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功夫面

 369蓝田书院 2016-03-06


面条是古老的客家主食。数千年来,客家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这一古老主食焕发生机。



  追溯客家面条的历史,还得从秦汉说起。据仪陇罗氏谱牒《豫章罗氏源流考》记载,豫章罗氏家族自汉就掌握了抻面技艺,后迁徙至湖南长沙。由于战乱,于清顺治中叶,再行迁到仪陇县金城镇,以耕种、挂面为业,至今已传十二代。其裔孙罗勇继承祖业,以传承手工挂面为业,所注册的“川北客家”手工挂面商标被评为四川省驰名商标,其企业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

  “川北客家”手工面制作考究。据制作手工面的师傅张明茂介绍,手工面要经过和面、起桶、开条、拉条、搓面上竹、抻面、上架晾面等12道工序,需要22个小时才能完成。手工面必须用优质高筋小麦粉,和面用的泉水内要加一定比例的盐。面要柔和、不粘手,在大木盆中醒约半小时。醒好的面用快刀划割成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圆形长条,再用手来回反复捻搓成直径1至2厘米的圆条,层层盘于盆中,再抹上少许菜籽油,以防条与条之间相互粘连。张明茂说,切不可用面粉替代菜籽油,否则挂面口感会很粗糙。盘好的面在面棍上交叉绕条,直到绕满一棍为止。绕条时用力要均匀,自然有序,一气绕成。

  绕完条后,将绕好的面挂入专用醒面木槽内,进行二次发汗,夏季一般需要半小时,冬天时间要长得多。

  二次发汗也叫醒面,醒面后进行拉条,要用力均匀,慢慢拉长,一般拉至80厘米为止。拉条后,再次放入发汗箱进行三次发酵,时间约半小时左右。发好后取出上面架,插入天方孔眼内,用力均匀往下拉,直到拉至1.8米左右、粗细适中即可。

  晾晒的面干后从面架上取下,平放在案板上,取掉面棍,裁节封装。

  客家人走亲访友有送挂面的习俗,1公斤一把的挂面一般送两把。如今,“川北客家”手工面因入口柔软、嚼劲十足、回锅不腻的特点,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来源:四川在线 余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