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听多弹 多听方能知味,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道理。不仅是同一位琴家的同一首曲子反复听,还要同一首曲子找不同琴家的版本听,我这么做收益颇丰。 练琴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有的曲子弹了一百遍,仍不得要领,那很烦很困扰的,但是,总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一阵微风,也许是一片秋叶,你就突然了悟了,知晓了,懂得了,那种豁然开朗 的快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听琴曲有个坎儿得过,坎儿就是如何进入文人语境。进入的方法说来简单,一半在亲弹,一半在琴之外。亲弹可以最直观的了解作曲者意图和旋律的内在联系,如果能碰上个好老师帮你理清乐理思路,琴曲便能听出趣味了,有些乍听平淡的曲子,实则跌宕的很。琴外功夫便是多看多听多读。看书画,了解文人的审美趣味所在,琴与书画通,书中看留白,琴中听吟挠分寸。读中哲,儒家道家佛理,理顺中国的文人思想脉络,这样才能了解琴曲的“淡”究竟是什么滋味儿。尤其佛曲道曲,普安咒有人觉得大好,有人觉得昏昏欲睡,皆在对曲子内涵领悟的不同;再者多听琴家们的演奏,古琴老八张的那些琴家弹得都十分了得。 琴本身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将其单独抽离欣赏,往往不得味。音乐而言我们自小接受的是西方乐理(儿歌,流行乐,建国后的民乐),中西体系不同(但古典乐与琴曲通),初听时感觉隔阂是自然。不过西方古典乐的节奏从规律到散拍,从有旋律到“凌乱”,这一点又和琴曲相投。古人玩音乐玩的很精深,窥探琴谱,时常赞叹先人谱曲之精妙。可惜以前没有艺术家之称,如果有记录的话,必会看到中国古代曾出现过无数个莫扎特巴赫。
《平沙落雁》
二、习琴先正心 不知道有些名家为什么要求欣赏琴曲,如果只是为欣赏而欣赏那大可不必,强迫自己欣赏某种艺术真是个很遭罪的事;如果你正在习琴,那书文方面的修为是一定需要一起跟上的。一直觉得,相比乐器而言,古琴更应被称为道器。居四艺之首,是用以提升自身修为而非以乐声悦人。况琴本悦己,琴音即心音,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后,相信更容易从琴曲中找到共鸣。文学众多流派,滋味酸甜苦咸,自不能要求自己喜欢每一种,更不说琴曲意境的千差万别了。习琴先正心,一个寻找本心的过程是还原自己,而非强迫、而非急躁。说个自己的体验,习琴不怠。同一首曲子,在逐渐的练习中会越来越得其韵味,直至最后会有自己被融进琴声里,自身的存在感越来越模糊的感觉。这样的过程真是很美妙的。
三、听琴需向内深入,向外延展。 古琴艺术,其最根本的载体还是琴音本身。像五柳先生那种弹无弦琴的呢,那是魏晋名士风流,我以为不适宜大部分人,至少我是学不来的。即便明清后古琴艺术注重表现弦外之意,这其实同时也加重了琴者对技巧的追求,对于听琴者来说就需要用耳朵捕捉非常细微的吟挠。徐青山在溪山琴况里讲的,还有严天池的清微淡远,这些其实都是针对琴本身讲的。我管这叫返璞归真,抛去所谓的文人情趣,礼乐教化,就听琴的清,润,透,琴者有没有对音色足够的表现,听者能不能捕捉琴声本身的美,这是向内欣赏琴的一个方面,我认为也是欣赏古琴艺术的基础。 再说向外延伸;古琴艺术毕竟是承载了无数先贤圣哲,骚人墨客的思想及情志的乐器。每首琴曲所表达的意境和在传承过程中背后的事故人物,也大多是史载倜傥之事与人,有的曲子像《广陵散》,它的内涵就在时空中延伸,连接先秦与魏晋。在听琴曲前,如能多了解这些琴曲的来源,所讲的及其背后的事,理解那一个时间空间下的当事者的状态,则必定可以更深刻的欣赏和理解古琴艺术。 总之。多听以练耳,多读以深思。 古琴是值得一生来修行的!
编辑:慈耘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传统文化周刊,与幸福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