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教授和法经方应用验案举隅

 乐山有大佛 2016-02-19

关注我们,请点击“经方追随者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法既不同于汗、吐、下诸法专事攻邪,也不同于补法专事扶正,而又不离温、清、补、泻等法的配合使用袁老师注重对传统经典方剂的应用,因为经方配伍严谨,组方缜密,作用全面加减灵活,袁老师根据病机的不同,在选用不同经方治疗的同时,灵活运用和法临证施治,理法方证相合,常常收到令人满意疗效

1寒温井用

寒热错杂之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病情日久、体质因素、感邪部位的不同,均可导致寒热错杂证的发生调和寒热法临床主要针对寒热错杂之证,尤在脾胃病中更为多见老师运用寒热错杂证的代表经方乌梅丸,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治疗寒热错杂的胃肠疾病,收效显著。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谨守病机,随证治之。”

典型病案吕某,男,5320081210日初诊。

腹泻9年余。9年前因食辣物出现腹中不适,之后时有腹痛,伴腹泻,里急后,服黄连素好转。现仍时有腹泻,每日2次,小便清长,劳累则背部不舒,四肢不温,倦怠无力,纳可寐安,舌红胖齿痕,苔黄,脉缓辨为寒热错杂证,治宜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方用乌梅丸加味。药用乌梅50g(醋泡)、附子15g(先煎)、桂枝10g10g、细辛6g10g、黄柏10g、黄连10g当归10g、党参15g、生薏米30g7剂,水煎服2服1217日复诊大便已基本正常,每日1次,余证均缓。

按语患者腹泻日久,当属“久利”,其致病原因为饮食不节所致脾胃功能障碍其中四肢不温,倦怠无力,小便清长等为下焦虚寒之症,而其舌红胖齿痕,苔黄则为上焦内热之象,故用乌梅丸治之《索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用乌梅丸以清上温下,益气生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从而可治疗脾胃病中因寒热互结而引起的泄泻乌梅丸中乌梅收敛固涩、养阴生津,配姜、川椒、细辛、附子、桂枝温脏散寒,黄柏、黄连清热解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另配生薏米以健脾渗湿诸药并用,则寒热调和、气机升降通畅,邪去正安

2补泻兼施

袁老师在临证治疗中,祛邪的同时又重视对正气的调补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对病人自身正气的扶助和激发,达到治疗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证的复发。袁老师运用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就是补泻兼施的一个成功典范

典型病案王某,女,712009513日初诊。

反酸5曾于20071月行食管癌手术,术后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反酸频繁,食物上返,烧心,嗳气,胃胀喜温喜按,时心下痞,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色白质粘,口口苦,口中异味,性急易怒,心悸易惊,短气胸闷,全身乏力,纳可寐安,大便质粘,1/日,小便调。舌红胖,边齿痕,苔白黄腻,脉弦辨为胃虚气逆证,治宜补益脾胃、降逆止酸,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药用旋覆15g(包煎)代赭石5g(先煎)、人参15g、半夏15g、黄连18g、吴茱英3g、乌贼骨20g、大贝20g黄芩10g柴胡10g、桂枝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 30g(先煎)、炙甘草10g熟军3g茯苓15g、生姜3片、大枣57剂,水煎服,日2520日复诊述其反酸症状明显减轻,诸症均缓服药3月,诸症大减

按语此案为食管癌术后出现的反酸之症方用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既调其胃胀喜温喜按之胃虚证,又治其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食物上返、嗳气等痰阻气逆之证方中用代赭石重镇降逆,旋覆花下气消痰、降气止嗳,生姜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配合黄连、吴茱萸、乌贼骨、大贝以降逆止酸,配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和解少阳、通阳泄热诸药合用,补中有泻,补泻兼施,共达和胃化痰,镇肝降逆之功。

3辛开苦降

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常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袁老师治疗此类病证,常用辛温药如姜、生姜、半夏等与苦寒药黄连、黄芩等相配,调和肠胃此类药适用于肠胃不和之虚实夹杂、升降失调证。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袁老师在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常选方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痛常选方黄连汤

