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灶面

 圆角望 2016-02-29

许石林(深圳)·舌尖草木

年前大范围降温的那天,深圳都见雪了。我正在苏州,零下八度的低温,从户外疾步走向宾馆餐厅,要一碗奥灶面,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隔着玻璃,边吃边看门口那株腊梅。

奥灶面是昆山的小吃,苏州这家宾馆,应该在昆山人看来,一定不算正宗的。但我已经感觉味道极好了。奥灶面的起源清清楚楚,是昆山一位名叫陈秀英的绣娘发明的。至于它的名字,很需要向外地人介绍一下,否则摸不着头脑。

一种说法是:奥妙在灶上。这种说法,官方早期的旅游介绍中,常常采用。大约是没有什么迷信色彩,也不跟什么不靠谱的传说有关。有关方面习惯喜欢选择这种没有诗意、没有滋味的资料。我不喜欢这个。哪家的美食奥妙不在灶上?谁家的美食奥妙在炕上?

这种说法据说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这就更不对了。皇帝会问一碗面怎么回事儿吗?就算会问,你不能这么一句:奥妙在灶上。这回话您琢磨琢磨合适吗?皇帝接受吗?

有一种说法,说做这个面的小面馆,卫生条件不太好,看上去很“鏊糟”,即昆山话肮脏的意思。这不妨碍它的面味道好。就跟现在有人专门找街边的苍蝇小馆一样。不因卫生条件不好而做不出美食。这就不能说是皇帝愿意吃的了,主管御膳的内监不会这么不讲究。

说鏊糟,即肮脏的另一种读音。但这两个字笔画太多,估计是写着写着就自动简化了。如同馄饨在广州简化为云吞,烧麦简化为烧卖。我还见过一个服装厂,把“打版”,简化为“大办”的,简直是另外一种文字系统,不好好熟悉一段时间,简直不知所云。

但是,江南,毕竟是读书人荟萃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一次、某个读书人,给这个面确定了这个名字:奥灶面。

因为读书人知道《论语》:王孙贾见孔子奔走着于各诸侯之间,辛苦地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常常碰壁,他对孔子说了个比方:您老这么大才华和本事,这么辛苦地奔走于诸国,但总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也没有谋个好位置,您知道原因在哪里吗?您不会来事儿啊!好比敬神,您总是敬那些高大上而遥不可及的神圣,可是神圣太遥远,不搭理您啊!您看我,就很实际,我宁愿好好地敬灶王爷这个小神,它能给我实惠啊。您总想找国君,从不向我们这些掌握实权的人物妥协献媚,不跟我们合作,所以呀,您就是情商太低了。“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听了王孙贾这一番既得利益者貌似很实用的话,孔子微微一笑,说:凡事顺天应人,要是违背了天道,卷入利益集团,成为利益集团的榜首或是同伙,就是获罪于天,别看没事儿的时候,威风八面地,等出了事儿,恐怕连祷告的神圣都找不到,不管是尊贵的奥神还是卑微的灶神,哪个神也救不了你。

我宁愿相信眼前这一碗奥灶面的名字是这么来的。没有理由。就像隔窗看见寒风中的那一株腊梅,它在这个季节开,是它的本性,迎寒而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