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徽菜烧鱼的技巧

 昵称31212386 2016-03-03

      徽州菜简称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历史悠久,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即具有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色。徽州菜最早来自于徽州的农家饭菜,因徽商的兴盛而扬名。如古徽州黟县人请客时,总离不开“鸡、鱼、肉、圆”四样菜肴,显得特别大方。这是古黟民间历来流传的礼仪风俗,也体现了徽州人礼仪之邦的风采。

      据《黟郡礼仪录》载:古传鸡为凤祖,属百禽之首,取其名贵;鱼有头尾,凡事皆有始末,且“余”为吉也;猪肉为大荤,无之难为佳肴;“圆”则圆满。自古以来,徽州黟地不论是婚嫁喜庆,还是逢年过节,这四样主菜鱼是不可缺少的。只要鸡、鱼、肉、圆不缺,就能表示“礼”到了。所以至今还能看到农家人的崇尚实惠,大鱼大肉整鸡的影子。而重油重色重火则是指烹制菜肴的技术讲究,徽菜最擅长运用慢火烹调的“烧”,尤以烧鱼最绝。红烧鳜鱼是闻名徽州的黟县名菜。千百年来,祖先的烧鱼技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至今鱼菜不下百种。红烧头尾、红烧臭鳜鱼、红烧河鱼等菜都是脍炙人口的美味,这些菜肴,选料之精,用油之巧,运火之妙,烹法之细,众口皆碑。本文想就红烧整鱼、豆腐大鱼头、红烧臭桂鱼为例,试分析徽菜烧鱼技巧中包含的道理。

      一、由“红烧整鱼”来看油与芡汁的关系

      徽菜中,红烧整鱼、红烧头尾、红烧甩水等都属于一个类型。它们都要经过旺火煎,中小火焖烧,旺火着芡收汁这几个过程。它们操作的关键地方是一致的,除了正确运用火候,使鱼刚断生即出锅外,着芡非常讲究。如“红烧整鱼”:取4000克左右重青鱼1条,在青鱼肛门处斩下,又顺利把鱼尾开成厚薄均匀的6块,排放盘中。炒锅烧热,用油搪过后下油100克,推下甩水(皮朝下)煎,至结皮,翻身再煎黄另一面,沥去油,投下3片姜即烹入酒加盖,使酒香味部分渗入鱼身。随后加酱油35克,白糖15克,水250克,加盖移至小火上焖烧7分钟左右,至鱼刚熟,加味精,即着手着芡。着芡的时候,锅中的汤汁应当剩150克以上,芡粉可以薄一点,边旋锅边淋下芡粉,见卤汁渐稠,即停止淋芡,在中旺火上不停的旋锅,等到芡粉成熟,卤汁粘裹鱼身的时候,加油15克,再旋至油全被芡粉吸收,锅边部分卤汁巴锅,并冒出焦香味的时候,大翻身,淋些披油,撒上葱段,整齐的排放盆中。用这种方法,能使鱼身裹满卤汁,红亮光润,并有浓郁的香味飘散。口味咸中微甜,青鱼鲜嫩入味。

      淀粉芡汁在烹调中能起到很多作用。最大的功用是能让含有调料即原料营养成分的卤汁稠粘,去包裹原料,使卤汁与原料混为一体,从而提高菜肴的食用价值,在烧菜、炒菜、烩菜中体现尤为明显。但是芡粉的最大的缺点就是腻,所以上海人把“着芡”又叫做“着腻”。从口味上说,芡粉决不是好东西,用的不当,会直接影响原料本身的美味。烩菜因为卤汁较薄,芡粉增加了汤汁的浓度后,使汤汁的美味在人的舌头上停留更多的时间,因此矛盾不明显。炒菜一般卤汁不多,芡粉也很少。而烧菜,原料一般大型的占多数。外加佐料不可能大量进入原料体内,食用时,往往要蘸食卤汁来增味。芡粉的腻味就明显了。解决这矛盾的办法,就是用油,使油与芡粉混为一体,用油的肥味来取代芡粉的腻味。客观上,芡粉熟后本身具有吸收油脂的能力,所以红烧甩水要在着芡后加油旋锅。着芡后用油是否恰到好处,这是个技巧问题。用得早用得多,会使卤汁“解”掉,卤汁挂不到鱼的身上。用得少,又会使鱼身缺少光泽,腻味突出。必须掌握的关键是:着芡着汤汁要多点,芡粉淋入要少点,多旋锅,让芡汁完全成熟,这时才能加油。油要以锅边淋入,旋锅后,油很快沉入锅底,由于锅底温度高,加速了油与芡粉的混合,并产生光亮。每盆鱼从着芡到出锅,至少要用一分钟时间。因为旋锅,在锅边的卤汁部分粘底了,产生的香味经久不散。一盆甩水烧毕,洗铁锅必须用点力气。

