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4-经 络 第四章 经 络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3、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5、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6、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7、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的概念; 8、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教学时数】 共安排6学时。其中经络的基本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1学时,十二经脉3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学要点】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0.5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自学) 3、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3、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部位。 【教学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3学时。其中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1学时,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2学时。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自学)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教学要点】 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冲脉、督脉、任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目的要求】 1、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2、掌握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3、了解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教学要点】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余自学)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0.5学时。 【教学内容】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教学时数】 本节共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