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苑理论文选〔第五卷〕

 雨中笠翁 2016-03-15

  诗苑理论文选〔第五卷〕

雨中笠翁图书馆  

  

38、  点   铁   成   金   

“点化”即指把别人文句略加点窜,使之顿然改观。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二云:“文章虽不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脱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亦指此而说。诗词中诗人运用“点化手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借鉴。
(一)、第一种是明显化用。
例如:       贺铸  《 南 歌 子 》
   绣幕深朱户,熏炉小象床。扶肩醉被冒名珰。绣履可怜
分破,两鸳鸯。      梦枕初回雨,啼钿半饰妆。一钩新月
渡横塘。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
 注:1、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2、珰—耳坠。3、钿(dia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形如花朵的首饰。4、横塘—古地名,在今南京市。
上阕:写感情甚笃的两人分离之事,其中暗示自己身份。末句描写绣有鸳鸯的一双鞋,并不排在一起,暗喻两人分离,从“分破”一词看,其中悲苦之情不言自露。
下阕:写别后境况,前三句皆写别后相思之苦,因伤离别,故而梦中常因思念而哭泣,以至于泪水打湿了枕头,像下了一场雨。“啼钿”句,意思是梦中醒来,思念之人不在眼前因而无法仔细妆扮,思念之苦从一“啼”字可以明显看出。由“一钩新月渡横塘”句我们可以相知,思人难眠,望着凄冷的“新月”渡过横塘,隐入天际,怨恨并不因思人望月而作稍许的停留,孤寂之情溢于言表。末一句“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他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曹植《洛神赋》中描写洛神体态优美的句子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为形容洛神步行之美,后来用指美女。此处贺铸用来自比美女,只加一“香”字,就将自己才华满腹、文武兼备,但无人赏识,更不得任用的,孤寂落寞之情表达出来。
再如:     杜甫      《 日 暮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一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寂静的村落里,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明月浩洁,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石泉流暗壁,秋露滴草根。”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深幽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并隐隐地流露出迟暮之意。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事即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婉,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意。
(二)、第二种是以歇后方法截取前人文句,隐去言外之意。这种点化的效果耐人寻味,能引人深思。
例如:     贺铸       《 点 绛 唇 》
     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消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对情侣乍别的悲伤和思恋。
上阕:写居者即女方,写别时。“霜绡”此处指手帕,突出它洁白如霜“麝煤”是熏炉中所燃烧的香料,苏轼《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可证。以上两句系用曲笔很婉约的暗示读者;那女子因与情人离别而伤心哭泣,流了很多眼泪,一大块手绢都侵透了,故需放在熏炉上烘烤。言“熏腻纹丝缕”,则分明是泪雨不曾晴,手绢刚烘干又沾湿,不知反复熏焙了多少次,以至于丝帕的香味达到饱和,浓的刺鼻了。“掩妆无语”句“掩妆”意为用手绢捂住脸。“无语”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出,情侣作别时的无限悲伤,万语千言的叮咛化作“无语”一词,用词不仅凝练,而且耐人寻味,此句虽未言“凝咽”,而悲伤哭泣之情状自现。
下阕:词人换了角度,转写行者即男方,写即别之后。“薄暮”二句,叙行者傍晚启程。一“漾”字炼得甚好,见出此行乃迫不得已,故绝不肯急帆快浆,而只是随波逐流。无意中,船儿却飘向了开满白苹花的水中小洲,怎不勾引起他记忆中温馨甜蜜的往事?(古代风俗寒食、清明等春日佳节出游郊野水滨,采集白苹花赠送给自己的情人。)如今,蓦然见到那凝结着爱情的一丛丛小花,怎不触发心底里不可抑止的相思?这就引出下文。“风留住”三字单独成句。明明是人不忍行,妙在不说破,却借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儿写得极有情意。尾句“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中“燕子西飞去”的出处是:唐顾况《短歌行》中有“紫燕西飞欲寄书”,贺词中的句子就是由此句歇后而出。刚上旅途就迫不及待的要托燕子捎信给心上人。由此句我们就可体味到词人此时产生出的的炽烈相思。
(三)、只是采用前人说法,或凭借自己的想象,选取精炼词语,使诗词生机焕发、意趣盎然。这种化用,所作文句加工较大,能起到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能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例如:       
李商隐   《 谒 山 》
              从来系日乏长绳,氺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该诗慨叹时间的流逝,这一永恒的宇宙现象,诗中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诗的开头就把时间直截了当的提到人们面前。傅玄《九曲歌》说:“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傅诗说“安得”已经透露出这种企望难以实现;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彻底否定。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心中怅恨,由系日无绳之感到氺去云回之恨,似乎已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而突发奇想,“欲就麻姑买沧海”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这里却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这个沧海,乍读似觉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长绳”和“氺去云回”而生,买沧海的设想和李贺《苦昼短》中“天东有若木,下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了全部时间。这种想象既充满着天真的童趣,又新奇浪漫,自有深沉的意趣在其中。末句更是奇中出奇,一个“冷”字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贺《梦天》中的“一泓海水杯中泻”句子而来。
再如:         王驾  《 雨 晴 》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此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以“雨前”“雨后”相比。寒雨过后,已是春光不再,这令诗人多么扫兴啊!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蜂蝶,大失所望的蜂蝶纷纷飞过院墙而去。满怀惜春之情的诗人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该句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春尽时“春色归别处”的意思,有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头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写“人间”美好的春光跑到了“山寺”中。白诗中两处皆写春色归藏,而王驾却是由蜂蝶的纷纷过墙而突发奇想地虚写,是否春色跑到邻家呢?当然不会,但这一句对全篇至关重要,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过它如此点化,残春小园,失望蜂蝶,平淡春色一起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39、    “跳跃”是诗词创作的精灵      
诗词中有跳跃,是因为诗词语言精炼,又要讲含蓄,以求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样,诗人就常在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也就出现了跳跃。跳跃是诗词的精灵,有了它,诗词便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
           杜 牧     润 州 二 首 (其一)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这是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首句起势恢宏,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荒芜无际的感觉。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如今旧地重游,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哀。这一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颔联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一写河边酒楼胜景依旧,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头句,突出一衰一胜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寄慨。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企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婉之意。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凄凉哀切的气氛。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悲慨,但在艺术上却很有特色。诗忽而目前,忽而昔年,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杂糅今古;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
跳跃,有时间上的跳跃。如王维的《山中送别》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山中相送,走的是山路,不会傍晚才动身,而接下来却是“日暮掩柴扉”,那这一段时间作者在干什么呢?是送客太远,往返用时呢,还是怅然门外,送客远去,或者是坐立不安、徘徊不定?作者对此都不着一字,而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
另一种是内容上的跳跃。如贺铸,《鹧鸪天》中“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便是在现实与往事之间的跳跃,同时又是在今天的寂寞清冷与过去的笑语欢声两种不同感情间的跳跃。“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亦是如此。跳跃为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也借助于跳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杜牧诗中,作者由眼前景到昔年游,又笔锋一转写今日游览所见之景,再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使读者充分想象作者重登向吴亭,昔日放歌、今日愁怨之情景。尽管读者心中意象不同,但通过丰富的想象,产生共鸣是自不可言的了。短短七律,却写了千里景、百年事、万般情。温庭筠的诗“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语义上虽有跳跃,但读者却易领会;“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单是景物的罗列,感触和心态不着一字,任凭读者去寻味。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种美比“浓妆重抹”更有无穷韵味。
跳跃,增强了诗歌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气势。试想如果杜诗首句后续写眼前景色,对放歌重游作大肆渲染,前代之事依次去述说,不仅拖沓冗长,诗也缺少了节奏感和感染力。如: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阕,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了四个画面,略去了投笔从戎告别家乡的情景,却写出了书生从从军到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诗中豪情万丈的书生形象在读者心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离不开跳跃。在欣赏诗词时,我们要注意透过作者截取的画面时空的转换及感情的飞跃,去想象意境,去领悟诗意。
 

