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三)

 一株小苗 2016-03-01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7)

明星汇萃

二一

  因此,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每天到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他就会胸闷心慌。可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是属于阳,是外边,外边很敏感的地方出问题了,里边的心脏肯定也就出问题了。

  在13点到15点这个时间段,如果身体出现了脸红、胸闷这些现象,就应该注意心脏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心脏有问题的表现。

  九、申时——膀胱经当令

  1、头痛的原因

  申时是指15点到17点,这是膀胱经当令的时段,见图13。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精明穴,然后上头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趾。它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足太阳。

  申时当令的膀胱经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在申时这个时候,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

  学习效率很高。古语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说早晨学完东西,到下午3点至5点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练习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申时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开董事会的话,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办事效率不高、容易健忘,可能意味着他的膀胱经出了问题。

  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因头痛去看中医的话,大夫一定会问具体是哪儿痛?是两边痛还是前额痛?是后脑痛?还是里面中空痛?这是几种完全不同的头痛。如果是两边痛,就是胆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就有可能是肺气的问题。那么前额痛呢?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就和我们前面说的痤疮一样,在中医里都归属于胃经的病。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而后脑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了。所以不同的头痛,它的原因不同,用药上也有所不同。

  2、膀胱与肾相表里

  中医认为,小便通畅是太阳膀胱经气足的表现。膀胱经气是主管存储津液与防御外邪的,它又与肾相表里,也就是膀胱受肾管。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如果不能撒出尿来,就是肾出了问题。小孩和老人撒尿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头部会激灵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灵和小孩的打激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肾气不足以用,就是小孩子的肾气、肾精还没有完全调出来。所以小便时气一往下走,下边一用力上边就有点空,就会激灵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也就空了,这原因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古人非常强调在行、走、坐、卧中养生,包括大小便时也能养生。在小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为肾主骨,牙齿是肾精的外现,牙齿也是骨头的象,它在骨头中是最为密固的,也是收敛气最足的。所以,牙齿好不好,是肾气的问题。在小便的时候咬住牙关是有原则的,就是要“肾齿两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东西,实际上就是保持气机内收的一个状态,收敛住自己的肾气,让它不外泄。

  3、存储津液,气化出焉

  膀胱经在人体经脉中是最长的一条经脉。申时在十二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处,也可以下到最低处,这就是猴性,这就是膀胱经的象。膀胱是主存储津液的。“气化则能出焉”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临床当中,有很多的干燥症患者。所谓干燥症就是口唇干燥,这个病在老人那里特别多。因为嘴巴里的唾液为肾所主,所以一遇到干燥症很多人就认为是肾阴虚,就拼命地补肾阴,往往会越补越口干。

  二二

  其实,人体的肾就像水池或沼泽,要想让它升上来,一定要靠太阳的气化作用。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就相当于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好的话,就能够把肾水带上来,我们嘴里就有唾液。如果气化功能不好的话,阳气不足,肾水也上不来,我们就会口唇干燥。所以治这个病不妨换个思路,从肾阳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工夫。

  十、酉时——肾经当令

  1、肾主藏精

  酉时是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是最为关注的。肾主藏精,什么是精呢?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精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问题了,“精”就会马上过去变成它或帮助它。人体缺某种细胞,它就能够把自己交现成这种细胞。所以精是我们人体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物质。而肾能充分发挥其秘藏“精”的功能,让精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作用。

  2、肾神为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小孩子的志气特别高远,他们会憧憬着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宇航员、发明家。为什么小孩子会有这么高远的志向呢?中医理论认为肾不仅可以主“仁、义、礼、智、信”中的“智”,还可以主志气的“志”,肾的神就是“志”。一个人的志气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实际上都跟肾精足不足有关。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的志气就特别高远。现在的成年人,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赚钱维持生计,再比别人过的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的表现。而人到老年,很多人会说我活着就行了,什么也不求了,这其实就表明他的精气快绝了。

  3、酉“鸡”的内涵

  在十二生肖里,酉时是鸡。鸡是火性的,而肾虽为北方水,但鸡和肾归于同一个象。在《易经》里,水的卦象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卦象里,最重要的是它的中间这个爻———,那么外边是水,中间这是什么呢?这一点就是真阳。所谓真阳,就是能藏在水里的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东西是跟它非常相像,就是雷电。所以中医里把肾里边的所藏的这一点点火叫做龙雷之火,而这点火就是我们人生的源泉,很多东西都是从这儿生发的。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鸡是发物。为什么鸡为发物?鸡的所谓“发物”的这个性质,就是它能够把热散出来。鸡里边藏着的这一点点真阳,可以把火生发出来。平常我们吃鸡,只用炖的方式。因为鸡是属火性的,所以它只能放在水里去炖。而鸭子呢?鸭子应该怎么去吃呢?北京人吃鸭子是非常讲究的,而北京的烤鸭也是中外闻名。鸭子是属于寒性的东西,所以鸭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来吃,如果不烤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会拉肚子。中医认为,只有这样吃东西,才能符合它物质本身的那个性质。

  4、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

  在下午17点到19点的时候发低烧,属肾气大伤。发低烧好还是发高烧好呢?发高烧实际上还是气血足的一个象。如果气血特别足的话,才有可能发高烧。人成年之后发高烧的可能性就不大了,真正发高烧的都是小孩子,他们动不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热度,40度或者是41度,因为小孩子的气血特别足。而发低烧是怎么回事呢?发低烧实际上是气血水平很低的一个象,特别在晚上17点到19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发低烧的话,就属于肾气大伤。

  哪些人容易出现酉时发低烧的现象呢?一种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刚刚发育,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男孩子,如果手淫过度的话,就会肾气大伤,就会发生酉时发低烧的现象。

  二三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鹭江出版社授权

  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年轻人把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转移到对身心的修养上。中医里有一句话叫“欲不可早”,就是说欲望是不可提前的。过早的开始性生活,对女子来说就会伤血,对男子来说就会伤精。这样将来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是没有穷尽的。还有一类人就是新婚夫妇,如果纵欲过度的话,在这个时期也会出现发低烧的现象。

  5、中国人注重补肾

  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补肾,主要是因为肾最具有创造力。《黄帝内经》里说肾可以“技巧出焉”,就是说肾可以出技巧。如果一个人心灵手巧的话,这实际上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肾在五脏六腑当中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它最具创造力。表现在我们人身上,就是生育孩子。如果男子肾精足,女子卵泡发育好,这就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那么就可以“造化形容”,生育一个孩子。

  我们中国人注重补肾,因为许多人认为元气藏于肾。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元气。那这个元气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那点真气。这就有点像我们去煤气站拉煤气罐,自己拿哪个煤气罐事先并不知道,哪个煤气罐气足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只要拿到了那就是你的。如果你只拿到半罐的煤气罐,那么就说明你元气是很虚的。那么你要想长寿的话,就必须尽量不用火,或者把阀门开的很小,这就叫养。如果你的煤气罐是非常非常足的话,你回来后不节约使用,而是使劲地开大火来烧,也会使用了不多久。其实,人生的那些阀门、那些气机,是不可以开得太大的。

  那么人体是什么样的气机呢?人体的气机是少阳、是小火、是温曛。用《易经》里的话来说就叫氤氲,是很润泽的一个东西,是少阳的火,是小火。那么元气藏在哪儿呢?元气藏在肾里。假如说我们的五脏就像五个兄弟,那么元气就是父母。父母一般都住在老大家里,所以肾在五脏里就相当于老大。

  6、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盐

  我们每天都在用元气,它是维系我们生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是靠什么来调动我们的肾精和元气的呢?我们每天都要吃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天天都在调着我们的元气,保障我们的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个东西就是盐。中医讲咸味是入肾的,所以我们吃东西口味一定要清淡,不要太浓,否则太调元气。许多人由于压力大、工作紧张,吃饭的时候口味变得越来越重,特别喜欢咸味和辣味的东西。这说明元气已经大伤,肾精已经不足,需要靠辛辣、通窜的东西来把它调起来。原先四川养种猪,在给种猪配种的时候,就给种猪吃大量的盐,这实际上是在拼命调动它的元气。配完种后的这种猪还能吃吗?显然不能。用中医的话来说,它已经是药渣了,都已经废掉了。

  人活着,每天都有消耗,消耗得最厉害的就是肾精。肾精涉及到色欲的问题。如果总是色迷迷地、总是纵欲,就是“明耗肾精”,其实是它属于釜底抽薪,对身体的损害很大。假如我们情绪经常不通畅,经常郁闷或者出现像《红楼梦》里边经常讲的所谓意淫的问题,那就叫暗耗肾精,暗暗的把肾精耗散掉了。暗耗肾精比明耗肾精更加损害人的身体。如果耗的太多,那我们的人中就会慢慢变得扁平,身体就每况愈下了。

  十一、戌时——心包经当令

  1、心包解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西医里没有心包经这个概念,只有中医里有这个概念。

  戌时当令的心包经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的,走到我们的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我们手前臂的中线,经过我们的劳宫穴,到达中指。我们的每一根手指上都有经脉通过,假如中指出现麻木的话,那么有可能是心包的病。

