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医生的心里话:高门之下无个人,不要为品牌焦虑

 昵称28689206 2016-03-03
这几天,医生品牌的话题很热,说明很多医生在焦虑。

  医生品牌各方都需求,也有很多好处。对病人而言,品牌能够让就医过程更加方便、放心;对医生而言,品牌能够让病人信任进而减少很多铺垫性工作还多挣钱;对医院而言,医生个人品牌能够带来病人和医院的知名度;对政府而言,好的医生品牌越多,说明卫生工作的成绩越好。


  但是,西医认门,中医认人。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虽然我们很想建立自己的品牌,虽然品牌很有用,能够给多方带来利益,但是大部分人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其一,现代医学是科学,从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看,科学是一套公开的规则和方法,从参与的人员来看,科学家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体;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很少有单兵突破式的英雄人物,大多数是集团化作战了。从外界认知看,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那些前沿科学家的名字了,记住的只有那些大学的名字。医学和医生也是同样,即使内行的医生记住的也不过是几个本专业院士的名字,而且往往记住不是医生的光辉业绩而是八卦和糗事。

  现代医院越来越大,一个医院几十个科室,几百个医生,一个医院内互相不熟悉实在太正常了。即使在科室内,同样的职称的医生也有五六个人,虽然水平确实有差距,但是谁有证据证明那个医生好哪,又有谁敢说出来哪?

  打个比方,现代医学是大“门”,医院是中“门”,科室是“小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经过这么多门,已经无所谓“人”的品牌了。

  其二,从经济和权力运行上看,塑造医生个人品牌行不成合力。有品牌后,患者容易辨认,但是容易一窝蜂的拥挤过去,造成病人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同行有意见;医院树立医生个人品牌必须确保医生能够长久的在医院工作,政府树立医生个人品牌必须确保医生把医疗价格给降低一些,所以政府和医院的目的和医生个人企图是完全不一致的。

  其三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要从事一定预防工作,教学培训工作,科研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医教研,很难有一个医生在三个方面都取得第一流的成绩。而一个方面特别好,很难服众。

  综合各方利益,医生个人品牌都必须附属于医院品牌,医生一方面获得医院的资源更容易建立品牌,另一方面也深受医院的种种制约。建立品牌后,个人精力有限,也很难再多治疗几个病人;因此,很多医生感觉品牌意思不大也就都不着急

  今天,时代变化了。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机会,任何个人可以摆脱政府和医院来独立树立品牌了;在另一方面高铁的快捷让病人大范围流动,高质量品牌的医生可以“掐尖”,只给权贵看病,只做最有钱的活,轻轻松松挣大钱,这太让人羡慕。

  几个网络品牌先行者仿佛证明一些互联网品牌的好处,这也就引起很多人的焦虑。但我认为没有必要,一是医生品牌的各种相关因素没有太多变化,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二是互联网路线只适合二流医院的科室主任,一流大医院的科主任不屑于互联网、有没有互联网都差不多,再小的医院的科室主任显然是后台不够、病人不认,想在互联网上做也没有可能做起来。三是现在各种医疗科技仍旧在快速发展之中,只有在大医院的医生在高度竞争中才能追赶上时代潮流,一旦离开高度竞争的环境,技术就下降了,不能分心去思考什么品牌的事,应该考虑的是写sci。

  总之,想多了没用,好好为病人服务,好好的提高技术。是你的,到时候一定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想了又能干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