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峄山碑》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其线条粗细均匀、圆转流畅,结体对称均匀,字形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是贵族风范。其用笔严谨,端庄工稳,对后世这类篆书影响很大。 《泰山刻石》 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 李阳冰 (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一说合州(今重庆合川)人(见《一统志》)。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篆书代表作有:《三坟记碑》、《城隍庙碑》等。 《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清赵宦光云:“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清孙承泽又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 《城隍庙碑》 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 梦英 生卒不详。法号宣义,北宋衡阳郡(今衡阳市南岳区)人。多才多艺能诗能文,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尤精篆书,陶谷谓“阳冰死而梦英生”。 王澍 字若林,也称若林,号虚舟,竹云,江苏金坛人,后居住无锡,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他的楷书学自唐代欧阳询,行书则是文征明,篆书法则是李斯,此轴为篆书汉尚方镜铭文。 段玉裁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训诂学家。 钱坫 (1744—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学问渊博,乾隆三十九年副榜。其叔钱大昕,授以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翁方纲叹为神授,遂以篆名天下,自负为直接李阳冰。 洪亮吉 原名礼吉,字穉存,世称北江先生,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工篆书,法李阳冰。 王福庵 原名寿祺,更名褆 ,字维季,号福庵,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浙江仁和人。近代篆书大家,隶书也写得不错。精篆刻,是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与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但王福庵篆书在点画安排上过分的平铺直叙,因而被人讥为算子书。 韩登安 原名竟,一字仲铮,别署耿斋、安华、印农,晚年又号无待居士、本翁,浙江萧山义桥镇牌轩下村人。其篆隶书法和治印较著名,而书以长瘦的玉筋篆为尤;治印则广采博览,上至周秦两汉下及明清篆刻诸流派,均有精深研究。 北京无不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教字匠微信平台编辑出品 阅读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