  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在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嘭腾、嘭腾”往外跳的时候,那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脏的病。

  心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膻中穴,它在两乳之间。人的心情特别郁闷或生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习惯动性作就是拍胸脯,这就叫做搏膺。表面上我们打的是胸脯,其实是在打膻中穴。因为它是主喜乐、主高兴的一个穴位。如果这个穴位不通畅,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的去按摩膻中。在西医里,膻中穴就相当于胸腺。胎儿在母体中的时候胸腺是非常大的,它是一个很大的免疫系统。当我们出生之后,胸腺就会退化,这个免疫系统就会逐渐萎缩。我们经常按摩这个穴位,目的就在于刺激它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8)

  明星汇萃 明星汇萃

二十四

    2、如何敲打心包经

  在民间还有一种敲打心包经的锻炼方法,对解郁、解压非常有效。

  那么如何拨心包经呢?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自己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的时候,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个大筋底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极泉穴。用手掐住它,并且手指感到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如果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拨十来遍,这样敲打下去,就可以排去自己的郁闷和心包积液,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据说这样还可以减肥,因为心包积液除掉了,心脏的活力就加强了。心脏的活力加强,整个身心的代谢都会加强。

  3、喜乐出焉

  中国古代认为,晚上19点到21点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所以主张男人这时要与女人在一起共同娱乐。古人的娱乐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在古代天黑了要玩还要点灯,很废油,所以古人可不这么做。古人这个时候的娱乐就是唠嗑,为亥时进行性生活做准备的,先满足心的愉悦,然后再满足身的愉悦。现代医学认为,做爱的最佳时间是夜里22点。所以在这个时候,先要保持心的舒畅,从内心深处来愉悦自己,然后才谈得上身体的满足和愉悦。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两个“十分钟”最为重要。第一个十分钟就是说每天要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比如去拨心包经,或者去闭目养神十分钟。这个十分钟,要让我的身体有一个全方位的休息。另一个重要的十分钟就是,要和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交流十分钟。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在这个时候,丈夫不能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跟太太交流,这是不可以的。应该认认真真地跟太太去探讨,不管是谈事还是闲聊,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和她交流十分钟。这十分钟对自己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健康有序的发展。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会做一个动作,那就是双手合十。从中医的角度讲,双手合十就是收敛心包。然后把这个动作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神就收敛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就是肝魂,所以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再比如说下跪,在中国文化当中,下跪也是一种身心修炼,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放下自我的时候,才能够重现人生的另外一面。下跪讲的是放下自我,并不是说给任何人都可以下跪,只有在特定的人面前,人才可以放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动作,在中医里,这些动作叫做以形领气,通过自己的形、自己的身体来保障气的运行。

  十二、亥时——三焦经当令

  1、“三焦”解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段时间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首先看“焦”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是“隹”,即小鸟的意思。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是火象。上面既然是小鸟,它底下就应该是小火,如果是大火就会把小鸟给烤干了。所以三焦属少阳,是小火。人体表是太阳,是大火。

  至今,中医对三焦有很多种解释。一种人认为,这个三焦就是我们人体的腔子。人体的很多脏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内。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肾。比如有的人在春天会思春,这种人会有一个相,就是下巴长满了红疙瘩,也属于痤疮。当痤疮长在脸上和额头上的时候,就说明是胃经的问题。

  二十五

  如果长在下巴上,就是肾里边的真火,也叫相火。为什么叫真火呢?能藏在水里的火,就是真火!真火一泛上来,就全显示在下巴上了。如果去看中医,他就会说这属于下焦火旺。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它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2、“亥”字解

  三焦又为亥时。“亥”字是中国文字里最特殊的一个字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在《说文解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是“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字。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是,“道,一以贯之”,全都在讲一个问题,它只不过是用道来讲的。而为什么在《说文解字》中起始的字是一,而最后一个字是亥呢?为什么一天的24小时里,最后一个时辰也是亥呢?为什么这个时候叫亥呢?亥字做什么讲呢?大家看这个亥字的写法——

  这上面是一阴一阳,下面像一个男人搂着一个女人在睡觉,而这个女人又怀孕了。这是生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标志,这是亥的本意。文字和时间到亥就都终结了,再回到起点“一”。“一”就是开始,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新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性,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太阳每日照常升起,而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而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

  3、做爱最佳时机

  西方人认为从生物钟上讲,22点是做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们没有说出这其中的道理。如果大家研究一下中国民族文化,就会知道为什么亥时是做爱的最佳时间了。在戌时,心已经很喜悦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让肉体也能够喜悦,这就是身心不二。中国文化讲究身心不二,一个人的心喜悦了,他的身体也要喜悦,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体就要进入到一个男女阴阳和合的时期。而睡觉和养育婴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让生命在休养生息中得到新的能量,使生命进入到下一个新生的阶段。

  同样,为什么《易经》只有六十四卦呢?在《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讲到,阳到了八八六十四,也就是男人到了六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再创造新的东西了,生命就已经进入下一个轮回了。所以,到六十四卦以后再谈别的卦象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都归为一类去分析,比如说生肖与时辰。亥时就是三焦经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那儿哼哼,以此来养自己,所以猪是可以养肥的。从取象比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没有郁闷情绪的,猪要有郁闷也长不胖。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都通畅的象。比如到小肠经的时候是未羊。未时主小肠,小肠主吸收。大家看中国的“美”字,就是“羊”字加“大”字,因为未时是主滋味的。我们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是跟西方人很不一样的,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首先是要满足口腹之欲。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我们如果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这样身体才是和谐的,情绪才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一个国家也要因循自己本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第五章 上古天真论——生命是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就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天真。在我们人体中五脏六腑是最天真的。人体不能因为你想生出什么它就可以生出什么的,因为五脏六腑本身处于一种很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很和谐的格局。中医就用五行来表达这种和谐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克,自成一体。比如说肾水足了,肾精足了,你就可以生发起来——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阳只要一生发,就能够助心火,因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这就是按照五行来的,五行具有一种和谐性和平衡性。

  所以我们经常说,人体才是最自足的,人体是自组织结构里最精确的、最精准的东西。它自身能够以无为的方式达到一个非常有为的状态。这是我们人体的表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古天真论”。

  其实,《黄帝内经》第一篇是讲我们身体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当了解了身体的本性以后,就可以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二十六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在现实生活中,养生无处不在。大家看以上这些文字,都是很整齐的四言。如果以吟诵的方式读这句话,并将自己的声音保持在抑扬顿挫的状态,这本身就是在养气。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昔在”的“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

  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昔在黄帝”的意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说,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一个受精卵经过受精分裂后再经过十月怀胎,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这不仅仅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而且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可循的。老子曾这样说小孩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狼把小孩子抱回去,并把他养大了。为什么狼不把成年人抱回去呢?老子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所以他就不懂得恐惧。这就像我们曾说过的,只有婴儿才可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境界。

  小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叫做“骨弱筋柔而握固”。什么叫“握固”呢?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是握固。“握固”,就是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的指根处。古代的习武之人认为,无名指的指根处相当于肝魂的关窍。我们的手能握住,这实际上说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小孩子他握固的是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婴儿出生时有自保功能。小孩子都有囟门,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一定要能固住他的魂。小孩子的握力是很大的,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子肝气特别足。人在去世的瞬间都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里,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全都散了,手就没有握力了,所以会“撒手而去”。

  老子在形容小孩子的时候还说过:“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牝”是母马,“牡”是公马。“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的意思是,小孩子并不懂得男女的交和,可是男婴也会有勃起。这是什么原因呢?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解释说小孩子有性欲,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种现象不是小孩子有性欲。

  老子在这里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认为这是“精之至也”,是因为小孩子的精特别足,他不需要去想男女之事就能够达到这种一阳初起,这是精足的一个表现。而现在,成年人必须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成年人没有婴儿的精足。

  “终日号而不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整天地哭,但嗓子不会哑。而我们成年人一哭嗓子就容易哑,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认为这是“和之至也”。气是和的,小孩子哀而不伤,哭就是想表达他的一些愿望而已,他不会把自己的欲念留在心里,只要你满足他了,他也就好了。他的哭不会伤到气,所以他会“终日号而不嗄”。

  什么叫“弱而能言”?“言”是有逻辑、讲真理的意思,人言为信。人和言放在一起是真实的意思。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小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在“问根本”

  二十七

  比如小孩子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我从哪儿来?”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可是整个二十世纪三个人类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谁”,第二个是“我从哪儿来”,第三是“我往哪儿去”。小孩子可以问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长大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说废话。比如早晨一起床就问人家“起了吗?”,或者为了应酬问人家“吃了吗?”我们很少有人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思考“我是谁”。其实,中西方文明的终极目标都试图要解决这一个问题。西方文明的终极哲学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文明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探寻的是何为天?何为人?人和天到底有一种怎样的相关性?人怎样才能与天地和合,做到因天之序?