40、  浅析诗词中的“简洁”与“质朴”    
“简洁”与“质朴”是作为诗的一种风格要求,“简洁”,要求行文简明扼要。简明扼要并不是简单,而是言简意丰,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质朴”,其特色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表现事物的特点,藉以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分别举例于下:
(一)简洁。简洁的叙事中包含着丰富的情韵。正如王维《 杂诗 》其二所示: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这首诗却独树一帜,通过一个生活细节,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乡思之情溢于言表,在简洁的叙事中包含着丰富的情韵。
这首诗中,诗人只叙述了一个生活的细节,即独问寒梅,却能把一个久居异乡的游子的乡思之情表达的殷殷切切。诗人见到故乡来的人,本来可以问许多问题,就像初唐王绩写的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归孩童、亲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但王维却只选取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平淡无奇的询问窗前寒梅的细节,用的是极经济的语言,但表达的情韵却意味深长。
简洁的诗风,不只表现在叙事上,还表现在描写景物画面上。如王维的《观猎》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就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内容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外,使人寻想,更觉诗味隽永。刘禹锡的《插田歌》中“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cheng)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用语虽简,却渲染出了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另外简洁的诗风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诗中写人物常常运用素描,粗线条勾勒。李颀的《古意》中“须如猬毛磔(zhe)”一句,只抓住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的胡须来描写,简单的五个字,却写出了胡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显示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气。用语虽简,人物形象却很丰满。
叙事可以简洁,写人可以简洁,写景绘画亦可简洁。简洁,其实蕴含着丰富,其中可以见出诗人运用语言的功力。
(二)质朴。是古人所崇尚追求的一种风格。人们追求质朴的风格,正是为了真实自然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写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
如:        杜甫    《 客     至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1、飧(sun)—熟食或晚餐。  2、醅(pei)—未经过滤的酒。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记述了诗人在刚刚落成的成都草堂中喜迎来客的情形。
就《客至》这首诗来看,它的质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写家常事,寻常景,淡淡而出,无雕琢之痕迹。这首诗尽将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场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那环绕的春水,围院的篱笆,待客的粗茶淡饭,宾主畅饮时的痛快淋漓,无不是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看不出半点的刻意加工,无丝毫的失真。可谓质朴之极。第二出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全诗虽无慷慨激昂之语,也无直抒胸臆之言,但透过那平常话、平常事,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客至时的喜出望外,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酒到酣畅时的率直豪情。这种至真至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的情感,极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充满生活气息的主题与诗人真挚的情感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生活是质朴无华的,表现真实生活的语言自然也是质朴无华的;情真便无需雕饰,只要按情直诉,便能显示笃情至意。
与杜甫《客至.》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格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旧友相邀,立即赴约,毫无客套、拘束,自然之极,倘若不是友情笃身,亲密无间,不会有这种表现。这就是按生活得本来面目自写生活,这就是质朴的基本特色。绿树环抱,青山遥接,仅两笔就写出了恬适、幽静、充满生气的农村风光。友人间的亲切,农村稻谷蔬菜的淳香,使生活变得那样亲切,这只有质朴的笔调才能表达得出来。最后客人向主人主动提出重阳还要来赏菊,更可想见二人的关系是何等亲密、何等融洽,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人情味。
需要说明的是,质朴的写生活,并非不用技巧,只不过是质朴得已经看不到技巧。诗词中看似质朴无华的意象,不是诗人信手拈来的,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选择、提炼、熔铸在作品中的。看似质朴无奇的诗作,都是诗人艰辛努力的结果,正如王安石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质朴的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质朴的作品写得看不出人工的斧凿痕迹,实在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至高境界。
但真正要做到“设身处地”也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就启发我们平时要开阔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增加情感积累。这样,才容易做到“设身处地”进入诗的境界。
 
