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健身,修性方面的功能现已广为人知。甚至在西方,清晨有些公园也不少练习太极拳的人。这确实是太极,尤其是简化太极推广的成功之处。每项成功,必然隐含着某些遗憾。往往直到成功的喜悦消退以后,
这种缺憾才可能被人们认识,那时或许已经失去了弥补的机会。简化太极迅速普及推广的成功也不例外。太极拳本是一项搏击的武术,但是,它那精妙,神奇的攻防击技正是在“有益身心健康”的赞叹声中几乎被彻底的淹没了。如今,人们一说起太极,马上就会出现老翁、老太,弱男、病女悠然地翩翩群舞的形象。当中国少林功夫誉满环球时,如今太极拳本有的精湛击技却鲜为人知了。 太极只是一种体弱者康复之术的偏见,已使青壮年远离太极拳而去。在此,我不得不说,平时所见多数的所谓太极拳,因练习者不识太极技击的真谛,早已称不上太极拳而只能称为太极操了。这不禁使我怀念起张达泉先生与他的高足,戴英先生。希望由他们及其他前辈辛勤播下的太极拳技击种子还有茁壮成长的一天。 张达泉先生生于一八八九年,殁于一九六九年,享年八十。由于他并没有陈、杨、武、吴、孙五大太极流派的正宗血源关系。所以尽管当时被公认为太极拳的大师,在发扬太极搏击功能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在渲染门派的当今,所承传的轻灵严谨的方架太极却很少被人提及,他的生平也少为人知,所以我以为很有抛砖引玉,缅怀他在太极拳领域中的杰出贡献的必要。 张达泉先生早年患有脑瘫引起的后遗症,软骨病,不便于行。幸与武林高手纪子修先生为邻改变了他的命运。纪子修曾是久经沙场的清朝守边大将,擅长岳氏散手以及紫砂掌,通臂拳,又曾从学于杨露禅是当时的太极名家之一。他对张十分同情,亲自手把手地教张达泉习武练功。因张好学勤练,不但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还练就一身武功。纪子修很少收徒,张达泉成为他的得意学生。因为,纪子修与吴鉴泉的父亲吴全佑曾是同门兄弟,从学于杨式太极的创始人,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后来又与吴鉴泉一起向当时的太极名家宋书铭学拳。民国初年,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也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等人为教员。所以,纪子修与吴家父子极为相熟。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张达泉也对吴鉴泉等人十分敬慕。 一九二二年,因纪子修的去世,当时还刚三十出头的张达泉,也就与吴鉴泉等人离散了。据说他自己也开过镖行。虽在河南道上小有名声,但总不及吴鉴泉等的显赫。有一次在京城,张达泉路上见到吴鉴泉,因自感形秽,将帽沿一压想躲开去。不料早已给吴鉴泉认出,并叫住他。问张为何要躲避他。张说自觉高攀不上。吴鉴泉原是热情之人,对张说,如果不在意就留下一起传拳。从此,张达泉与吴家便交往密切起来。有传说他拜师于吴门,因此而成为吴式方架太极拳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尤其是一九四二年,吴鉴泉去世之后,他由吴鉴泉的女婿马岳梁介绍到上海新星制药厂工作,业余继续推广方架太极拳。从此他更挑起了上海传承方架太极拳的大樑。获得一九五九年全运会太极拳冠军;一九六O 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冠军;一九六三年十五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太极拳冠军;一九六四年十九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太极拳冠军的杨炳诚就是他的学生。 张达泉在上海中山公园教太极拳,可说桃李满天下,其中最喜爱的便是戴英先生。张达泉教拳之余,偶尔遇到了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戴英先生。闲聊之间得知戴英患了肺结核,正在养病。张达泉见戴英面貌清秀,又温文尔雅,十分喜爱。有感于自己幼年染病,幸得纪子修教拳却病的经验,劝戴英习太极健身。两人有缘一说即合。从此,戴英便开始认真学习太极拳。因年青好学,在众师兄弟中进步最快,深得张达泉的喜爱,甚至有将女儿婚配于戴英之意。故而戴英可说尽得张达泉的真传。太极技艺日见长进,十多年间获得同门师兄弟的钦服。 文革大动荡后的一九六八年,关闭数年的公园重新开放,因张达泉已经年迈,便由戴英的师兄,又是他岳父的薛老师接替张达泉,继续传授太极的重任。当时,公园中各式太极的练习场子很多,由于张达泉学生们悉心讲解拳理、纠正拳架、尤其是戴英精湛的推手击技,他们主持的场地吸引了很多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投入习拳。以太极方架为体,推手为用,相辅相成,几乎是每日风雨无阻,寒暑如一。这个练习场地始终保持着最高的人气。尤其是每当星期天,更是吸引了从全市各个角落慕名而来的观众。戴英一个上午三、四小时,几乎不间断地与来访的拳友推手交流。为本场内的学员讲解与纠正拳架。他那轻灵快捷的身手,对手受击后激剧的蹦跳吸引了层层的围观人群。张达泉先生直到一九六九年八十高龄去世前不久,还不时地拄着枴杖,来关心指导青年习拳。在七、八十年代,星期天,上海中山公园戴英主持的吴式太极场地成为其他公园中少见的一大景观。特别可贵的是他们对太极园地的辛勤灌溉与付出完全是出于义务的。现在可说,戴英的学生遍佈世界各地。 