  “幼而徇齐”是什么意思呢?“徇”、“齐”都是快的意思。“幼而徇齐”就是说人小的时候成长的速度很快。所有的小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16岁之前个子长得都特别快,而过了青春期以后,生长速度就放慢了。

  “长而敦敏”的意思就是,人长大了就有点“傻了”。“敦”就是心会变得厚道了。“敏”在古代是指一个人给别人扎头发。“长而敦敏”就是说人长大了,虽然有点厚道了,但是懂得礼节、懂得约束自己了。这就是说真正的圣人都是懂得约束自己的,不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约束自己,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成而登天”的意思。

  以上几句都是在讲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我们都要有一个深刻的反省,甚至包括要向小孩子去学习,来重新认识生命的真理。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这本书实际上是黄帝跟他的老师的对话。全世界最初的经典都是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存在的,像《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对话集》,它们都是探寻世界真理的哲学。“(黄帝)乃问于天师”,这个天师叫岐伯。黄帝问他“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这句话虽然是古人说的,但是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活得很长久,而且能保持不衰老,而我们现在的人只要年过半百身体就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对此,黄帝问道,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

  岐伯明确地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其知道者”的“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应该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食饮有节”的意思是吃喝都要有节制。这里还涉及到节气的问题。什么时间该吃什么东西,也就是什么时间得什么时间的气。比如,现在我们都喝菊花茶,但是大家都不明白菊花茶的道理。其实,菊花茶的核心在于菊花得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与其他的花相比,它得的最多的是秋冬二气,很多花到了秋冬两季都不开花,只有菊花可以开。菊花多了秋冬二气,所以它可以补我们的肺和肾。

  “起居有常”就是说每天的晨起和晚上入睡都要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个规律。一定要守这个规矩,“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9)

明星汇萃

二十八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人生活的核心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然而“今时之人则不然也”,岐伯认为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生活的。“以酒为浆”的真正涵义是指现在的人都在做非理性的事情。因为喝酒可以使一个人丧失理性。什么是“以妄为常”呢?“妄”就是胡来,“常”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常”是不变的,而我们现在往往是胡来的,在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却不去做,比如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育的时候不生育,不该生育的时候又来生育。这都叫以妄为常,这都是没有理性造成的。因为丧失了理性,所以不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因此,《黄帝内经》最关键之处,就人劝诫人一定要掌控自己,不要以妄为常。

  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现在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得病是遗传的,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遗传是什么概念?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遗传这个词,中国文化还怕你是“不肖子孙”呢。所以,不要轻易地谈什么遗传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你要说你是遗传的话,首先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不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那么所谓的遗传是什么呢?应该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和情志等方方面面都很相似。比如说,爸爸受了妈妈一辈子的气,然后他们的儿子找对象的时候又照自己妈妈的形象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之后也有可能受一辈子气。这样,父子二人最后都患了肝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情志方面所受的影响太一样了,所以这也叫以妄为常。

  人一定要有理性,要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情欲等各个方面,否则的话,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因为欲念而耗散了精,因此,是欲望造的病。“以好散其身”,因为有这样的喜好而丧掉了真阳元气。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知足,老追求外在的事物。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追求外在物质了。古代人为何烦恼少?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修养。现在我们大家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追求五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汽车真的对你很有用吗?天天开着车没准儿还会出现由于不经常运动而造成的体质下降,最后没准儿还会得一个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要总和医生说:“大夫,给我治治病吧”。应该先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改了,病就去了一半了。现在老讲改变人的思想,却不知道要改变人的习惯。如果坐姿正确了,脊柱、颈椎就不会太歪了,气就能上来得顺畅一些,就不会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按时去驾驭自己的精神,不懂得驾驭自己的精神,“务快其心”,只以痛快为目的。“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样的话,肯定会半百而衰。这就是习性会造病。

  四、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十九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贤告诉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知道迷恋网络不好,还要放纵自己,这就是“以妄为常”,就是专往“贼道”上走。最关键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第一篇不是单纯从医学角度告诉大家怎么治病,而是先告诉大家怎样能够不得病。那么,怎样才能不得病呢?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这可是个很高的境界。现在,各种这个家、那个家都在谈论我们人一定要追求一种淡定的状态。淡定怎么追求?谁能定下来?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很有修为,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是说无论人间的贪、嗔、痴、名、利、毁、誉等,还是宇宙之风、四面八方的风都吹不动他。苏东坡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于是就让书童把文章送到江对岸的一个老和尚那儿。老和尚看后,回写了一个字——屁。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马上过江去找老和尚评理。他愤愤地对老和尚说:“我如此淡定之境界,竟然让你说了一个'屁’字!”老和尚一听就笑了,并在上面又加了一句话:“一屁过江来”。老和尚嘲笑说:“你认为自己非常淡定,但我只写一个小小的'屁’字,就让你跑来了。”这就体现了苏东坡对名的欲念和那份强大的好胜心。风和屁哪儿能比呢?一个小小的屁就可以让他马上跑过来,那么他所认为的定力在哪儿?所以说,淡定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思想的妄动引发了形体的妄动,然后是精气的妄动,人焉能不病?那么,怎样才能够淡定呢?答案就是:“精神内守”。精是肾,肾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这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种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淡定。而想让这个功能强大,就必须要锻炼我们心肾相交的能力。如何去锻炼呢?有一种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我们的手去搓我们双脚的脚心。因为心包经的脉是通过劳宫穴的,劳宫穴在我们的手心里。而肾经是斜走于足心,在我们的足心有一个穴位叫涌泉。如果想让我们的心肾相交,就可以用我们的劳宫穴和涌泉穴对搓。总而言之,精神内守就是当你的精和神都特别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淡定,才可以达到这种恬淡虚无的境界。

  总之,“精神内守”是方法,“恬淡虚无”是境界,“真气从之”是结果,没有病是目的。一旦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真气就可以从之。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病安从来”,意思说,如果你心肾相交能力很强的话,你的病还从哪儿来呢?其实,这句话也是中国古代所有修炼方法的一个总原则。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志闲而少欲”,“闲”在古代是界限的意思。“志闲”就是说人的理想和抱负要有一个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就是人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要让所有的欲望有一个界限,这样就能做到“心安而不惧”。肾主志,自己不动肾精了,心也会安定下来了,就不会恐惧了。

  “形劳而不倦”,就是让身体经常地有所劳作。这里涉及到体育锻炼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锻炼呢?

  中国古代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不主张出大汗,因为“汗为心液”。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五脏所对应的五液:心对应汗,肝对应泪,脾对应涎,肺对应涕,肾对应唾。我们舌头上白白的东西就是唾液,它是从肾精来的,是太阳膀胱经气足气化而带上来的。假如唾液很少,口唇比较干燥,这是因为膀胱经气不足,也就是太阳的经气不足,不能炼精化气,肾精上不来。

  三十

  眼泪是从哪儿来的呢?肝开窍于目。所以泪水都是从肝那儿来的。如果迎风眼睛老流泪,那就说明肝有问题。肝在中医里属厥阴,迎风流泪就说明厥阴不收敛。鼻涕是从哪儿来呢?鼻涕是肺气的外现,我们感冒的时候打喷嚏是属于肾,但是流鼻涕是属于肺。流鼻涕是肺受寒造成的。还有一种东西就是涎,就是口水,涎从脾来。小孩特别爱流口水,中医认为脾属于后天,小孩脾胃发育尚弱,故有此相。脾最喜欢甘甜类的东西,小孩子脾胃虚,所以他的脾胃需要用甘甜类的东西来进补,因而小孩子爱吃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体中还有一种液就是身体的汗,它是心血的变现。由于心主血脉,血全身无处不有,汗水也可能全身都出。所以中国古人的锻炼原则是“形劳而不倦”,再怎么活动也不能让人体超负荷地去工作,所以不可以大汗淋漓。

  中国古代锻炼方法的要求是微微出汗,叫“沾濡汗出”,出一层细汗,对人体是最有好处的。因此,请大家在锻炼的时候注意保持这个原则,不要出大汗,这样的话就会“气从以顺”。我们人体的气脉如果非常畅通,那么各个脏腑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五、脏腑本性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句话出自《老子》。“美其食”的意思是,以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个东西为美。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每个脏腑都只得自己该得到的东西,小肠该得到的是液,那它就要那个液;大肠该得的是粪便,那么它就要那个粪便。

  “任其服”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官员的衣服是和他们的级别相关的,不能乱穿。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能没事在家里穿着龙袍,这就叫不任其服。在古代,试穿龙袍的这种欲望是要引来杀头之祸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守时和守位的问题。每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不生病,五脏守住自己的本分,五脏就可以不生病。

