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专家 ||“肺纹理增多”这句套话,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Yudaxia 2016-02-25


写作前面

       在X线胸片检查报告中,常常看到这样让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找不到北的“结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请结合临床”。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今天,本公众号请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大连大学国际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伍建林教授,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对话专家:伍建林教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4 Pieces from Much Ado About Nothing, Op.11: III. Gartenscene Wolfgang David;David Gompper - Debussy - Korngold - Bartók - Messiaen - Schoenberg: The New Canon

        伍教授您好,肺纹理增多、增强、增粗这三个术语是怎么一回事呢?

伍建林

      “ 肺纹增多、增强、增粗”这三种说法,确切地说都是对胸片所见的“客观”描述,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诊断。之所以客观两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种客观描述,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但我们常常发现,这句话被用在了很多X线报告的诊断中,有人又称之为所谓的“描述性诊断”。

       使用这种“描述性的诊断”,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语境。

       在放射学没有实现数字化以前,一张X线胸片的影像或征象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对放射科医生下一个能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帮助的明确诊断,在技巧上要求更高,难度也很大。从影像学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比如发热、咳嗽等等,X线诊断报告给出一个符合临床的判断,则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诊疗空间,但如果诊断肺炎的证据不足、征象不典型,这个时候,”肺纹理增多、增强,请结合临床“便成为中青年影像医生很习惯性、很富有弹性的写法或结论;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看,如果X线胸片结果正常,则可能引起患者的很多误会:如白白接受了辐射、医生的听诊是不是不准确?用药是不是缺乏依据,等等。

       是不是国内的医院才这样出诊断报告呢?

伍建林

       放射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这种写法不是中国特色,国外也很常见。在国外的医疗咨询网站,也经常有人或患儿的家长向医生提问,诊断报告中“肺纹理增多”到底有什么问题?怎么治疗? ↓↓↓

     

:肺纹理增多:Prominent bronchovascular markings


        噢,我也看到了,问的问题还真不少,看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呢。

伍建林

        是的,下面这段提问来自一位31岁的患者,不抽烟,感觉肩痛半年去医院就诊。拍摄X线胸片报告的结果是“轻度的肺纹理增多”。他有一个表兄因为肺癌去世了,所以这份“不正常”的报告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肺纹理增多:又可表示为Prominent bronchail markings


        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精准医疗得到广为倡导,已经成为了医学诊疗发展的趋势,”肺纹理增多“这种不确切的描述性说法或用于诊断中的现象,应该是停止使用或慎用的时候了。

>>>>

什么是肺纹理?

       肺纹理,就是在两个饱含空气的肺野(含气结构主要是肺泡、各级支气管等)的衬托下,从肺门向肺野放射状分布的像似树枝一样的逐级分支的树丫状结构。这些结构主要由肺血管(动脉和静脉)、各级支气管、淋巴管、神经等构成,其中肺动脉分支对这种树状结构的投影贡献最大,占了90%。




        示意图中蓝色的就是肺动脉,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因为肺动脉里流动的没有氧合的血液(来自于右心室)。肺动脉的作用就是把非氧合血输送到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进行氧合,血液氧合完成后,再经肺静脉(氧合血,鲜红色)回流到左心,再输送到主动脉向人体各个器官供应氧气。大家看到与蓝色的肺动脉伴行的支气管,因为它里面含有空气,正常情况下在胸片上它们的密度是很低的。



       大家请看,如果我们仅仅提取出肺动脉系统,可以看到肺动脉一级一级地分支,可以到达肺脏的边缘。



这是肺静脉,这个回流系统明显地比肺动脉弱势很多,肺静脉里流动的是已经氧合好的血液,所以用红色表示




       这是肺里的淋巴管分布。肺内淋巴毛细管系统目前还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因为它们没有搏动,安安静静地负责液体的平衡工作,通常用绿色来表示。


       这是肺里的神经支配。用黄色来表示。


       通过上面几张图的分解说明,我们知道,肺野里的树枝状结构,是由上述几个系统的“管道”伴随构成的。因为肺动脉分支有强烈的搏动,所以要把它们的影像不失真地投影在一张片子上,需要极短的曝光时间和很高的分辨率,需要患者良好的屏气,需要一个能把它的影像真实还原的图像系统(在医院里,称为PACS,它的终端,就是一台台摆在诊断室里的医用级电脑屏幕了。)。大家现在都爱玩手机摄影,手机摄影软件里都有一个防止抖动的功能,所以人人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而一张好的胸片,就更需要“防抖”了。


       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肺里面的任何一种管道系统出现变化,都可以产生肺纹理“增粗,增多,增粗”的印象。比如运动后、孕期等生理情况需要氧气增加的时候;又比如长期抽烟、慢性支气管炎等使支气管壁增厚的病理情况,都会造成“肺纹理增多、增粗“的印象。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所有肺内管道中,肺动脉搏动是最强的;而在所有的年龄中,青年人和孕妇的肺动脉搏动则更强,婴幼儿的搏动则十分快速,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肺动脉搏动与心率是同步的),新生儿为120-14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哭闹,发热时心率增快,体温增高1°C,心率增加10-15次/分。


