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从松、静、慢入手练习太极拳的一点体会

 世伦 2016-03-11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智慧心 纯音乐 - 禅静思语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太极拳首先有一个形体动作,即外形;其次,有内在的神、意、气。太极拳是把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意、气融合在一起,互相依存,成为一体的拳术。因此我们练习太极拳,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表明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益寿延年。


练习太极拳要达到健身的目的,笔者以为,只要能认真做到以下三点,并持之以恒,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松,即放松;第二个是要做到静,即安静、心静;第三个是要做到慢,即缓慢。这里的松、静、慢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什么从健身的角度练习太极拳,要把松、静、慢放到首位呢?只有做到松、静、慢,心情才能平稳,肌肉才能放松,气血才能疏通。怎么才能放松呢?放松,就是不用力,不较劲。要在意念的指导下,心情不能紧张,充分放松,也就是安静,然后肌肉、筋腱尽量放松,肌肉放松了,气血也就畅通无阻了。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生命离不开气血运行,气血旺盛,经络畅通,人就健康,正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大家知道,太极拳是内功拳种之一是练“静”练“意”的。在动作上,它要求松柔。但是,每个人对松柔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认为,松不是松弛、是松开,放松。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全身无数个分重力自然下垂,由无数个分重力所组成的总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盘之内(底盘指的是脚或手落于地面所圈成的面积)。松是紧的反面,但也绝不是懈。懈而无绷劲,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是松不开,柔就没有来的可能。习练太极拳要从多方面进行松柔训练,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求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前提。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应了身体各处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至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持静态,达到放松重要条件。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的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


太极拳放松的阶段有三个:初学阶段,去僵求柔,先求动作规范标准,在规范的要求下再求松柔;中级阶段,动作熟练,自如协调,这时专求放松,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动作;高级阶段,不求动作标准而自然标准,不求动作放松,而自然放松,神经系统指挥自如,需要肢体有多大劲力,就会产生多大劲力,也就是说要身心放松的、特别自然的练拳。老前辈们认为,太极拳是松柔的艺术,这门艺术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就失去这门艺术的风采了。如何做到放松。最主要的就是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意在先,内气催姿势”——每一个形体的动作都不用力,每一个形体的动作都是被神意的力量给催发出来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内气和外气交融的内功。如此身心放松的进行练习,自己就会逐渐感觉到这种内气和外气的交融,这种内在的感觉出现了,就表明自己放松的很好了,也表明,通过练拳,身体的神经灵敏度加强了。怎么才能静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主要是精神上的清净,以使形体活动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庄子》说:“心静必清,毋劳汝行,毋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素问》说:“静则神清,躁则消之。”这都说明人应该保持精神上的安定舒畅,心境的平和宁静。只有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静就是心情不能过于紧张,要安静松柔;还要意念专一,不能胡思乱想,李亦畲的《五字决》讲:心不静,意不专,习拳必须要安静,心里有拳,才能把拳练好,心里胡思乱想,拳就不能练好,所谓“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动静一源往复无迹,圆融无碍”此为太极拳运动之根本。静可以保持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聪明智慧。由此入手在稳静安舒的练拳中慢慢领略太极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领命的感应。怎么才能慢呢?出腿迈步、蹬腿、出拳、要缓慢,动作慢了,就对支撑腿的平衡稳定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最主要的是,慢练是为了练习意识、精神,是为了体会太极拳动作的劲力变化。慢练如水洇沙、节节贯串,细致入微,因此,气血也能够贯通周身,能做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慢练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快练。因为这时,周身内外完全能相合,非常熟练,这时要进行太极拳的快练。太极拳也是有快架子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从慢中开始,从细处开始。太极拳也是如此,开始练习要慢。对太极拳的慢练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这样慢慢悠悠的练习,到实战的时候怎么能够快起来呢?其实,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平时用心用意慢慢练习,看着是慢,其实是快,这种快是意识反应的快,是神经的灵敏,就象狮虎捕食前的动作小心谨慎,轻轻调整身姿,甚至匍匍前行,静待战机,瞅准时机,一跃而起,迅雷不及掩耳。这时才是真正的快,太极拳练习的是意念、精神,练习的是大脑,如果光靠蛮力气,是练不成太极拳的。缓慢打拳有利于身心的入静与放松,有利于用意念去引导动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拳技的提高与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平时没有比赛和表演对套路有时间要求的限制时,要放慢速度打拳。缓慢打拳不仅可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拳架和身法,还可以体会和掌握劲路与节奏的阴阳变化,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内功也是在缓慢打拳过程中逐步积累与造就出来的。且打拳的时间愈久,在自身的运用和体现上也就越发驾轻就熟,拳技也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得到进步与提高(如身法的中正安舒、拳架的舒展大方、节奏的快慢相间,劲路的蓄发互变等)。


做到了以上三点,即松、静、慢,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就会有得气的感觉。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内在的、在人体经络中游走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练功的过程中感觉得到。练太极拳如果得气了,浑身上下都是非常舒适的。中医学认为,人离不开气和血,气是血之帅,血的运行是靠气的推动进行的。所以,气是人体内生命的动力。中医认为,“气”即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现象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鉴于“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因此,人体只要气血充盈,身体就健康。


做到了 松、静、慢,还要用意念导引内气运行,带动外形动作。拳论中说:“以心引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就是要用意念引导内气运行,同时要沉着安静,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随形体动作运行周身,遍布四梢,就能达到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人就能不急躁,神智清明,气血流畅,从而达到固肾益脑,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简而言之,这就是身心健康。

(文/张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