  “乐其俗”的意思是,只干自己能干的事,并且以自己的风俗为乐。脾以运化为乐,肾以收藏为乐,心以疏布为乐,肝以生发为乐,肺以肃降为乐。

  “高下不相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位置高的不要瞧不起位置低的,位置低的也不要羡慕位置高的。我们人体中的五脏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如果大肠对心说:“我太羡慕你,让我上去待会儿吧。”如果真那样,人体本身的次序就被打乱了,人也要完蛋了。但是心也别瞧不起大肠的功能,没有大肠的这个功能,心血的正常运转也是做不到的。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得了膏肓之症,就是心脏的毛病。临终前他去厕所,到了厕所后中气突然下陷,人就猝死了。凡是心脏病人,在大便的时候都要小心。如果没有固摄住气,那么气就会一下子全往下走,而上面一下子就会空掉,这样容易导致猝死。所以,中医问“二便”其实全是在问心肺。“高下不相慕”是很重要的,也是人性所达不到的一点。脏腑的本性是无为的,是非常朴实的,所以“其民故曰朴”。我们人是不朴实的,因为我们做不到“高下不相慕”,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淫邪”是过度、过分的意思,不要让任何过度和过分的东西去干扰心,让心神耗散。愚、智、贤、不肖等无非是对五脏六腑本性的一种描述,比如心是聪明的,大肠天天储存大便,它是愚钝的,可无论它们是傻、是笨、是聪明,它们都依准自己的本性去生存,不受外界的干扰——不惧于物,都各自满足自己的需求——故合于道。因此,人的本性是合于道的,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合于道的。

  三十一

  《黄帝内经》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通过一种最直观的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可现在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合于道了呢?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欲望。比如该11点睡觉的时候你偏偏不睡觉,非要熬到夜里3点。

  我们讲过了,三四点钟是熬夜时最难受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时候肺气开始全身心地来疏布,重新分配气血。如果这时候你再不睡觉,对身体就是大伤。古代的人都能够“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其实原本也可以,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欲望把我们的人体耗干了,所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成了一种奢望。古代的圣人正是从身体的本性中体悟到人间正道及人的品行、德行的,所以能够不被欲望所迷惑,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这就是医道的总纲。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又问了一个问题:“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意思是,人到最后身体慢慢就衰老了,这是材力尽了、精没了,还是天数?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阴阳的本性。

  在这里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女子的生命节律是跟七相关的,男子的生命节律是跟八相关的。

  同时,女子又是阴的代名词,丈夫又是阳的代名词。“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刚开始发育时,女子是七岁,男子是八岁。而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就是更年期了,男子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更年期了。刚开始发育时,他们年龄相差是很少的,可到更年期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实际上已经相差了15岁,这也是女子为什么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

  女子七岁“齿更发长”,男子八岁是“发长齿更”。一个是齿更发长,一个是发长齿更,这种描述意味深长。

  这里涉及了人体的两个东西——头发和牙齿。头发在中医里边是一味中药,它的中药名称叫血余。血余就是血剩余的东西,血足了以后长出来的东西叫头发。肝主生发,肝主藏血,所以我们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气相关。

  而牙齿是人体当中最为密固收敛的,它是肾气的外现。女子先齿更后发长,男子先发长后齿更,这就是在说女子收敛在前,生发在后,这也是“阴”的特性之一。男子生发在前,收敛在后,这也是“阳”的特性之一。表现在生殖器上,女子的生殖器全部内收;男子生发在前,所以就全长在外面了。

  女子在七岁的时候开始发育,到了二七一十四岁时,即“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的“癸”,是天水的意思。这个“癸”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

  是四方流入中央之水,所以癸属水。天癸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人的创造力。我们说过小孩的肾精特别足,是潜龙勿用,是沉潜在那儿不轻易发泄。

  所以,小孩子在七八岁之前,肾精都是密固在那里不启动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才开始启动,一旦启动,任脉就会打通,就会“太冲脉盛”。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0)

明星汇萃 明星汇萃

三十二

  任脉是人正中的这条经脉,它是主血的,是阴经。

  太冲脉是人体的奇经八脉之一,是一条阳经,它也起于会阴,然后从人的气街部分(大腿根处)上来沿着任脉两边往上走,最后散于胸中。所以,女子的第二性征之一就是乳房变大。而男子由于阳气特别盛,太冲脉可以不散于胸中,而是直接往上调,一直调到环口唇的位置。所以,男子的第二性征之一就是长胡须。

  而有一种男人是天生不长胡须,我们经常开玩笑管这种人叫做“天宦”,也就是说他是天生的宦官。为什么这种男人不长胡须呢?这是因为他天生气不足而血有余,他的太冲脉上不来,所以他不长胡须。古代的宦官在阉割之前是满脸胡子,但是当了宦官以后就不长胡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太冲脉是从大腿根部上来,对男性而言,太冲脉实际上是从睾丸处上来的。既然他的睾丸被割除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伤了他的太冲脉,所以他的胡须也就不会再长了。

  任脉通了以后,太冲脉也盛了,阴阳和合才能够“月事以时下”。所以,来月经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一个表现,之后才能够有子,才能够创造新的东西。

  女子发育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来月经了。在古代,人们对待这件事是很严格的,就是在女子来月经的第一天给她做成人礼。有一些地方现在仍然给女孩子过成人礼。所谓成人礼是什么?小孩子七八岁他们的发型是一样的,都是前面有刘海,两边有两个抓鬏,等到女子到了二七一十四岁来月经以后,就把女子的头发盘上去。外人一看就知道这家的女孩已经成熟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到她家来求婚或者可以派媒人来提亲了。无论她是十六岁或者十八岁来月经,都是从那天开始算为“二七”。“二七”以后,女子的头上就要插一根簪子,等第二年就插两根簪子,以此类推,等到婆家来求婚的时候,人家就看女子头上插了几根簪,就知道她成熟几年了,这就叫做“数齿”。古人根据这个可以知道这个女子的真实年龄,进而知道她的身体现状是怎样的。在古人看来,娶妻只不过是为了生子,所以女方的这个标志是至关重要的。

  “三七,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三七二十一岁时肾气开始平均了,筋骨也很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生”指肾的密固达到一个很高的顶点,“长极”就是头发长到一个极致。“肾气平均”,就是生发和收藏是平均的。举一个例子,古人为什么把一年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为什么孔子写《春秋》,而不写“冬夏”呢?这是因为春秋代表着阴气、阳气比较平均,而冬夏都是有长有短的,阴阳是不平衡的。在这儿,肾气平均指的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

  四七二十八岁时,“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为肝所主,骨为肾所主,筋骨坚是指肝气特别盛,肾气也特别盛。“发长极”,就是头发长到最长的那个程度了。女子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身体可以到达一个顶峰状态。古人要求女子二十而嫁,是因为二十岁离二十八岁还有几年的时间,最好在这段时间内生一个孩子。因为女子在二十八岁之后,衰老得快。所以女人最佳的生育时间是在二十八岁之前。

  到了五七三十五岁时,“阳明脉衰”。阳明脉就是胃经,它起于我们鼻子旁边的一个穴位——迎香穴,到山根然后再到额头,同时有另外一支是走脸面的。“阳明脉衰”指的是胃经、胃气衰败了,女人的颜面开始憔悴。因为胃主血,我们吃的东西最后有一部分精华要生成血。

  三十三

  胃经衰老,那么人体的气血也就衰弱,血就不能荣于面,所以女子在这个时候颜面就开始变得憔悴了,容易长鱼尾纹和抬头纹,显出老相。“发始堕”,就是说这个时候头发也开始脱落了。

  女子六七四十二岁时,“三阳脉衰于上”。三阳是指太阳、少阳、阳明这三根经脉,三根阳经都受伤了。太阳是指膀胱经,膀胱气衰老了,后脑勺的头发就开始变白了;少阳是指胆经,胆气衰老了,两鬓就开始变白;阳明经是胃经,胃气衰老了,前额的头发也开始变白。因为阳气冲不上来,不能上荣于脑,所以颜面开始出现憔悴之相,并且女人从这时候开始健忘,三阳脉衰,开始出现了衰老的现象。所以,大家要从四十二岁开始就要注意身体。不过,不一定每个人到了四十二岁的时候都会这样。四十二只是一个生理变化的年龄,如果你很注重养生,就可以延缓衰老。

  到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任脉虚”,就是整条阴经脉全都虚了,同时太冲脉衰伤,那根伴随着阴经任脉起来的阳经也开始出现了衰退,这就是阴阳俱虚。七七四十九岁时天癸竭,创造力就基本上枯竭了。一般认为:七七四十九岁就是女人的更年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绝经。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现在很多妇女都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会在体内形成一个淤阻,但人体有自保功能,会经常地调气血去破这个淤阻。如果绝经以后,还出现流血的现象,那就可能是因为子宫肌瘤造成的。

  我们所说的女子从七岁发育到七七四十九衰老,是指人在没病的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发展、壮大直到衰老的过程。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下面我们来看看男子,看看“阳”发展、壮大直至衰老的过程。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前面已经说过,阳是生发在前收敛在后。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七八岁狗都嫌。小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很淘气,特别招人厌。你不要以为这小孩怎么突然变了,不是他变了,而是他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性格即命运。后来又引申为: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学习了《黄帝内经》以后,咱们可以把这句话重新理解一下,就是:人的生理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一个人的生理结构的功能,决定了他的性情。