戴英九十年代初,也在美国纽约传授太极多年,并多次表演了他非凡的定步与活步推手的身手,令观众惊叹不已。尤其是在纽约文教中心教拳时显现的四两拨千金的精湛推手功力,被连声称道为国宝级的人物。由于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演示,使不少人由此方知,太极不但是健身之术,更是中国既神奇,又可学的实用武术。可惜,就在戴英拿到美国永久居留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时,不幸在上海因病而逝。他终于未能实现去世界各地传授太极搏击之术的愿望,也未能满足世界各地学生的传拳邀约,成为不少人的遗憾。 由于张达泉与吴鉴泉又师又友的关系,虽张达泉感念吴鉴泉的照应,自认为吴门第子,而吴鉴泉始终以友待之,并未视之为徒。因此,至今未将张达泉正式列于吴氏师承关系之中,这却几乎有造成张达泉无意间被闲置于太极五大主要流派的传人之外,有被人遗忘的可能。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地列出张达泉承传的太极方架师承关系为: 杨露禅――纪子修――张达泉――戴英,我企盼着真正太极方架继承人的出现。 在太极几乎成为一种软体操,或到处充斥着顶牛式的推手,少见四两拨千金,真正搏击精华的今日,要吸引健壮的青年投身太极拳活动,使太极重放搏击异彩,尤其在国外要让西方人全面认识太极拳健身与搏击的功能,需要多少张达泉、戴英那样的默默耕耘者啊。但他们在哪里?张达泉,戴英怎不值得人们思念呢? 戴英老师在纽约传授太极拳术或公开表演时,有些学员曾留照或摄像。希望有此影像资料的网友能贡献于大众,既有益于太极技击的普及,也是对张达泉、戴英等前辈的最好纪念。
---------------------------------------------
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已于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此乃我国首次组织的太极拳国际盛会,说明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已逐步走向世界,实在令人鼓舞,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已有一定认识和研究,但对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则尚缺乏了解。因此,我国武术界应加强对太极拳的推手,技击作用的挖掘,整理,推广和提高,才能使太极拳真正发扬光大。由此,使我更加深深怀念先师,著名武术家张达泉老师。他虽然已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精深武技,谆谆教诲常怀心中,今特记张老师二,三事以誌思念之情。
张达泉老师,字隆兴,河北省大兴县人。一八八九年五月出生,一九六九年四月病故。享年八十岁。张老师幼年体弱,但酷爱武术。十七岁于北京拜武术名家纪德为师。 武林名师纪德,字子修,又名纪三。曾任清朝守边武将。自幼习武,初从武林名家“雄县刘”。刘仕后学习岳氏散手,练就精湛武功,曾以胳膊承米车轧过,故人称“铁胳膊纪三”。后又拜太极泰斗永年县杨露禅为师学练太极拳,深得太极真谛,尤擅长推手,技击练成刚柔相济的绝技。纪师还从北京负盛名的“神枪”张大发学得精妙枪法。 张老师在纪师爷的亲自传授和悉心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余年,深得所传。张老师深感师恩,曾以纪师爷玉照一帧赠我以示纪念。此照甚为珍贵,我谨藏至今。 张老师艺成之后,以拳交友,切磋武技,功夫日精。一九四三年到上海传授武术,主要教授太极拳术。教授弟子不下二百人,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弟子杨柄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多次荣获太极拳冠军。后来杨柄诚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武术教练,市体育宫为使杨柄诚武功得到进一步深造,特聘请张老师进体育宫专门指导杨柄诚。 张老师的武功十分精深,尤其是太极拳艺造酯极深,深得太极奥妙,更擅长推手,技击。他在推手时善用“沾、连、粘、随”四法,使人触其肌体,松柔若棉,若你稍一用力即根浮身飘;而且他身体园活如球。如你略一使劲即落空跌出;真是无处不太极,叫人莫测其高深而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同时张老师内劲极为充沛,他发人时只是身体微动或随手一点,对手即连根拔起,腾空而出,如风卷残云,被发者还不知所以,真乃一绝。 张老师以武会友,多次与人切磋武技,均以太极技击致胜,使对方折服。因此,在六一年至六四年之间上海市体委、市体育宫、市武术协会等经常邀请张老师表演太极拳和推手,其中仅我随张老师表演即达百余场之多。特别是市体育宫为提高太极推手水平,专门举办太极拳推手“沾、连、粘、随”讲演会,特请张老师主讲,并示范演习,这次随同表演的除我之外,还有王扶霄、马子建等师兄弟。由于张老师武功精深和辛勤传授,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提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记得六八年春,张老师自文革受迫害后第一次来到中山公园,众弟子闻讯而来,盛况空前。