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识中药药性 方能对症下药

 小野猫abc 2016-02-26
url:http://szb./qzwb/html/2016-02/26/content_208761.htm,id:0

随着市民对养生关注度的升温,越来越多人喜欢自己去抓些中药回去煲汤。不过专家指出,中药的养生和治疗功能与药性相关,只有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对症下药。

从地理角度来说,泉州处于南方,有山有海,湿气会比较重。因此,中药药性上,宜以“温热”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从季节看,春季泉州中药养生、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开腠理而通津液,从而调畅气机,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本报记者陈森森/文林劲峰/图

中药通过药性治病救人

中医是利用中药药性来驱除病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气血失衡,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而治愈病证恢复健康的。

不少人知道:吃狗肉上火,吃鸭肉泻火;吃人参上火,吃西洋参不上火。然而这是为什么?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苏齐说:这其中的差异就是药性。

关于药性的研究,在苏齐看来,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蕴藏于浩瀚的典籍之内,凝集于处方遣药的精妙之间,也实证于当今科学规范之中。什么样的病人适合用什么样的药?人患病的机理不同,治疗所需用的药材也不同,在使用中药材时准确判断药性,是药到病除的关键之一。

中药的药性就是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脏腑归经。中医治病就是利用中药这种特性来驱除病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气血失衡,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而治愈病证恢复健康的。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所以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扶正驱邪、消除病因、纠正紊乱的脏腑气机及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现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药之所以能治病,与药物自身的性能(药性)有关,药性来自药物自身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作用,与药物的品种、产地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掌握药效需分辨性与味

中药的药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中药药性为学界和大众所认同的,橘子上火,橙子去火;狗肉上火,鸭肉去火。另一方面,中药具有一定的性和味,药性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一般归纳为“辛、苦、酸、甘、咸”。

四气:反映药物影响人体的寒热变化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桓说:“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四气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一般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即使同一药物,不同文献、不同医家认识不尽相同,如人参:《本经》“微寒”;《名医别录》“微温”;《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还有一些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味相同作用或相近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泉州老中医吴佳色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归经:代表着药物作用在人体的部位

而归经同药物的性味一样,也是中草药性能之一。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龙胆草能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简单说,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炮制与配伍丰富药性

加工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配伍也会改变方药的药性。

中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但这些原生的药料大都是生药,不能直接入药。因为有的药物有毒性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于变质而不便久存,有的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或恶劣气味。要按照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进行加工或专门的技术处理,中医上对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炮制。中药经过炮制,清除了杂物和非药用的部分,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缓和或提高了药效,而且便于贮藏和制作制剂。

中药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吴佳色说:“我们经常在药店门前看到晾晒药物的景象,其实这也是中药炮制中在太阳下暴晒的一种方法。”中药常规的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炮制还需加入辅料。

加工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配伍也会改变方药的药性。各类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根据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表现的多样化,单用一种中药不可能达到全面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病因,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此外,各种中药都有各种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活血,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还有的药物能散寒等。

中药的配伍关系比较复杂,中医上将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苏齐说,这七种配伍关系分别为:单行(只用一味药)、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相使(性能功效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一种为主药,加另一种为辅药)、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与相畏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正是在这七种配伍关系中变幻着神奇的医疗功效。

泉州地区用中草药治病古已有之,在民间应用广泛,尤其是穷乡僻壤深山老林地区,乡间游医不设药铺诊所,或应邀登门诊治,或设药担逢圩赶集,用草药为人治病。明朝泉州人范志所炮制的范志万应神曲是泉州的名牌中成药。其取面粉、麸皮和白术、青蒿、辣蓼、苍耳等药物混合发酵制成。主治食积、胀满、泻痢等症。据说曾治太后之病,皇帝大喜,赐名“神曲”,产品历三百年不衰,极为畅销。而永春达埔李和元家传名药的参桂养脾散,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用党参、肉桂、砂仁、莲子和丁香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药性平和,味道芳醇,有健脾、燥湿利水,清积开气、止吐涩泻等功效,对脾胃虚寒和小孩疳积疗效尤佳。据《泉州市志》记载,1957年,原泉州市人民医院研制应用赛霉安外用软膏治疗外科创伤、烧烫、湿疹、褥疮、皮癣、慢性皮肤溃疡,具有杀菌、抗感染的特效。

泉州市中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刘德桓,1984年曾应用自拟芎蚕镇痛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该汤主要包括川芎、蚕僵、天麻、细辛、生白芍、酸枣仁、葛根、白芥子等中药。刘德桓说,采用大辛大热,回阳救逆的药物使阳气四布,荫翳自散,血海得温,经水畅行,有效治疗血管性头痛。苟蚕镇痛汤以川芍为主药,其味辛性温,其气主升,上行头目,善行血中癖滞,疏经通隧,具有搜风、镇痛、祛癖之功;伍以酸苦微寒之白芍,用其酸敛之功以抑制川苟之升散太过,故虽用至30克亦无明显副作用。

相关链接

几千年来,中国的中药品种不断增多,《中药大辞典》中收录的药品名多达5000多种。浩瀚繁多的中药品种,每个药名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些药名的产生本就是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中药的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来历。

●以功用命名:如防风能防治外感风邪,益母草可治妇产科病,大风子治疗大麻风,决明子能明目,接骨丹可治跌打损伤、骨折等。

●以颜色命名: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黄色有黄连、大黄;白色有白芷、白术、白及、白芍;黑色有黑丑、黑芝麻、黑豆等。

●以气味命名: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气味,则按气味特点命名。有芒香气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气难闻的有臭梧桐、臭牡丹等;苦味的如苦参、苦楝子;辣味有细辛、辣椒等。

●以生长特性命名:半夏成熟于仲夏,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冬青在严冬叶子依然为青色。

●以产地命名:如蜀椒、川芎、川贝、川楝子、川连产于四川;杭白芷、杭菊花产于杭州;阿胶为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熬驴皮而制成。

●以药用部分命名:植物、动物入药,仅用其一部分,以此命名,用根的有葛根、板蓝根、麻黄根;用花的有金银花、菊花、槐花;动物药中有刺猬皮、虎骨、熊胆、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

●以发现者名命名:如何首乌、使君子、杜仲、刘寄奴、徐长卿等,以人名命名大多带有传奇色彩。刘寄奴是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为治疗小儿疳虫常用的药。

●以译音命名:来源于国外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常加“番”、“胡”,如番泻叶、胡黄连、胡椒;更有译名如诃黎勒、曼陀罗、阿芙蓉等。

●以民间传说命名:禹余粮,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冈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御米壳,相传为唐王李世民,因服罂粟子而治好了自己的箭伤惊恐病,登基后亲封其为“御米”,其壳就成了“御米壳”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