  男子到了二八一十六岁时,“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子在十六岁的时候,第二性征就都显现出来了。

  三八二十四岁时,“肾气平均”。在这个时候,阴阳生发收敛都处在一个平均的状态。这个跟前面是一样的,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三十二岁时,“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肌肉这时候会很发达,体格的功能也会达到一个顶点。古人认为,男子要三十而娶,如果男子早娶的话,就等于过早地破精。“欲不可早”,这样会对身体不好。

  男子成人是没有明显的标志的,所以你也不知道哪天是他的“二八”。于是,古人就硬性地规定了一个礼节,叫“冠礼”。男子二十岁,家人们就开始给男孩子行冠礼,就是用一根簪子把头发簪起来了,看上去就像丈夫的“夫”字。男子成人礼节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要通过行冠礼告诉该男子,你要开始承担社会职责了,行为应该有所约束了。

  三十四

  鹭江出版社授权

  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给你头上插一根簪子,你就该约束自我了。在这一天的时候,古人还会做一件事,就是给这个丈夫起一个“字”,古人在这之前是只有“名”,没有字的。所谓“字”是什么意思?那就先看看这个字的写法——

  “宀”这是一个房子,里面是一个小孩子,“字”就是在家里养孩子的意思。古代人彼此称呼时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如果称呼其名,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这一天起,你就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就你个人而言,你已经开始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待字闺中”,待字闺中就是说女子在闺房里等待生孩子。所以,大家看中国古代这些礼仪都不是乱来的,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和整体状态而言的。这些礼仪不是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生理上,而是要放在道德层面上,放到心性的修炼层面。二十岁的时候,叫弱冠,因为你还没有到三十二岁,身体还不够强。到了三十二岁,叫壮。二十岁的时候你还很弱,所以不要去完成你身体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过早地去消耗自己,而要培养自己的心性,培养自己承担起社会义务的能力和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三十二岁的时候,男子的身体已经很盛壮了,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这个时候才能娶妻,然后生子,完成人生的大事。

  五八四十岁的时候,男子就开始出现衰老之相了。男人的肾气就开始衰败了,生发和收敛功能也都衰败了,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松动。

  六八四十八岁的时候,“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阳气衰败,脸上就开始出现憔悴之相,两鬓也开始斑白了。

  七八五十六岁的时候,“肝气衰,筋不能动”。在中医里,筋从竹从肉从力,肝主筋,太阳膀胱经也主筋。筋的问题,就是指弹性的问题。人体里边凡是跟弹性这个概念相关的东西,都是跟肝和阳气相关。在男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大一根筋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所以,针对现在男性病,有的中医是从肝上去治,因为肝主筋,而且肝这条经脉是环绕着男性的生殖器的。“水生木,木为肝”,肝这儿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肾水出了问题。所以,另外一种治法就是从肾治。总而言之,五十六岁的时候筋不能动,这个时候有可能出现类似阳痿的现象,就是你身体不行了,你歇着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强迫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叫“天癸竭”,你的创造力也不足了,然后“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形体皆极,就是说外形和里边都达到一个过分疲劳的状态。

  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齿发去”。齿就是收敛,这不是单纯的讲牙齿掉了,头发也掉了,从根本上说,是指你的收藏和生发功能衰竭了。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如果你的生长、生发和收敛功能都不具备了,这说明你人体的精严重不足,创造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这个时候得病就很难治愈了。人到这个时候,能收藏就收藏,不能收藏你就歇着,尽可能地维持着自己的这种运化和收藏的能力。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文章注重的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调神的问题。而这两者依准的仍然是《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就是因天之序,顺应四时,顺应东南西北,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要则。

  《黄帝内经》中为什么不说四季调神大论,而是说四气呢?那么四气到底指的什么呢?四气实际上就是指跟四季相关的气。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岐伯,到底什么是气。岐伯在回答的时候非常为难,他告诉黄帝“此先帝秘之”,意思是,这是不让外传的东西,岐伯要求黄帝斋戒几日才告诉他。

  黄帝斋戒几日后,岐伯告诉黄帝:气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什么叫候呢?实际上候就是物候的一个表现。

  三十五

  “五日谓之候”,意思是事物一般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那么到了三五一十五天的时候,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次转换。

  春天是生发之机,秋天是收敛之机,人要想养生的话,就必须跟上它们的节奏。如果春天的气全都生发起来了,你还没有生发起来,这样你就会得病。

  如果到秋天,气都开始收敛了,而这时候你没开始收敛,跟不上秋天的气,你也会得病。实际上,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天人合一。

  大家不要将“气”理解为呼吸之气。古人所说的气是在讲节气,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一年是二十四个节气,一个季占六个节气。在《四气调神大论》里,不是单纯地说一个春夏秋冬的概念,而是告诉你在春夏秋冬里气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当这种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的情志就要跟上这个变化,这样才可以养生。

  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都是气的表现,下面我们来讲讲“化”。所谓“化”就是这四气全有,也就是《易经》里乾卦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化就是把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都包括在内,这和我们讲过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是一样的。

  我们中国人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去生存和生活的。比如,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居住方式是什么?虽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住楼房了,但拿过去老人的话说,都接不着地气。过去人们认为风水是很重要的,所以最佳的生活环境就是四合院。为什么?因为四合院里包含了生发、生长、收敛和收藏。

  院子的门一定朝南开,门是主散的,是出入之所。东边是主生发的,所以孩子们一般住东边。西边是主收敛的,所以老人一般住西边。壮年的人住正房,坐北朝南,北方肾精足了,才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和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见群龙无首,吉”,这样才吉祥。你做一个企业也一样,企业中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有了,它的发展就没问题,作为管理者的你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三十六

  二、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古人有意思,不像我们简单地说个“春天”就完了,他们的春天是个过程,有春一月、春二月、春三月,表示“阳”的生发积累过程,而这个生发能力又是由上一个冬天对“精”的聚积而来的。“此谓发陈”,“陈”就是陈旧,就是说春天的生发之机是把积聚在冬天的东西发出来。那如果在春天里得病,疾病是什么时候埋下隐患的呢?答案也是冬天。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什么意思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气全生发起来了,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养生呢?

  第一,夜卧早起。《黄帝内经》并不是告诉你怎么治病,而是告诉你怎么生活。好好地吃饭,好好地睡觉,这样才不会得病。其实,医道的原理就在这里。夜卧,就是晚点睡。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就不要睡得太早了,但是也不要超过子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你也要起来,因为万物都在生发。“广步于庭”的“步”,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在大庭院里慢慢地走,让气慢慢地生发。

  第二,披发缓形。大家想一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把头发披下来?一般我们在家里感到很随意、很舒适的时候才会把头发披散开来。古人告诉我们,在春天里别约束生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在春天梳个马尾就把生发之气都给约束起来了。所以,在春天的时候要把头发披散下来。这是表象,更核心的问题是告诉我们应该放松心情。

  缓形是什么意思呢?举例而言,缓形就是要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别穿紧身衣,别约束生发之机,这也意味着放松心情。所以这叫四气调神,神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放松心情。“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我们原先说过志是肾的神,是肾精足的外现,“以使志生”就是使得肾的精气一点点地生发起来。

  第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中国古代强调春天是不可以起任何杀心的,春天的时候你只要攀折了一枝花,秋天就少收一颗果,所以春天就不可以有一点杀心。万物都在春天生长,你就让它去生长。在春天,人体内的气机也在生长,你不要压抑它。如果你压抑它就会得病,这就叫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就是给予。就比如花要开了,我就给它浇水,培育它。人的少年时期就好比春天,对小孩子你不要太压抑他,不能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他。如果你老是压抑他,到秋天(青年时期)后果就会显现出来。以今年4月份在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为例,这件事发生后,大家都去找原因,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从这个凶手原先的成长环境中找原因。这个韩国大学生之所以会动杀心,这都是他过去的问题积累而成的,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赏而勿罚”,就是奖赏他,不要惩罚他。不惩罚,就是不抑制他的生发,让他好好的生发。“此春气之应”,意思是这就是对于春气的反应。天地的春天是这样的,人的春天也是这样的。

  春天是养生,夏天是养长,秋天是养收,冬天是养藏,它养的可是不同的气。春天是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才叫养生。《黄帝内经》讲养生都是在养东方,是慢慢生发起来的一个象。“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如果不这样去养生,就会损害五脏中肝气的生发之机。也许现在看不出伤了它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但如果伤了春天的生发之机,“则夏为寒变”,到夏天就能看出结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1)

明星汇萃 明星汇萃

三十七

  比如在夏天就会出现腹泻,或者是心脏都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东方为木,木生火,木如果没有生发好,夏天这个火就不是旺火,火又对应人的心,所以人的心气也是不旺的。“奉长者少”,是什么意思?“奉”就是两个手捧着东西给对方。如果你春天没有养好,那么可供生长的东西就太少。这就是中国文化,做任何事,都要做这一步时就要想着下一步,同时要想着前一步。所以冬天养不起来,春天就无法生发;春天养不好,夏天就会出问题。不要认为今天腹泻了就是昨天的事。实际上,秋天患腹泻,有可能就是你夏天的问题,甚至更远是春天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讲的春天,不是单纯的春天的概念。春天只是一个比喻,比喻人生命的初始,比喻万事万物的开端,比喻人的青春……所有事物的开端都可以从春三月开始。把这段话弄明白了,企业也就弄明白了,生活也就弄明白了。