       所以说“肺纹理增粗、模糊“这个描述,一是不能定性(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一种管道系统出现增粗,到底是搏动引起的模糊还是渗出产生的模糊?);二是不能定量。因此,很多情况下这句话就是对X线胸片上客观存在的现象的含糊而又模棱两可的主观性描述。

       伍教授,经过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肺纹理增多、模糊、增强”实际上是分不清楚到底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哪一个出现了问题的。

伍建林

        可以这么说,判断是哪一种管道系统出了问题,需要密切结合临床。比如有心脏病的患者,这种“肺纹理增多、增粗”多是由肺血管引起的;如果有支气管的慢性病变,如慢支炎或支扩,则多是由支气管壁增厚引起的;如果肺癌患者伴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则这种“肺纹理增多”多考虑为肺内淋巴管回流障碍或癌性淋巴管炎引起的。

      经您解释后,我们就更明白了。请问这种对客观存在的描述,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判断吗?我们常常碰到某个医生认为增多,让另一个医生看就判断为正常,没事?

伍建林

       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阅片是一个通过主观思维解读客观现实的过程,不同放射科医生由于阅历、水平、经验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判断标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通常不轻易进行这样的描述或诊断,注意我说的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指的是那些平时很重视与临床医生沟通,主动听取临床医生反馈的医生。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他们也会意识到“肺纹理增强、增粗”这样的说法毫无临床意义,而且可能会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现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设备大多都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样对判断“肺纹理增粗”是否会带来一些帮助呢?

伍建林

       客观上来说,不同工作场合的阅片条件、显示器的优劣都会影响判断效果。实际上,由于大的医院均有了PACS,我们更清楚同一张照片,通过调整不同的显示条件,肺纹理的显示大大不同。以下我们看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病例是一位37岁的男性,平素健康不抽烟。因左踝关节扭伤住院修复韧带,术前拍了一张X线胸片。年轻医生作出了“肺纹理增多,肺实质未见病变,请结合临床”的诊断。



       左上:原始照片;右上:调整了亮度;左下;调整了对比度;右下:通过PACS的影像增强软件进行了处理。我们看到,除了肺门大血管的影像没有太大改变外,两侧肺野里的纹理显示的情况完全不同。最后一张照片,甚至可以得出肺纹理很多很粗的印象。

 
 27岁男性体检者,被报告|右下肺纹理增多,他很纠结,这是有病还是没病?要不要做进一步检查?



36岁女性体检者,被报告右下肺纹理增多.....如果我们不摒弃这个模棱两可的结果,这个纠结可能到下一年的体检都还会继续下去。


       通过这些“病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影像诊断报告中,使用“肺纹理增多、增粗”这样的描述性语言是不靠谱,有瑕疵的说法。临床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自从有了CT后,大家对肺血管、支气管的概念和识别更加清楚。


       下面这个病例是一位27岁男性,主诉喘息入院检查。CT扫描发现了气管肿瘤。通过连续层面的观察,支气管、肺动脉分支、肺静脉分支均可以非常准确的分辨。


左下肺静脉分支


左上肺动脉分支及左下肺背段支气管


薄层扫描重建的冠状位图像,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均非常清楚



CT的另一个重建技术,把整个气道显示得非常清晰,大家可以看到气管腔里的肿瘤阴影。


       CT对肺血管和支气管的显示更为确切,X线胸片曾经描述为“肺纹理增多”,经过CT扫描确认为正常的例子临床上大量存在。我们再看一个例子:3岁男孩,咳嗽6周多,伴有多痰,无发热。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有痰鸣音。心脏听诊正常。临床诊断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伴哮喘。



        

       X线胸片诊断:两肺纹理增粗,支气管肺炎可能,请结合临床。家长不放心,请求进行CT扫描,结果CT显示两肺没有炎症病变,如下图↓↓↓


     

       这不得不让我们从事胸部影像研究的人们反思:目前,很多人还依然在X线胸部平片诊断上大量使用“肺纹理增多、增粗、增强”的字眼,意义何在?标准何在?实际上一个不能量化的判断是没有标准的,一个没有标准的诊断是没有意义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大家看看,倒影在溪水里的树影,有没有问题呢?呵呵,纹理很模糊,对吧?但投影到水面的树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为此,我们应该呼吁停止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诊断,这是一种科学态度。随着现代影像检查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倡导,使大家认清了更多的事实,是时候摒弃落这个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古老过时的概念了,让“肺纹理增多、增粗”等类似的描述性诊断退出历史舞台。

编辑

       非常感谢伍建林教授百忙中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肺纹理的构成和意义,指出了“肺纹理增多、增粗、增强”这个概念的不足,及其与现代医学发展的不相适应,希望伍教授的观点能得到更多影像学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胸部影像诊断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