的基石药物之一,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既往和最新研究证据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实现近远期获益。本期三人谈我们特别邀请了叶红华教授、沈成兴教授和朱军教授,围绕β受体阻滞剂在PCI时代应用的获益展开讨论。



叶红华: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PCI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一项研究将150名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应用普萘洛尔,在PCI术后CK-MB升高的患者为17%,低于安慰剂组的36%(P=0.01);肌钙蛋白T升高的患者为13%,低于安慰剂组的33%(P=0.005);在研究的第30天,普萘洛尔组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8%,而对照组为40%(95%可信区间为1.24~3.71,P=0.004)(表1),且在PCI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生率[1]最新研究证据证实PCI围术期早期持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实现近远期获益的普适性。事实上,相比PCI围术期抗栓药物应用,目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仍不充分。尽管有相关指南和推荐的支持,但部分医生在PCI术前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意识不强,对适应证和耐受剂量的把握薄弱,对剂量剂型的选择缺乏经验。因此个人认为转变医生的传统观念和认识至关重要。




我们中心把β受体阻滞剂在PCI围术期中的应用纳入心内科JCI质量管理指标之中,从科室层面设置时间点(如入院、术前、术后等)数据采集,并进行定期分析。通过建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形成系统规范的病例管理体系,也可以通过临床路径来规范诊治流程。这可以成为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具体管理手段。


另外,我国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率虽有所提升,但存在使用剂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临床医生应与患者提前沟通可能的副反应及相关的经济问题,条件允许时逐渐增加剂量,使患者实现更好的预后。



沈成兴:β受体阻滞剂在PCI术后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2015年卫计委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PCI例数超过50万例,位列世界第二。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PCI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对临床医师如何改善PCI术后ACS患者的预后提出挑战。β受体阻滞剂是PCI术后二级预防的基石药物之一,尤其是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心功能,这一点已在众多指南中得到明确。PCI可看作是冠心病治疗策略中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狭窄血管的病理解剖,缓解缺血,但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侧重点为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因此即使未行介入手术的ACS患者,需要强化药物治疗;而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其药物治疗完全不能忽略。


目前我国接受PCI治疗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整体使用情况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且普遍与各大指南的推荐存在出入。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经验治疗仍占很大比例,改变基层医生的传统治疗理念迫在眉睫。对于无禁忌证的ACS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常规治疗药物。另外,临床上PCI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方面存在普遍不足,因此我们呼吁出院时尽量将剂量调整到患者最大耐受剂量,如美托洛尔缓释片一般每天需要100~200 mg,长期坚持足量应用方可使患者明显获益。



朱军:PCI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增加获益

Sharma等[2]的研究前瞻性分析了167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643例(38.4%)在术前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该组PCI术后有13.2%的患者出现了CK-MB升高,而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组有22.1%的患者出现CK-MB升高(P<0.001)(图1),且与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组相比,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组术后胸痛的发生率、术后心率及平均血压值更低(P<0.001)。除冠心病外,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PCI患者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仍不普遍,因其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功能,一些患者介入术后的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乏力等副反应。但临床医师应该认识到,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机重构及保护心肌方面的作用远远超出其副反应,故副反应并不能作为放弃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由。




此外,目前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应用的最突出问题是剂量不足。β受体阻滞剂剂量的调整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对于冠心病患者,应逐渐达到目标剂量(100~200 mg);对于需要快速抑制交感神经的情况,可选择大剂量静脉给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 师 简 介


叶红华

宁波市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宁波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历任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兼任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心血管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副主任;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科研获奖:2012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抑郁症与内皮祖细胞的相关性研究2014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与性激素的相关研究。


沈成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心内科副主任、心脏介入部主任;《上海医学》编委,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卫生部冠状动脉介入培训导师,多家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曾赴法国、德国进修学习。发表SCI论文15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参编专著5部,副主编2部。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诊治。


朱 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心内科主任。2004年德国柏林UKB医院访问学者。上海心血管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及肺循环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脏介入质控中心督查组成员。自1995年起主要从事介入心脏病学工作。累计完成各类介入手术近万例,尤其擅长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起搏器植入。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