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伏

 dpx136 2016-02-21

  初伏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一般年份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有20天。则三伏最长有40天。

  初伏

  初伏又叫“头伏”,通常在7月中旬。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十天。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初伏一共10天。初伏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初伏特点

  “初伏”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


  但即使如此,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初伏“扶阳”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冬食萝卜,夏食姜”,就是指冬天在身体上火的时候应适当吃一些泄火的东西,夏天在身体内虚的时候也应当吃一些热性的东西,意思是冬季泄内火,夏季扶内阳。


  初伏饮食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葡萄、菠萝、西瓜等。

  推荐食谱

  冰糖银耳汤——夏天,最容易发生中暑,可制作冰糖银耳汤解暑。银耳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并且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硫、磷、镁、钙、钾、钠这些等。用银耳10克、冰糖30克。将银耳洗净泡发,与冰糖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熬成汤。


  冬瓜茨仁糖水——用鲜老冬瓜(连皮)一斤,生茨仁三两,黄糖适量。先将老冬瓜洗净切大件,加上洗净的生茨仁放进瓦煲内煲一小时,然后加黄糖,待饮用。汤中老冬瓜甘清微寒,功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生茨仁,但淡利湿,黄糖清热生津。

  此外,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