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应构建自己的诗意家园

 江山携手 2016-03-09
·语文教师应构建自己的诗意家园  (2010-6-17 8:28:00)董一菲

记得我曾在一篇谈教学语言艺术的文章前写下这样一个题目《雪落黄河静无声》。现在想起来,不光是教学语言有言外之言,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能给学生的如果仅仅是语言所传达的那就太狭隘了。一瞬传情,一目传神。每一个教学瞬间的背后都应该隐藏着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汪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将沉淀在学生的眼中,心中,甚至生命中,正像一杯清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却宁和,透彻,最能消除干渴,无需多去粉饰,却传达一种人生境界:修美于内,自然清澈,滋养生命,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的教学之美,固然美在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丰富扎实的文化常识,透彻精辟的分析品读,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知识之外,能力之外,还有内在品格的养成,精神家园的构建,生命价值的探索。这些东西并非是能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而应是以身教的方式一点一滴去影响学生的。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种无言而教的教育。

一、常新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一位诗人这样写道。我想,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每天都该是新的,如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第一声雁鸣,第一张风筝,给人惊喜,让人感叹。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又如何保鲜?我想,最紧要的是读书,其次是思考。

邓拓写过一篇文章叫《有书赶快读》,里面提到两则记不清上联的对联,一个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一个下联是闭户遍读家藏书。这样的胸怀和气魄虽不敢自比,但私下里觉得作语文教师而不读书,不常读书,那他的课堂只能应了那句成语——老生常谈”,学生怎么会乐意听课,喜欢读书呢?很多人都提倡语文教师要做个杂家”,不只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读其他相关学科的书,这样方能触类言通。不过我还是觉得语文这个范畴里可读的书已经够多,语文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读经典,读美文上。通过阅读,我们不再只有一辈子,我们可以有几辈子了,你可以是印第安少年,可以是海上的渔夫,可以是复仇的船员。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进古人的生活,携李白登天姥山,和柳永望杭州胜景,约李清照赏绿肥红瘦。读书让人生的境界常新,自然会给你的课堂吹进一缕清新的风。这种身教往往比言教更有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会激励他们自己去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老师能培养出一批热爱读书的学生。当读书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后,适时的引导也很重要,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纯正的欣赏品位和高雅的的审美心理。当学生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杜甫、辛弃疾畅谈时,当学生可以与鲁迅、巴金、老舍、徐志摩神交时,你,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自豪地说,至少,我将学生引向那条通往文学殿堂的路了。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

法国哲学家帕思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只有勤奋的读书而无勤奋的思考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勤于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能力,他需要语文教师去培养。当然语文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周杰伦的歌大行其道,很多学生都是他的歌迷,这种时候,一味批评他的歌如何不入流、媚俗,只能造成自己和学生关系的对立,莫不如将其歌词中的某些古典文化元素拿出来和学生共同欣赏,让学生自己去品评这样歌词和古典词的高下雅俗,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在比较中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坚守

柯灵先生有本散文集名曰《墨磨人》,语意源自苏东坡的那句非人磨墨墨磨人。东坡果然是达人,深知世间最难的并非创造而是坚守。当机器开足马力轰响时,当电视电脑全天候开动时,当GDP高速增长,全社会都像得了多动症时,你还能闲坐书斋与古人对话吗?你还能神游八荒与哲人辩论吗?我想只有那些能守住自己心灵的原则的教师,那些坚持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的教师,才能恪守灵魂的高度,才能保有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才有资格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这种无言的教育要告诉学生的是生存的意义,心灵的需要。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无论你身居华厦,还是置身陋巷,人生总有些东西是必须坚守的:爱、自由、人格……只有坚守才能超越常人眼中的荣辱得失,才能在生命的考场上交出一张潇洒与旷达的试卷。

 周作人在提到废名的文章时曾评论它如一弯溪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抚摸一下,然后再汩汩地向前流去。语文教师的坚守正如这清流,因着那份对文学的爱,对学生的爱,而选择了远离喧嚣,静静流淌,对他们来说,那轻抚草叶的温暖就足以抵御清风的薄凉。原来,坚守有时是一种眷恋,眷恋三尺讲台下的稚嫩笑脸,眷恋千载以降的悠悠文明。于是,这份坚守变成了忘情的专注,热情的投入,变成了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探索。这份源自于爱的坚守不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吗?

