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请点击“经方追随者” 小柴胡汤为和解祖方,通过和解表里、上下、寒热、虚实而达到治疗作用。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柴芩并用一半表 (经),一半里 (腑); 姜枣合用一走表,一走里;柴芩与参草合用,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柴夏同用一升一降,使上下气机畅达。可见,其配伍具有表里双调、攻补兼施、寒温并投、升降协调的中和调节功能。小柴胡汤主要用于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为主要脉证。本证的产生,乃因邪入少阳,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枢机不利而致。邪居少阳可分为三组证候: 一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邪在胆经的半表证; 二是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等热在胆腑的半里证; 三是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胆气犯胃证。 “半表半里” 不能单纯理解为六经半表半里,凡上下之间、寒热之间、表里之间、出入之间、升降之间、前后之间、气血之间、动静之间、阴阳之间,皆可理解为 “半表半里”。分析如下。 1 上下之间 小柴胡汤可调畅上下,治疗上下之间不和诸证。一方面,下肢寒冷,虽夏月亦不能舍其棉裘;另一方面,上肢却见手掌心发热、关节红肿,多兼见口苦心烦、咽干咽痛 (上部) ,脉弦细等少阳脉证,历用温阳散寒、清热解毒等诸法而不效。当此之际,投以小柴胡汤多可获效。 2 寒热之间 寒热之间有以下三种理解: (1) 患者发冷发热持续较长时间。(2) 一种寒热交替感 (患者自我感觉) ,即忽而恶风怕冷,忽而身热而烦; 或心胸发热而四肢寒冷,或上部发热而下体寒冷; 或半身发冷半身发热。(3) 指一种过敏状态,是第二种的推延和延伸,对温度、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气味乃至对心理的过敏,由此带来的种种不适 (症候群) ,如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凡以上三种寒热,但或兼有少阳脉证者,皆可投以小柴胡汤沟通寒热。 3 表里之间 病案: 吕某,女,59 岁,2011 年 3 月 30 日,初诊,主诉: 间断发热 39℃以上 1 年余。患者 2008 年11 月 28 日行空肠吻合术,术后 1 年出现发热,口苦,咧心,发热前有恶心呕吐,寒战,胃脘胀满疼痛,后背发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中裂纹,脉弦细。处方:柴胡 30g,黄芩 15g,半夏 15g,党参15g,炙甘草 10g,桂枝 15g,白芍 15g,葛根 50g,生姜 5 片,大枣 4 枚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 。其后治疗加升降散调理。2011 年 9 月,再诊,发热及恶心呕吐均未作,丸药善后。正如《伤寒论》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4 出入之间 病案: 张某,男,55 岁。2010 年 4 月 21 日初诊。主诉: 纳呆 1 周。1 周前因情志抑郁、思虑过多引起口中乏味,不欲饮食,纳食减少,口干但饮水不多,气短乏力,寐多梦,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淡红胖有齿痕,苔前部薄白,中后白腻,脉滑。处方: 柴胡 15g,黄芩 10g,半夏曲 15g,党参 15g,炙甘草 10g,苍术 12g,陈皮 10g,厚朴 10g,枳椇子15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3 剂后,饮食转佳,诸症消失。按: 患者因情志抑郁而发病,袁师认为少阳主枢,枢机不调则三焦为之不利,病及中焦,胆气犯胃,则可见 “默默不欲饮食”,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节枢机,胃气因和,纳食转常。 5 升降之间 病案: 王某,女,32 岁,主诉: 胃脘不适、嗳气频繁 1 年。患者自诉胃脘不适牵及右胁,嗳气后舒,喜揉按,与情绪有关,口干口苦明显,头晕乏力,纳少寐差。舌暗红,苔薄黄,脉弦。2009 年 6月 8 日胃镜示: 慢性胃炎,HP 阳性。处方: 柴胡10g,黄芩 10g,半夏 10g,党参 15g,升麻 6g,陈皮6g,当归 20g,炙草 10g,生芪 30g,白术 10g,枳壳20g,莪术 15g,益母草 30g,仙鹤草 30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小柴胡汤合补中益气汤) 。二诊:胃中不适好转,嗳气口干口苦皆缓。守方随症加减月余,诸症渐消而愈。按: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纳少体乏,肌肤消瘦。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味补其中,升其阳。患者平素情绪易急,久则肝郁,疏泄失常故右胁不适; 郁而化火,胆火上炎,故口干口苦,舌苔薄黄,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肝泄热。诸药合用,中气得建,少阳得和,肝气得疏,治之得法,果获奇效。 6 前后之间 曾有一牙痛患者,从下颌角沿下颌支向上一直至耳后的狭长地带,被几颗磨牙所累,均剧烈疼痛起来。曾叠用清热、降火、滋阴、补肾、凉血、活血诸法均无效。最后考虑到此部位,正是前后之间,符合小柴胡汤 “阴阳交半”之机,故试以小柴胡汤原方原量。想不到,药汁入口,一刻钟未到,疼痛竟霍然而失! 7 气血之间 曾治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女患者,月经行而不走,继而突发高热不退,伴见口苦心烦,头目眩晕,厌食 ( 默默不欲饮食) ,舌苔脉象皆无明显在气在血之证,唯患者素来脾大。符合小柴胡汤“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予小柴胡汤原方加白茅根、僵蚕、蝉蜕、合欢皮、白蒺藜,5 剂。尽剂复诊,经净热退。不可思议的是,复查血象竟亦转正常。 8 动静之间 晕车、晕船治疗起来很是棘手。车走船开,人随车船时动时静,时走时停,起伏不定,不待多时,患者必头晕目眩, “心烦喜呕”。此证非常符合小柴胡汤证,嘱患者临上车船时,预服小柴胡汤颗粒 1剂,多可有效预防晕车、晕船的发生。 9 阴阳之间 病案: 刘某,女,57 岁,8 月 24 日初诊。主诉:胃中不适 4 月余,加重 1 月余,伴右胁下痛。患者自诉因食冰棒诱发胃中不适,每于夜间 1 点发作,口苦,右胁下胀痛,平素纳少,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处方: 柴胡 15g,黄芩 10g,生晒参10g,半夏 10g,炙甘草 10g,旋复花 (包) 15g,代赭石 (先) 5g,生姜 8 片,大枣 4 枚 (旋复代赭汤 小柴胡汤) 。7 剂。8 月 29 日复诊: 药后症缓,夜间1 点未再发作胃中不适,仍口苦,纳食已增。后随证加减诸证而愈。按语:子时乃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如阴阳之气能顺利交接,人则不病; 否则,若少阳之气升发不利,木失条达之性,肝气抑郁,则会出现诸多病变。春季发病,亦正当肝胆升发之时,升发不及,则气郁而发热。这些病变的共同特征就是定时发作,故无论什么疾病,诸凡肝胆之气升发不及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只要发作有时,并兼具少阳脉证,小柴胡汤均可放胆用之。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上下,调节寒热虚实,调和升降阴阳,能通达三焦气机,故为 “和剂之魁”!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不仅用于太阳伤寒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还常用于长期低热,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淋巴结肿大,急慢性乳腺炎、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失眠、顽固性皮肤病、肿瘤化疗术后等,属于脏腑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不畅,枢机不利等证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2012年第30卷第11期。本平台所发布的论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