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专业背景去听一节物理课。由此课堂观察定位在一个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科专业素养。 (一) 我以为,作为教师需要有一点跨学科的基本素质。以下为课堂思考。主要分析在教学模式构建中,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应对。 在讲授式的模式中,教师的知识素养,以及他具有剖析知识点的能力,可以敏于找到学习中难点与重点,在规律的探寻上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要求是讲在点子上,是学生需求点,是知识的重点。在大范围人群,教师与学生构成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关注有限,因而他在课堂上要找到问题聚焦点,以及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这也是突出能力。 在师生互动性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说服能力,以及教学态度中的亲切感,是不是可以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问题的呼应是不是恰当,是不是可以把控教学发展方向,不要放任课堂发散,这些就成为教师的突出能力。 再换一种模式,我们要构建学生主动性课堂,以及突出学生知识落实的课堂,则这个教师的关注视角就要扩展,课前、课中、课后这三段都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和行为干预。你看,在杜郎口突出课前自学的课堂,在翻转课堂,教师的行为和基本素质要求,就与传统课堂的要求不一样了。 我们看如今的常态课,或者说,教学的主流课堂是什么模式的?师生互动性目前被普遍关注,而兼顾了教师的讲授。于是,一个好的老师,作为跨学科而言,他应该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教材的知识呈现要合理,符合认识的层进特点,二是教师的解释能力要强,要讲明白,讲在点上,学生出现问题要即时察觉并采取较好的调控;三是师生关系是亲和的,有很好的互动性。 (二) 观摩一节课,也在观察一个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要从迷信他,完全承袭课堂教学的模式走出来。没有一个教师,或一节课,可以复制型传播。最佳的办法是,从这节课里找到,你觉得自己遇到问题,苦于找不到的办法,以及从教师身上学习怎么实现专业化的发展。 我观察本节课老师上课,觉得她有几个特点值得学习:一是,她讲得不多,讲得清晰,课堂传播的信息都是主干的,必要的。若是枝蔓而缀余的课堂,则让学生感觉思维是凌乱的,无序的。二是,她的亲和力很好,与学生关系很好。三是,她注意与学生多交流,充分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她不断巡视,而且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这是她可以发现学习问题,控制课堂进程的很好策略。 一节课,我们最终要改变的是学生,他从不会不懂到学会学懂,从不会学到会学。而改变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教师,也就是所谓教学改革其实所改的是老师。在几个点位上,教师要改变: 一是成为一个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人。他本身之于学科学习有绝对权威性。有人说,老师是大学毕业,学生在初中学习,教师学得多自然有资格教。我们从实际课堂观察看,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在聚焦在初中知识学习时,教师是按照唯一性预设学习的,以为有一条路,一个答案,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还可以进行多样尝试。由此出现学生思维超前,教师达不到的问题。因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往往是聚焦在固有知识而对于学习经验的丰富基础上的。 二是成为会教书的人。怎么教,这是教师教学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预设一节课,怎么教,这是有很多选择的。这就是教师形成差异性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是学生学习中很好的辅助支持者。在群体性教育之后,学生客观出现学习分散,即有了离散度。在这时,教师集中去讲意义不大了。因而需要他进行针对性施教或特别辅导。这时最占用教师时间。一个老师的辛苦总是体现在这个阶段。 (三) 一个优秀的教师塑造一节优秀课,需要树立三观:教材观,学生观,以及生成观。 随着教育发展,以及教改的推进,教师的课堂改变在增加很多要素。可是其核心的,奠定课堂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 教材重要。教师备课,认知教材,要考虑知识呈现。知识是什么,这是显著的,可是教师在课堂呈现知识则要考虑学习达成的流程,以及这个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补偿知识。 因为教材处理有多种可能,是可变得,自然成为教师的一个专业发展点。 学生重要。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的落脚点。因而这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一般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需要补偿什么知识,这些也是需要应变的。一个好的老师知道所有学生学习的状况,教学有差异性对待。 生成重要。教学的准备,在课堂实践中,或许出现多个变数。怎么应变是教师最大的考验。尤其是师生互动课堂,教师的应变非常重要。 敏于发现问题,而且应对及时得体,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