   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无论是寂寞还是喧闹,她都在开放着;大漠红柳,不因无水而不华,无论是酷热还是苦寒,她都岿然不动。在这个世界上心灵的安静极为缺少,难能可贵,那是天地间的无言大美。坚守有时是一种放下。梵志持花献佛,佛云:放下。梵志放下左手支花,佛又道:放下。梵志放下右手支花,佛还是说:放下。梵志道:我手中之花都已放下了,还有何可放?佛曰: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处,是汝放生命处。放下浮躁,坚守平静;放下功利,坚守淡泊;放下流俗,坚守雅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闲淡的生活态度其实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教师的这份淡定对学生而言是一贴清凉剂,让他们在日夜奔波的路上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的学生心里只能装得下高考两个字,那么我们很难期望走上社会的他们会摒弃功利,用热忱的心去工作、去生活,那样,对他们而言世界就只有物质的一面,再无其他。

   坚持我们的原则,执着我的梦想,继续我的奋斗。语文教师,你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着这属于孤独者的教育吗?

三、卓越 

   世间还有比托尔斯泰的坟墓更美的吗?简单到极致,朴实到极致,宁谧到极致,却因那份伟大的灵魂,卓越的精神留给世人最美的感动。生而为人已是万物之灵长,又怎能甘心作一个平庸的人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语文教师给学生展开的生命画卷应是宽广的。“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生活的真谛就是拼搏。“正如瀑布以流水感动遥远的大海,我用歌声感动上帝。”语文教师应开启学生那颗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心灵之窗。
    
是山,就要作喜马拉雅山,睥睨万物,雄立东方;是水,就要作长江、黄河浩荡无垠,奔腾入海;是教师,就要作站在顶峰,千山万壑,指点迷津。山前面还是山,一峰过后还有一峰,生活就是这样,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只有临时休息站,没有终点站,“没有比脚更长了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山登绝顶我为峰”。山呼唤我们攀登,我们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人的形体可能渺小而微不足道,但人的精神却是可以浸染自然、超越自然的力量。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在庸常的日子里,语文教师心中的梦想是否已被销蚀干净?在内心深处,你是否已经认同自己“教书匠”的身份,认为生活不过如此,前面的路不过是继续混日子!其实平庸还是卓越更多的是在精神领域进行衡量的,它并不完全由现实的成就所左右。更何况有些平庸的人善于用平庸的手段制造卓越的成绩,我们不能以此就判定他是卓越的。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永远生活在远方,由星辰导航,由山脉铺就,通向不知名的却美丽无比的远方。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一个教师更应如此,平凡的生活不应抹杀我们心中对梦想的追求,对卓越的向往。站在三尺讲台上,站在五十多个学生面前,每一位教师就是一座山峰,一座向学生展示梦想和卓越的山峰,一座垫在他们脚下,把他们托往更高处的山峰。
    
曾国藩有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有了梦想,有了执著追求的目标,还要有躬身实践才行。一位老人说:“越是泥泞的路,踩下的脚印越深。”是啊,路在脚下,一双踩过最艰难坎坷路的脚,一定会踩出最踏实的脚印。一个教师在困难面前不畏缩,不胆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这种精神一定会折射到他的学生身上,他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稚嫩的脚踩下勇敢的脚印。
     
如果老师是一座泰山,他的学生会长的很高很高;如果老师是一颗恒星,他的学生会发出夺目的光辉;如果老师是万里长城,他的学生会有最坚实的臂膀。

《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不言之教正是秦青教育的成功之处,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教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学生去观察,去领悟,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老子主张“师法自然”,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教师书桌上常新的书香自然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课堂上灵动的思想自然能浇灌学生的慧根,教师生活上淡定的坚守自然能安抚学生的躁动,教师精神上卓越的追求自然能照亮学生心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