  三、夏天如何养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这是什么意思呢?“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蕃秀”就是茂盛的意思。这个时候“天地气交”。天地在这儿就代表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地气交”指的是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万物华实”的“华”,就是花的意思。有阳气,万物才可以开花。“实”为结果,有阴气,万物才可以结果。开花是一个散的象,像阳一样;结果是一个凝练的过程,像阴一样。所以,阴就是凝聚的功能,阳就是开散的功能,天地气交,才可以既开花又结果。

  再用人来打个比方:男人和女人生育孩子的过程,就属于阴阳气交。男人只是“能有子”,就是有了阳,这是他能生子的一个前提条件。但这个胎儿要想养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阴血的滋养。女子的任脉是主胞胎的,孩子要养大就要靠女子充足的血液供给。而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女孩子,她的脸动不动就红,眼睛也总是水汪汪的,看上去很迷人,而实际上这种女孩子肾精不敛不固,她的收敛的气机不足,比较容易流产。

  天地气交后,万物华实,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我们人应该怎么做呢?那就要“夜卧早起”,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无厌于日”的“厌”是什么意思呢?厌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是满足之意。不要满足于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到夏天的时候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因为夏天就应该外散,就应该充,就应该出汗。

  夏天大家都在用空调,室内温度比室外低。由于我们人体的毛孔有自保功能,一进空调房,毛孔就会闭合,不让寒气过多地来侵袭身体。那么当我们从空调房走到室外,外面又很热,我们的毛孔一下子又张开了。这样进进出出,我们的毛孔老处在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的状态,这样就打乱了我们体内阴阳的气机。四季不同的气候,对人体肌肤实际是很好的锻炼,但吹空调会让很多人生病。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就得出汗,一年四季就指望着夏天疏泻,而人体的那些垃圾全要在夏天排出去。如果不出汗,你就会逐渐憋出病来,而且会造很深的病。

  “使志无怒”,一个人在情志上不要压抑自己,就像在夏天该出汗一样。只有“不厌于日”、“使志无怒”,才能够让美丽的花朵抽穗、结果。“使气得泄”,就是让自己的那个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就好像外面有一个你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不得不往外跑一样。打个比方说,夏天就像是花钱,该花的钱你就得花,该出的汗你就得出。

  三十八

  “使气得泄”就是说,在夏天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淤滞散出去,这样到秋天收敛的时候才能收进东西。如果在夏天疏泄得不够,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来。如果你经脉不通畅,你的摄入全都浮跃在外,什么东西都补不进来,你所吃的东西都会在你身体里形成垃圾,所以吃再好的东西都没有用;如果你经脉通畅的话,天天吃窝窝头,照样长力气。这就是关于补药的一个道理。

  “逆之则伤心”,逆就是违背。如果你违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就会伤“心”。心主火,就像夏天一样。大家都知道火为散,如果不让自己夏天宣散,实际上就是伤了人体的心性,就是火外散的那个性,到了秋天就会出现咳疟、感冒或痢疾等疾病。因为没有使你的心火变得很足,没有让它充分地发挥火的功能,所以到了秋天就会得病,这就叫“奉收者少”。

  如果在夏天你没补养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奉送给下一轮收养季节——秋天的东西就很少;到了秋天,就像收麦子一样,你就收到瘪壳;到了冬天,你该收藏了,可是你收的是瘪壳,就没什么好藏的了。没什么可藏的时候,就意味着要生重病了。“冬”也指老年人。如果你在青年壮年时期没补养好身体,那么到老年时就会无物可收,衰老得特别快。青年和壮年就相当于夏天,夏天该散的就散,我们在这一阶段也在耗散体内的能量,但是不能散得过度。如果在青壮年时期保养好了,到秋冬,也就是暮年时,你的身体就会很好。

  四、秋天怎么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所以在秋天一定要养收敛之机。“容平”就是容纳、盛平的意思。“天气以急”,这时天上的气为燥气,所以我们到秋天的时候会觉得秋高气爽,因为节气的变化在这个时候以燥气为主。夏天我们的衣服会很潮湿,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在发生作用。

  秋天这个燥气是正气,是从“火”字边的。烦躁的“躁”和这个“燥”是不同的。如果你生病,而且出现烦躁的症状,这就是很严重的病。那么,烦是指什么呢?烦从页部,凡是从页部的字都和头有关。比如颈、项、领,这些都跟头部有关。烦字左边是“火”,也就是虚火上头。所以烦是心病,属于心脏、心经、心血的问题。躁字,从足字边,意思是乱动、烦躁不安。这在中医里属于肾方面的病,就是精不足的病。有一种人,在临死之前会出现烦躁的情况,就是循衣摸缝,即天天在那儿捻衣服扣子,不知道这手放哪儿合适,实际上这就是肾精大亏的象。

  烦躁在生活中还有个表现:就是坐着的时候不自觉地抖腿,这就说明肾精不足。中国古代相书上说“男抖穷”,意思是男人如果坐在那儿没事就抖腿,这说明他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就会影响他的思维,思维有问题,做事肯定就有问题。做事有问题,就不会成功。做事总不成功,就会导致他的穷困。所以,中国文化强调考察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孔子有个判断标准,他一看到哪个学生大白天还在那儿睡觉,就会感慨“朽木不可雕”。他会说你一点阳气都不足,白天也在那儿呼呼睡觉,这就是粪土之墙,再怎么培养他都没有用。这就是中医的理和生活的理贯通在一起的表现。现在我们挑选员工也和古代看相一样,如果一个老板招聘到爱抖腿的员工,最好先让他回去把身体养好再说。否则,你就是把他招进来,他也给你赚不来钱。

  三十九

  用中医理论来说,这就叫“望”(诊)和“闻”(诊),我一看你,就应该知道你的病。一听你说话,我就知道你的气在哪儿。你的气如果是从丹田处上来的,你这个人气肯定很足,干事就没问题。总之,我们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的事业可以做多大,身体好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身体不好,考虑问题就会出错,做事也会出差错。

  “天气以急”,这个时候天气就是一片燥气。“地气以明”,天一燥,地也就跟着变得明亮透彻,就像金属一样。有人认为,中医的五行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迷信是指你在不懂的时候瞎信,你懂了它就不是迷信。中国为什么用五行来解释春夏秋冬呢?它实际上只是个取类比象,秋天的气就像金属一样特别明澈、收敛,凡是走这个气的都属于金气,都属于秋天的气。

  在四季中,春和夏都是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为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了,那么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了。“与鸡俱兴”的意思是听着鸡叫就起来了。鸡是叫得比较早的,一般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早晨5点到7点的时候天门开,人的气也应该开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也应该起来了。

  “使志安宁”,在这个时间段,情志上要安宁了,要收敛了,不可以再外散了。我们原先说过,志是肾神的表现。还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性生活也要收敛了。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现在都认为动物的交配是有节律的,比如说我们看《动物世界》里常讲“交配的季节又来了”,动物就是按照节律走的。相比较而言,我们人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性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季节性。按中医的养生原则来讲,秋天的时候也应该在性生活方面有所收敛了。动物到冬天的时候就要冬眠,因为这是它养精的时候。人到了这个时候,也应该收敛养精。中医追求天人合一,希望人按照天的发展和秩序去行动。因天之序就不会有错,如果违背了天的顺序就会生病。所以,人虽然摆脱了动物的这种季节性的生活习性,但是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顺序去做。否则,也会生大病和重病。

  “以缓秋刑”的“缓”是舒缓,“刑”是刑罚,“秋刑”是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是有杀气的,所以古代判官老说“秋后问斩”。我们国家现在也是一样,到了秋天的时候可能会开展“严打”。一般不在春天严打,因为春天不可以动杀机。到秋天的时候,人自然地会出现肃杀之气。古时候,男人一到秋天就会出现“悲秋”的情绪,也就是一到秋天就慷慨激昂,特别悲愤。“以缓秋刑”,就是要舒缓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让秋气能够平和,不那么肃降、肃杀。

  “无外其志”的意思是不要再往外散了。夏天是外散的,到了秋天就不能散了。“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一般得肺病的人性格都比较孤高、傲慢,所以情绪安宁才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此秋气之应”,这是秋天一个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之道,即“养收之道”。“养收”就是养收敛,养收敛就是养收敛之气机。天地收敛了就是丰收,人懂得收敛了才可以补进精。到了秋天,我们就要取其“味”,味是入血分的。秋天万物都收获了,我们要吃的就是它入血分的层面,就是补“精”。所以这是“养收之道”。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如果忤逆了收敛之道,就会伤了肺气。“飧”就是夕食,即晚饭。“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就是吃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就排出来了。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气出现问题,那么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最后的结果就是食谷不化。而这个问题为什么到冬天的时候才显现出来呢?藏不住是因为气没收住,到了冬天奉献给可供收藏的东西就很少,这就是“奉藏者少”。

