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凡人sypls 2016-03-13

如何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杨妮花(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曾获河北省校本课程设计一等奖,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获河北生教育协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我们虽一直在贯彻落实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但却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我们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都能够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分层教学意见全面铺开实施期间,很多老师感到很困惑。第一,虽然每个班都有几个尖子生,但是大多学生基础相当,很难分层;第二,即使分层教学,各组之间互相干扰,效果不好;第三,学生分层后,优等生越来越好,学困生将会失去积极性,导致破罐子破摔,效果不理想;以上问题客观存在,那么如何解决以让老师们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现做以下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每个班的学生一定能够分出层次。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对学生分层就不能那么死板,不能一味的根据学生成绩去分层,考试成绩存在偶然性,仅仅根据成绩分层是不合理的。除了学习成绩,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智力因素。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接受程度慢是跟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智力相关的。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跃进层),该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自主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B组(发展层),该层基础一般,智力也一般,学生比较自觉,认真踏实,有一定上进心,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组(提高层),该层基础、智力均较差,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有分好层,我们才能为下一步的分层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其次,分层之后,各组之间是否存在干扰,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干扰是一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消除组与组之间的干扰。第一,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好分层备课,明确ABC各组在本节课的不同目标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而浪费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也才能够明白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从而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第二,排除组间干扰的重中之重是老师一定要备好分层授课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要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分解层次目标。在共性指导阶段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各组学生都积极参与,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将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有了这样充足的分层准备工作,分层教学的课堂一定是非常有序的,各组之间一定是不会互相干扰的。

 

第三,我们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好学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消”。有些老师反映分层后优等生课堂上越加积极,学困生反而越加低沉。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老师的责任。首先,我们可以给每个组起一个很悦耳、响亮、很有感召力和鼓舞性的名称,比如,勇敢队,不败队,阳光队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设计,让各组之间互相赛起来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存在学困生低沉的现象;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做好分层评价,重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对于A组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严格性评价,对于B组学生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给予赏识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我们分层教学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分层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如性格,习惯,智力,家庭背景等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这些差异,做好“因材施教”,讲究“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才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才能健康地成长,做到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聚精会神的状态比知识还重要。的确,课堂上能否专注地学习,是造成孩子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专心致志地去做事。在本文作者看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专注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别,课堂上只要看5分钟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聚精会神的状态比知识还重要。的确,课堂上能否专注地学习,是造成孩子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专心致志地去做事。在本文作者看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专注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别,课堂上只要看5分钟

|陆建国

有一次,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宣讲前,我问他:“你打算讲什么内容?”

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

我说:“这算什么经验?”

他说:“您观察一下,在您的课堂上,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最后,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一定是个位数,这样的同学,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此后的几年中,我有意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部分人都很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看书、动手做;有的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争论碰撞中得到启悟,不管怎样,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班,上课的前五分钟是认真的,安静的,五分钟后就状况百出了,有的聊天,有的玩游戏,有的走神,还有的打瞌睡。经教师反复提醒,大部分学生能再收起注意力听讲5分钟,5分钟后就又开始出现状况了。

我还发现,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似乎是个顽疾,无论教师怎样管教,很大一部分同学就是改不了。

长期观察后我发现,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

成绩优异者在家里做事都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都有固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时往往能一坐几个小时不受外界干扰,直至完成。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无论是家长盯、请家教,也不能让他们认真地、安静地做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再进一步与家长深入交流,探讨上述现象的成因,我发现,专注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如教师的多次激励,自我亮点受到肯定后逐渐固化为一种优良的习惯;再如家长的最初严管,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还有从小爱读书迁移为专注学习等等。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不能专注学习者要么小时候有多动倾向,要么受到过某位教师的负面评价,甚至是一次自尊心严重受伤的批评。

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年轻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适合激励、有的适合严格要求,不管什么方式,都要长期坚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

江苏泰州的洋思中学,有一个“三清”学习法,即学习任务要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是一个群体性专注习惯培养的成功案例,由于进入洋思的同学都能专注于学习,顽劣者在环境影响下迅速转变,学习成绩上升,行为习惯也大大改变,所以蔡林森校长敢于叫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据说有一个洋思毕业的同学,上了泰州中学(省重点),生病后住院两个月,回校后功课没有落下,老师惊问其故,答曰:我是洋思的学生!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习惯;

二是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形成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

生活中有6%——7%的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

古语云, 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静下来安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静下来在这个诱惑如此之多的时代实在是太可贵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人心不动,管他风动还是幡动。

我思故我在,人最可贵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有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就会与你结伴,幸福的人生一定是属于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