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乡党篇(9)“坐席”一词源自这里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席不正,不坐。




注释


(1)席,《说文》:“席,籍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即竹垫子。《周礼》上说:“天子、诸侯的席子,有用黑白斧形图案绣边的装饰物。”本章指席子或席位。


(2)正,《说文》:“正,是也。”即纠正,使恰当。


(3)坐,《说文》:“坐,止也。”即停下休息。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译文


不按《周礼》的要求摆放席子或席位,孔子是不会落座的。



解读


本章讲的是坐席之礼。坐席,在内陆农村至今还有谁家办喜事,亲戚朋友去“坐席”的说法。“坐席”一词,就是来源于本章。坐席是很有讲究的,哪个位置是上席,也就是最重要的人物坐的位置,其他人不可以坐在那个位置。还有陪客人的人所坐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本章所说的礼节,若按照“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坐”,或者“席子摆放不端正,不坐”来理解,孔老夫子成了一个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人。从古至今,在宴席上,遇到席子不正或者坐席摆放不正,其中若有一人因为这个原因而不去落座,人们定会认为此人过于挑剔或者毛病多。孔老夫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



席不正,不坐。席,我们常说的就是席子。在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上铺席子,人坐在席子上。古人又是如何坐呢?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也就是说,古人聚在一起商议事情,是跪坐在席子上围在一起的。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现问题,就在“不正”。席不正,可以理解为席子摆放不正,但这样理解不合乎情理。上一章我们学到“割不正,不食”,即不用正当的方法,或者不合乎正道的方式宰杀的动物肉,不食用。不正,就是不正当的方法。《墨子·非儒篇》:“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文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来请示说:“您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这里用的是“席不端”,但是文中只提到吃饭、吃肉、喝酒的事情,没有提到“席”,只是在鲁哀公迎接孔子的时候,说孔子“席不端弗坐”,等于没有具体讲什么是“席不端”。但这里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席不正”和前章的“割不正”一样,对席子是有要求的。



我们再来分析这个“席”字。《说文》:“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是说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席用来待广大宾客。 《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是说,司几筵掌管五种几案、五种席子的名称、种类,辨别它们的用途和所当陈设的位置。这五种席子分别是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对这五种席子使用的场合和作用,《周礼》有明确的规定。正,使恰当,即按照规定做事就是“正”。所以,这里的“不正”,即是不按《周礼》的规定摆放席子,这种情况下,孔子是不会落座的。这说明,孔子在这些细节上,也对执政者提出严格按“礼”的要求行事。本章没有说明孔子所面对的场合,也未可知是否是有关宴席座位次序的要求。结合下一章“乡人饮酒”的场合,或许是指在宴席上长幼尊卑的次序排列。孔子为大夫回到乡里,一起聚餐的时候,有老者在场,在安排位置的时候,或许有人把他安排在主位,而孔子认为“席不正”,所以不入座。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读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