  四十

  五、冬天如何养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在每一个阶段要养什么。春天就是养生,就是养生发。但是生发之机从哪儿来呢?是从冬天藏的精而来。

  “冬三月,此谓闭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此时天地之象是什么样的呢?其中之一是“水冰地坼”,水都结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这么散的东西都结冰了,都要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开裂了,蕴藏在地下的好东西全都藏在里面了,这是藏的功能发展到了极至。“无扰乎阳”,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要打搅阳,天地阳气动了,人就会遭殃。比如冬天如果打雷,就叫做扰乎阳。冬天天地的阳气都是要闭藏的。从天象的角度讲,冬天就不应该有雷。如果冬天打雷,就意味着天地藏不住阳气了,就会造成一定的瘟疫。比如前几年的禽流感,在禽流感肆行之前就有一次冬日打雷的现象,这就是天地动阳的征兆。民俗有一句话叫“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因为冬天打雷,阳气就不藏了,动物肯定要遭殃。为什么得禽流感的一般都是鸡,而不是鸭子呢?那是因为鸡为火性,鸭为寒性。天地的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再者,如果我们生生地唤醒冬眠的动物,这时大地一片苍茫,没有食物它们还是活不成,这也叫扰乎阳。

  从养生的角度说,这个时候要少洗澡。因为洗澡会让你的皮肤开泄,不符合闭藏之性。这个时候应该怎么睡眠呢?前三个季节都是早起,但只有冬天是“早卧晚起”。早卧就是尽量收藏,晚起是避免无谓的耗散。“必待日光”,意思是说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了,天地之阳气升起来之后才起来。如果你在天地之阳气升起之前起来了,就叫扰乎阳。

  “使志若伏若匿”,这里的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要让肾精停留在起与不起之间,藏的时候也不要突然一下把整个都闭住了,要有一个过程。为了解释“若伏若匿”,古人还打了个比方:“若己有得,若有私意。”

  “若己有得”,有点像女人怀孕,好像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就像怀孕一样,肚子里藏了一个宝宝,心里特别的高兴和舒畅,可又不能跑到街上去宣扬。“若有私意”,就好像谈恋爱或者是春情刚发时一瞬间的感受,有一种美滋滋地在那儿独自享受的喜悦之情,可是又不能发出来,就是这个意思。不可以把它发泄出来,这就叫“若伏若匿”式的妙藏。

  “去寒就温”,就是说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人到了冬天,阳气全部都内敛了,阳气全都藏在我们的丹田处。所以,冬天我们要穿厚一点的衣服,这就叫做去寒就温。人到冬天,你的体表的气血全都回来了,所以到冬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吃一些味道厚的或者有点滋补功效的食品,因为身体里的热气可以化掉滋腻。在孔子的著作和《周礼·天官·医师章》里边都提到要化滋腻,最好喝一点饮剂,就是类似于醪糟酒这种东西。因为酒才可以化掉厚重滋腻的东西。大家在吃日本的生鱼片时,会发现有两个配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清酒,还有一个是芥末。酒是可以化掉滋腻的,芥末属于辛散的东西,它可以把滋腻厚重的东西宣开。

  “无泄皮肤”,就是不要过分开泄自己的皮肤。中医讲的皮肤包括两个层面:皮和毛。中医把人叫做倮虫。人体是有皮、有毛的。我们是皮多还是毛多?皮主什么?毛主什么?皮是主收敛的,毛是主宣散的。而倮虫的皮肯定是大于毛的,所以就人体而言,应该是收敛大于开泄。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2)

明星汇萃

四一

我们常说有的人红光满面,这到底是个好的现象还是不好的现象呢?中医对满面红光这个概念,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孩子通常不会满面红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脸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这层绒毛就能把这种光很润泽地含在里边。而老人如果满面红光,特别是出现那种桃花似的粉脸的时候,就是一个危险的相,这就叫虚阳外越,阳气全飘上来了。人老了以后,脸上一层毛全没了,主要是发散的东西已经很弱。

  肺气是主皮毛的。皮主收敛,毛主宣发,因而肺气就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主肃降,一个是主宣发。肺气往外宣发是它次要的功能,往里收敛、肃降才是它主要的功能。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一个生活习性不一样,那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洗脚,而西方人特别喜欢洗澡。西方人的这个习惯主要和他们的饮食有关,因为他们天天吃大鱼大肉高脂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被人体消化后体味比较重,就需要天天洗澡。而我们中国人是以纤维类的食物为主的,体味是比较清淡、清香的,因而不需要天天洗澡。尤其是冬天,一个礼拜洗一到两次就可以了。而且,冬天整个气机都是收藏的,所以人也应该收藏。

  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偏偏喜欢洗脚呢?古代人非常重视洗脚,因为脚上有60多个穴位,而且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比如说小脚趾的外侧就是膀胱经,脚面就是胃经。如果你脚面疼痛的话,属于胃经的问题。足大趾的外侧属于脾经,要是足大趾外侧痛或者是你大腿的里侧痛的话,则属于脾的问题。二趾和三趾都是跟肝经有关的。足底走肾经,足底有一个穴位叫涌泉穴,那就是肾经的穴位。如果你一年四季天天洗脚,对身体很有益处。比如春天你洗脚,可以增加生机;夏天洗脚,就可以去掉你的溽热。如果夏天用温水洗脚,皮肤的开泄能力会更好。秋天的时候洗脚,可以润燥;冬天洗脚,可以温曛丹田,使小腹特别温暖。

  那么脚该怎么洗呢?首先,应该泡大约二十分钟;其次,水应该没过脚腕以上的部位。因为脚底的穴位很多,脚关节也非常重要。当人实现了直立行走之后,要用那么细的脚腕来支撑人体的重量,而脚腕又是所有的经脉走向脚的一个很关键的枢纽,所以泡脚的时候一定要把脚腕也要泡进去,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过分开泄皮肤的话,里边的气就会快速地跑掉,这才是“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逆之则伤肾”,如果违反了养藏之道就会伤肾,而最终伤害的是肾经和收藏功能。大家别老想着肾就是那两个腰子,其实肾经走的那个线路是很长的。违反了养藏之道,春天的时候就会痿厥,痿厥是两种病。“痿”就是痿症,凡是我们腿没有劲或者是抽筋之类的病症,这其实全属于木,全属于肝。冬天你的肾水没藏住的话,到春天的时候就没有精可以生发,就会出现痿症。痿症实际上是属于肝病。“厥”是另外一种病。如果肾精藏得不够,那么供给生发的力量就少,就会四肢冰冷。厥冷就是到了春天你的手指和脚趾还是冰凉的,现在临床所见的这种病人特别多。春天万物都生发了,连树枝都长出来了,树枝上的那个小叶片说明它已经都通到最外层了。人体的四肢,就像植物的末梢一样。人体在冬天精气养得不足的话,春天就生发不到末梢,就会厥冷。

  四季都是相互关联的,春天的病全是从冬天来的。一年四季都要养好了,才会不得病。不能只生发、生长而没有收敛、收藏,也不能只收藏而不生发、生长。你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养好了,身体就健康了。古代的“养”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

  在四只羊旁边,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个鞭子,就是放牧。意思是一定要出去,去接触阳光和水,接触草,这才能让羊成长起来。我们的身体也像那羊群,而《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就是牧养我们的医道和准则。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最后结语里,圣人告诉我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你就不要去想别的了,只调养你的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秋冬养阴就是秋冬养收敛、收藏。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进越好;秋冬养阴就相当于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这个根本不是圣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天就是要从早晨走到黄昏,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再从秋走到冬,这就是“自强不息”的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人也要因循着这个规律走,这就叫做“从其根”。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跟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2)

明星汇萃

  “逆其根,则伐其本”,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失掉了自己的根本。“坏其真矣”,真是本性,就是我们人体的本性,那样就把人的本性给毁坏了。

  同样,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得先收敛、收藏,才谈得上生发、生长。这也是目前的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先不要想着怎么去将国学发扬光大,怎么去创新。在不明白其中真意的时候,拿什么去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去收敛。收敛、收藏足了,然后才能生发出新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则。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这里谈到了终始的问题,这是生存或死亡的关键。要懂得因天之序,要顺从这个顺序。从之,则大病小病都不会得;逆之,则灾害生,这就叫做“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句话非常有名。“行之”,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谈道、说道,就是行无言。关键在于,你去做就可以了。上面讲了这么多养生的方法,真正能去做的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才是圣人。圣人是去做的,不是去说的。“愚者佩之”,“佩”不是佩服的意思。“佩”是个通假字,读“背”,就是违背的意思。愚蠢的人才违背这个道,违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道。秋冬的时候,你拼命的去耗散自己,到春夏的时候生命就生发不起来,就没有活力。背道而驰,就离“道”越来越远。

  民以食为天!

