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源于心灵的自我救赎

 江山携手 2016-02-24

收到一封邮件,是一位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发给我的,他说他是我的博客的“忠实”读者,按照他的话说,“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您的博客,如果哪一天您的博客没有更新,这一天的日子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这自然是他对我的一种鼓励(也可能就是众多朋友的这种鼓励,才支撑着我坚持到了今天)。接下来,他讲了自己的困惑:

读您的博文,总能感觉到一种成长的愿望。有时候因为您的文字,内心里也会突然产生强烈的读书、写作的冲动,也会有片刻对教育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激动过后,又会被繁重的工作所挤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班里时不时发生的小状况,总觉得自己被一种力量驱赶着,身不由己的往前走。那些关于读书、写作、反思的设想,也都会在拼命应付工作的时候丢在了一边。看看周围的人,无不在跟着领导的指挥棒追逐分数,自己那些对教育美好的设想也就只能搁置起来。我不知道,成长到底应该是对分数的追逐还是继续坚持自我的设计?

对这个问题,身边的很多人也同样的困惑,在QQ上和朋友交流,也总能听到类似的声音。应该说,每一个年轻的教师,在登上讲台的第一天,内心里都会对教育有着一种敬畏,对自己的未来也会有种种的期待。而这种最美好的“教育之初”,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灰飞烟灭,因为现实没有预留给他们养育理想的暖地,而他们也没有准备足够的坚持的勇气。

现在的社会环境里,最夸张的就是人们急功近利情绪的弥漫,升学、分数这些强大的利益气场压抑着教师,控制着教育。大多数教师在这种强压之下,选择了归顺,选择了臣服,选择了为功利而奋不顾身的拼搏、倾轧和理想的泯灭。一个教师,一旦认同了对分数的尊崇,一旦开始了对分数的追逐,灵魂自然就失去了自由,前行的步履也就不会再有轻盈。

静心细想,教师的那些焦虑、不安和压力,其实大多源于整个社会功利化的日趋膨胀。行政部门要政绩,学校领导要成绩,学生家长要分数,教师自然就得绕着分数做文章。而分数,最大的功能是量化,量化学生,量化教师,量化学校,量化一方教育。就这样,分数由一个群体的需要变成了另一个群体的必须,量化的必须,考核的必须,现实的必须,教师工作的必须。最终,分数衡量的其实是名次、是面子、是领导的表扬和认可,从长远看也是职称、是利益、是名气。

理想和现实,就这样站在了矛盾的两方:不顾及分数,你将无立身之地,甚至是粉身碎骨;顾及分数,你将失去教育的本真,乃至教育的善良。

选择,往往很难;取舍一定会有疼痛。教师,如果没有成长的习惯,即使偶尔弄个课赛一等奖,也不过是一等奖而已,不会有大的成功;教师,如果没有思想;即使教得出高分的学生,也不过是个熟练的技师而已,距离真正的名师还很远。

其实,教师的每一点成长都是一次艰难的自我救赎,用毅然抛弃功名利禄的泰然之心,完成对教育、对理想、对灵魂的救赎,让心沉静下来,慢慢积淀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