      二、“豆腐大鱼头”与焖油

      粉皮大鱼头从其汤汁醇浓,鱼头肥嫩而著称。它也属于烧菜,汤汁要多于原料。因此,汤汁味道的好坏,关系到菜肴的成功与失败。它的操作关键是焖油。所谓焖油,就是用油来增加汤汁的肥浓,使油脂与汤汁混为一体。让我们先来看看粉皮大鱼头的具体做法。其选用花鲢鱼头一只(重约1000克),使之带鱼身6.5厘米左右。洗净去鳃之后涂上酱油待用。锅烧热,加豆油100克烧沸,放下鱼头煎至两面结皮,呈金红色。施烹酒、加酱油75克,白糖3克,盐3.5克,白汤1000克,加盖移至中火,仍保持汤汁的沸滚。烧约20分钟,见鱼眼突出,加豆腐100克味精适量移旺火烧到粉皮变色。加50克糟卤,撒上青蒜段和50克猪油出锅。咸菜汤汁红中泛白,入口滚烫,肥浓异常。

      大鱼头汤汁醇浓,固然是由于鱼经油煎后加汤汁焖滚,内部汁液外溢的结果,但焖油在其中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烹调中,油既是一种热的物体,同时它又是一种调味料。它给人的味觉就是肥。西菜中的色拉,一只蛋黄可以拌500克色拉油。中菜里的许多冷拌菜都要用麻油,这当然是为了取其香味,可是它的肥味却老是被人忽略。

      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油与水是互不相容的,油因为比重小,总是浮在水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就会发生物理变化。比如:振荡。有人做过试验,将油与水同放一试管中,剧烈摇晃之后,油已“不见踪影”,而水则浑浊了。这就是经振荡后油水相容,混为一体了。焖油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煎鱼的油并不倒出,就充当了焖油。(当然,如果煎鱼的油不够,还可以加汤之后再加些油,然后再盖上锅盖让它沸滚)。汤汁沸滚就是一种振荡,经过一段时间,汤汁与油就完全融合了。大鱼头用沸热的煎油的油来作为焖油,更加速了油分子的运动,从而加快了汤汁的肥浓。同时,汤汁因为有了油脂的参与,油的沸点高,减慢了水的汽化与散热,所以大鱼头比一般汤菜更烫嘴。在寒冷的冬天,特别受顾客的欢迎。

      三、来自黟县的典型徽菜——干烧臭鳜鱼

      干烧臭鳜鱼是源于黟县的著名徽菜。其实鳜鱼并非产于黟县地带,为什么成了黟县人津津乐道的美餐?原来,我省安庆过去盛产鳜鱼,当时安庆至黟县的交通颇为不便,全凭步行。黟县商人在安庆购买的鳜鱼后,只好催工肩挑,行程就要一星期之久。为防止新鲜鳜鱼在途中腐烂,便将鳜鱼放入盛满盐水的有盖担桶内。挑夫行程数日,鳜鱼在桶内发酸后,到达黟县城,打开桶盖,一般臭腥腥的气味弃之可惜将臭鳜鱼洗净后,经过红案烧烹、口味香美。成为招待贵客的佳肴,而世代相传至今,是黟县人的克勤克检的产物。

      如今黟县人干烧鳜鱼,去鱼鳞,破腹取出内脏,除去鱼鲥,用水洗净后,鱼身两面用刀划上若干人字形,用料酒、酱油、胡椒面稍腌一下,放入老糟浮子,继续煸炒至翻沙时,加入料酒、盐、酱油、白糖、味精,胡椒面和八两清水,随即将鱼下锅加盖,用小火烧二十分钟,再用大火收汤汁,同时用瓢子将汤汁不断往鱼上浇,待汤汁收浓后,用水生粉勾芡,起锅时放入葱花,红油、麻油、香醋,盛起装入长盆内既成。闻臭食香,别具风味。

      徽州人的烧鱼,充分体现了浓油赤酱和慢火精作的特色。有人说,现在的菜肴应该向清味淡色发展。但是这说法用在烧作鱼菜上并不妥当。鱼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除了鲥鱼、刀鱼等之处,脂肪含量很少。因此,以油相助,无论是从营养学角度,还是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说,都是合理的。而且鱼经煎制后,表皮发黄,用了酱油正好掩盖了色之不足。至于颜色的深淡,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顾客的不同口味作些必要的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