  第七章关于饮食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们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表明,中国古人对草药和食物的区分是很严格的。草药是借助于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则注重其气与味的平和来补益精气。如果能够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而且也能祛病,这在古代就是医的上品,也叫“食医”。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

  中国有句古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和食物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药都叫做毒,毒本身就是草。《说文解字》里提到:“毒,草往往而生”,就是草生得很浓密。民间有一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毒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毒”指的是药的偏性。食物跟药相比,食物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气,而药用的是它的偏性。中药的偏性是什么?就是它独特的气、味、归经。所以,中药非常注重采摘时间。就像菊花茶,它生长在秋冬季节,它的气也就是秋天和冬天的气,所以它补的是肾和肺。

  许多人认为,喝菊花茶就是用来败火。败的是哪里的火呢?是肺火?还是肾水的火?还是引起你下巴上长疙瘩的那个火?所以,采摘的时间就特别重要。

  在中医里,什么药在什么季节采摘都非常讲究。如果不按照节气去采摘,药效就会受到影响。

  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请大家记住这样的原则:药补不如食补。药是用来“赈灾”的。当人体得了疾病以后,人体的气血供应不足,这时候药就被用来赈灾。但药不可以天天吃,它只是临时赈灾。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如果生病了,药可以临时地帮助你一把,解决阴阳偏盛或偏虚偏盛的问题。

  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药临时来赈灾;但如果元气伤了、没了,那就是拿人参堆着他也没用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3)

  《黄帝内经》是本奇特的书。它讲得最多的是人为什么得病,而没有更多地讲药物,并且告诉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黄帝内经》里,只有13个药方,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身心的修养,而不要太过分地依赖药物。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要一点点攒起足够的气和精,才可以供养一生的补给。

  《黄帝内经》似乎更重视经脉,它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储存多余经气的地方,也就是藏元气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药书里,没有一味药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药可以补元气。反过来也就是说,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天天能吃的东西才可以补益我们的身体。所以,身体是健康的基础,需要依靠每天的科学进餐。

  二、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文化的国家。在中医看来,最高等的医生应该是食医。中医里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呢?五谷,就是指粮食,指大豆、小豆、小米,还有米和面这五种东西,它们都是养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春天应该吃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春天最好注重粮食。为什么注重粮食呢?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这时的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而种子都是具有生发之机的。种子都可以发芽,所以春天的养生特别注重吃粮食。

  在《周礼·天官·医师章》里面提到:夏天我们应该吃的是羹剂。为什么要吃羹剂呢?

  因为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都浮越在外,五脏里最为空虚,这个时候任何滋腻的、味道重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脾胃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来吃,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

  那么到了秋天呢?在《周礼》中记载,中国古代人在秋天是比较注重食用酱剂的。因为秋天正好是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酱剂也就是大酱、辣酱之类的东西,都是发酵的东西,是有利于消化的。秋天的食物比较丰盛,自然要进食一些味道厚重的东西。在这样的季节吃酱剂,可以有利于发酵和吸收。

  而到了冬天,古代人是比较注重饮剂的。因为冬天人的阳气全都内收,再加上吃得多、吃得好,又活动比较少,这时可以饮一些淡酒,可以达到通经脉、化湿滞的作用。同时,由于冬天我们的阳气全都内收,所以皮毛、体表就容易受凉,比较容易感冒,所以饮一些淡酒还可以取暖驱寒。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首先,中国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用筷子来吃饭。而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他们使用刀叉。中医里讲:“鱼生火,肉生痰”。由于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欢喝大量的冷水用来化胃中的燥火,久而久之,在他们的体内就慢慢地形成湿气,身体容易变得壮大和肥胖,这都是跟饮食习惯相关联的。而中国人并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肉虽然可以长精气,但容易让人早熟,并引发性欲。

  筷子也体现了中华之道。两根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在你用筷子的时候,动的那个筷子就为阳,不动的那个就为阴。所以,这就叫做“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刻意地去讲阴阳,别人不见得能懂。可是每天在使筷子的时候,甚至包括你走路的时候,都是包含有阴阳之道的。走路的时候,我们抬起的那只脚就为阳,落下的那只脚就为阴。在你往前走的时候,阳最终要转化成阴,阴最终要转化成阳。这些“道”,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之,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我们不可以背道而行,不可以违背道的法则去做事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4)

  其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比较讲究和谐圆融的。中国人吃饭一定是要用圆桌的,因为圆桌意味着吃饭的时候不分贵贱尊卑。古人认为,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放松和愉快的心态。这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偏喜社稷。什么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的意思,“稷”是古代的谷神。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饮食文化鼓励的是大家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如果你刚刚生完孩子,最佳的哺育食品一定是小米粥。为什么呢?牛奶泼在地上可是什么都长不出来啊!而小米虽然粒很小,但是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食物的这种生发性。

  四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羯、鱼绥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

  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谓“脍不厌细”,就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古人认为,肉食类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一种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以后,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类的东西来补益身体。

  “食殪而羯,鱼绥而肉败,不食”,这就是说腐烂、变质的食物是不允许吃的。“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臭恶不食”,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失饪不食”,烹调的手法不对的也不能吃。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鸡,鸡是属于火性的,如果烤着吃的话,这就属于失饪。你没有因循这个东西的本性去烹调它,烤它就会增加它发散的力量,这就叫失饪,这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烹饪鸭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为它本身属于寒性,烤寒性的东西,等于把它的那个寒凉的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还有一条是:“不时不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来就是不守时令。古人强调一定要吃应季的食品。所谓应季的食品,就是食物得节气之气。所以,“不时不食”就是一定要按照时节去吃,这样才能得其气。

  孔子还说:“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饪的过程当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表面看来,好像这孔子对厨师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实际上这正是圣人看问题的独到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厨师在烹饪的过程当中,连正确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险,很可能会出错。比如说食物应该切方块,如果厨师切得乱七八糟,那么他做别的事也不会让人信任,也许他会把盐放多,或者会放错。孔子是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切行为都要看现在是怎么做的。怎样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么想的。所以,按照圣人的说法:做人一定要精粹,这都是对人性、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要求。

  还有就是:“不得其酱不食”。古人吃饭讲究不同的季节要配不同的酱。如果配伍不当的话,也不可以食用。这就涉及到一个配伍的问题。其实,中药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在中国,最早撰写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汤的厨师。中国第一本关于中药配伍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5)

  因为中药和饮食都是讲究配伍的。所以说,“不得其酱不食”,指的就是配伍要恰当。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不可以代替和超过主食。中国古代人也经常把馒头、米饭一类的食物叫主食,他们认为主食才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主食是谷物类的,所以它叫做五谷为养,这是养生的要点。现在很多想减肥的人就把菜当做主食来吃,这是完全不对的。古人认为菜只是一种补益,“五菜为充”,就是说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来吃。

  “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个酒就是现在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这类东西,我建议妇女多喝。为什么呢?因为醪糟是大补气血的。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要喝,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要吃。我推断在孔子所在的年代,可能就已经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圣人有先见之明,说市场上买的酒和肉脯就不要吃了。因为商人都是求利的,求利的思想会影响他对食物的制作。

  “不撤姜食”,古人是非常鼓励吃姜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就是说冬天一定要吃萝卜,夏天一定要吃姜。古代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萝卜,下床姜”。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床萝卜”就是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让人夜里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是用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你起床之后是要做事,要工作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还有一句叫做“不多食”,这是对我们饮食的一个要求。一般而言,我们吃饭只要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如果你吃得太多,就会造成脾胃的负担。当胃的负担加重的时候,就会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为母;脾胃为土,为子。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气不足,消化它的力量不够,儿子就到妈妈那儿去要气,脾胃就向心要气,这就叫子盗母气。所以我们吃多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特别在过节的时候,很多的人会暴饮暴食。过节时,儿女都回来了,老人本来就很高兴,心过喜则心气涣散,一高兴就耗了心气了,气就有点外散,如果这个时候再暴饮暴食,就会一下子子盗母气,对心脏的损害很大,老人就容易犯心脏病。所以,暴饮暴食表面上损伤的是脾胃,实际上损的是心肺,所以圣人要求“不多食”。

  最后一点就是“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多语、谈笑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危险的状况。比如小孩子就有可能会噎住,这是不安全的。

  所以孔子认为:通过饮食能看出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还能看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孔子对“斋”是很慎重的,“斋”有斋戒的意思,同时也有吃饭的意思。在斋戒和祭祀的时候要懂礼,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胡说话。不要像我们现在去拜庙一样,进了庙以后对哪个佛都说“保佑我,保佑我多发财”。其实,即便是佛,也是有各自不同的职能的。对不同的佛,你应该说不同的话。比如说在佛学里面,有一个佛是药师佛,那么你对药师佛的那种企盼就应该是和身体方面有关的。

  孔子对疾病也非常慎重,从不乱服药,他认为药不是治百病的。现在很多人认为,花钱可以买健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花钱是买不来健康的。中医的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健康自己来作主,任何的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密切相关。你不好好吃饭,会造成疾病;你不好好睡觉,也会造成你的疾病,你乱发脾气,那就更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