典型病案李某,男,46岁。200954日初诊。

胃脘痞满3年余。患者自诉因饮食不节、受凉等原因致胃中气堵感,伴隐痛,喜温喜按,嗳气后舒,于受凉或平躺时加重,偶反酸,时欲呕,性急易怒,情志不舒时胃中不适加重,时伴两胁不适,纳可寐安,大便基本成形,1-2/日,小便可。舌质淡红暗胖,尖红点,边齿痕,苔薄黄,脉沉细辨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证,治宜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10g、党参15g薄荷6g柴胡10g茯苓15g、当归20g、炙甘草6g白芍10g、白术15g、生姜3片、大枣57剂,水煎服,日2511日复诊胃脘痞满大减,诸症缓。继服14剂,诸症愈

按语此案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方中半夏可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姜可温中散寒黄芩、黄连可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甘草补脾而调和诸药。根据其情志不舒等症状,配柴胡、白芍、茯苓、白术等以疏肝健脾师从其法,随证加减,广泛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4和解少阳

和法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明理论》中有言“伤寒……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袁老师运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少阳枢机不利之证,常用柴胡与黄芩相配,既可透泄少阳之邪,又可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无论是单独使用,亦或是联合使用,只要病机符合,均可收到显著效果

典型病案魏某,男,72岁。2009311日初诊

口苦、胃痞5月余5个月前因情志不遂致胃胀满,喜温喜按,饭后甚,吸气多,口苦,口干夜甚,夜间起红疹,痒甚,胁肋及后背偏内侧多,皮肤偏,纳可寐安,大便1/日,成形,小便调舌暗红,苔前少,后黄腻,脉沉弦尺弱辨为少阳枢机不利之证,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15g黄芩9g、半夏5g、党参10g、木香6g、砂仁10g、陈皮6g、茯苓10g、白术10g、炙草6g、水牛角粉20g、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生姜3片,大枣57剂,水煎服,日2剂。318日复诊口苦、胃痞明显减轻,皮肤红疹明显减轻,余症均缓。

按语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之间,非汗、吐、下所宜,治宜和解少阳法。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泄气机;黄芩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半夏、大枣益气健脾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根据其胃部胀满等症状加用木香、砂仁、陈皮、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配水牛角粉、生地、赤芍、丹皮等凉血散。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方证相合,收效显著

5调和肝脾

肝气不舒常常是各种脾胃病的诱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肝胃不和,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而发病。所以在治疗脾胃病的同时,袁老师十分重视对病人情志的调节。龚廷贤云“肝木,脾土之贼,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则胃气畅矣”。需要指出的是,调和肝脾法不仅是对现有症状的治疗,也包含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中,多有肝病及脾或脾病及肝,需肝脾同调

典型病案周某,女,52岁。20081027日初诊

胃胀连及两胁胀闷5月余。胃脘胀满,两胁胀闷疼痛,恶心欲呕,不思饮食,时腹痛,胃中水鸣音,手足不温,纳少寐可,大便3-4日一行,小便色黄。舌红,边齿痕,苔薄黄,脉弦辨为肝脾气郁证,治宜疏肝理脾,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枳实10g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5g茯苓15g、生白术30g、炒麦芽30g、半夏曲15g、厚朴花20g、麻子仁30g、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2115日复诊胃胀及胁胀明显缓解,余证皆缓。

按语此案为肝脾气郁证方用四逆汤透邪解郁,调畅气机。方中柴胡可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敛阴养血柔肝实可理气解郁,泻热破结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配失笑丸以消痞除满,健脾和胃配麻子仁以润肠通便。诸药并用,共奏疏肝理脾之效,使气血调畅,清阳得伸,痞满得除。临床中,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腹疼痛诸症,常常收效显著。

结语

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较多,正如《医学心悟》中所言“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袁老师用经方,活用和法,辨证施治袁老师运用经方时时以病机为核心,只要疾病病机与经方规律相吻合,即大胆使用同时,袁老师法于经方又不拘泥于经方,灵活加减,疗效显著。袁老师根据“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用药原则,用药轻灵快捷,轻性平,以调和为主,处处体现了和解、调和的中医思想。

本文摘自《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本平台所发布的论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