张老师心情极为激动,竟以近八旬之高龄连续与三十多人推手,仍面不改色,气不喘,一如平常,足见其推手之轻灵、松柔和内功之高深、雄厚。还有一次张老师在中山公园授拳结束,偕众人漫游后花园,有弟子问:何谓运劲达稍?张老师随手从旁人手中取过一支钝秃的旧竹剑,往前面一棵大树上一掷,只见竹剑已深深地刺入大树之内。大家对张老师劲达剑尖的功夫敬佩不已。 据我所知,张老师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深,而且他的八母梨花枪术亦极为精妙。有一位弟子拟创编一套枪术,特地来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因一时没有枪就随便地拿了一根挂帐子的细竹竿权作长枪与之对练起来。但见张老师的细竹竿始终缠粘在对方的枪杆上,对方完全被制,无法进招,亦无法躲避,被张老师频频刺中。又见张老师的细竹竿稍一使劲,对方的枪即震出甚远,险些脱手。后来张老师用细竹竿只一掀,对方即连人带枪一起跌到后面的竹篱笆上了。这次我亲眼看到了张老师精妙的枪法。还有一次,张老师在用一根细竹代枪时,只一抖,就见竹竿前半截全部爆裂成丝,足见其内劲透梢。但可惜的是张老师的枪术极少传授,能得其传者更鲜。 我还知张老师的岳氏散手在北京亦负有盛名,所以曾向他请教岳氏散手。但老师说他已把岳氏散手的精粹融化在太极推手之中。你既已学太极推手,达懂劲阶段,只须继续按我的教授,苦练太极拳,使功夫达到精纯阶段就可以了,不必再学练岳氏散手了。 今日张老师虽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亦有不少弟子正在传授太极拳,弘扬中华武术。为实现张老师生前对我们的教诲,努力整理太极拳理论,探索太极拳技击,把太极拳真正推向世界。我想只是对张老师最好的纪念! 戴英口述
-----------------------------------------------
现在常为人提到的太极流派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家。当前有嫡系家传的我仅闻陈、杨、吴三家。杨式原根据动作的抒展程度又有大、中、小三架式。小架最利于实战的搏击。现时最流行的健身太极就是在大架杨式太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更现代化的快餐式简化太极便是专为忙碌的上班族,老年病弱及老外设计的最新款式了。吴式则是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化而成。
杨露禅在京师教拳时,纪子修与吴全佑(吴鉴泉之父)是其门下的师兄弟。因为杨露禅晚年曾说不再收徒,因此当杨班侯知道杨露禅又传拳于纪子修等人时就很不高兴,责怪父亲不该违背诺言。杨露禅最后只得让吴全佑与纪子修等人归于精于杨氏小架的杨班侯门下。因为,吴全佑,纪子修等与杨氏有约定不得外传杨式太极拳。于是在吴全佑的主导下师兄弟一起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自创流派对外教拳。最后由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拳正式奠定了吴氏方架的拳路。所以吴式方架既承继了杨式小架的特点,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杨式小架少有传人,杨式大架又因健康功能的宣扬,尤其是四九年后,中国政府介入的推广,最终杨式大架便成为经官方认定的标准太极拳式,而杨式小架几乎绝跡。现在,可说吴式方架是最接近杨式小架本来面目的太极拳流派。 吴氏太极拳的前辈们多数打方架,直到吴鉴泉晚年定下圆架,方架开始受到冷落。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打的也是方架)死后,现在鉴泉太极拳社里已见不到方架了。吴鉴泉之子吴公仪练的也还是方架,后来南下广州,并因与白鹤拳在澳门打擂而声名大振。接着赴东南亚教拳,一时威名远扬。但是他死后方架败于泰拳,从此方架在南方就失去了人气,但在东南亚还有练习者。 张达泉因从学于纪子修,又与吴鉴泉关系密切,在他的拳路中受太极方架影响极深。他所传授的一枝太极,可能是国内方架的唯一余脉了。当年戴英老师曾经提及,张达泉的拳式承继了杨式小架与吴式方架的主要特点。当今保留的少数张达泉拳论中,也指出了方架的特点是: 两脚如同钻,身腰一条线;身随腰转动,脚与腰相连;功到脊足顶,方知力是旋;意在肩肘腕,气在任督转;神在中蔌钻. 方架太极外方内圆,或形方意圆。外形上运动方向,东、南、西、北四正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斜角,所谓四方八位必须受意识的严格控制。然而在转换方位的变化转折时必须意连劲圆,不存折痕。在两个姿势的连接之处,明其终始而连绵不断。 不仅套路中的每个招式要方向明确,即使在每个招式运动过程中也要四角清晰,以拦雀尾为例,掌随腰动时,由中至右下、左下、右上、右下也求四角走向清晰中规中矩。不能棱角模糊,意念不清。与书法中的楷书同理,虽棱角清晰规正,转折时笔意仍须一气贯通。故方架太极搏击特点是意明而劲圆。 方架的另一特点是,动作简捷灵活。强调以臂,腿,腰,脊为轴的转动,减少转轴的不必要挥动。在以保持主轴——脊髓骨中正的多轴协调转动中,使全身以最低的体能消耗,籍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并以最快的速度引劲落空,最有效的缠绕劲克敌致胜。在搏击中,快捷轻灵是方架太极的公认特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