 
41、                                          谈谈诗词的“节奏”     
诗词的“节奏”形式,发端于《诗经》的重章复唱,后世又不断发展,才逐渐形成古体诗以长短句的变化体现节奏的变化,而近体诗则将节奏的变化化为诗行的节拍。这就较好地保留了“诗以咏志”的诗词的音乐性,使节奏成为诗词得以琅琅上口的内在原因。
如:王建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王建这首诗是写唐初的一次战役,他紧紧围绕这次战役,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意刻画,写的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营一夜行”与雪搅合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名是夜晚奇袭。“二二三”的节拍,强劲有力。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被冰雪冻得发僵,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中,人会怎样呢?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料地写了马,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几千人的部队一夜之间行军一百多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摄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联想,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深长。
这首诗在结构上驰张有度。前两句写的紧张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后两句写的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
与《诗经》重章复唱的整齐回环、余音萦绕不同的长短句的错综排列,能增强诗词节奏的铿锵与变化。李白的古体诗《战城南》就是一例: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谁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1、桑干,河名,流经今山西、河北北部。2、条支,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今伊朗境内。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音韵铿锵,短促有力,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比,透露出转战的艰辛。“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的舒缓长句,又恰合凯旋后的心情。接下是士兵们在无谓的征战中耗尽了青春和壮年的慨叹,诗人在对历史教训的思索中引发的“烽火燃不尽,征战无已时”的深沉叹息,对战争的悲凉凄惨的描述,对战士们无谓牺牲的感叹—几层意思在句子的长短结合中,形成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感情的自然起伏和文势的变化、延展。每段又一两句感叹语作结,形成“一唱三叹”的鲜明节奏,令人深刻领悟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李白的《送友人》则是另一种节奏上的况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与友人策马相行,青山白水落日浮云,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因此离别也就少了柳三变似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但离情还是有的“萧萧班马鸣”就透出无限的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但缱绻却不哀伤,诗中深深的情谊如清溪潺潺融入山水美景,使全诗节奏明朗,友情潜滋慢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节奏的流畅晴朗,正是李白送别诗的独特所在。
动静的变化,也使诗词富有节奏。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节奏舒缓、清静,了无尘响;后两句“月”、“鸟”的动,使静谧(mi)中微起涟漪,使节奏变为明快、清脆,使静谧更悠远。
总之,诗词的节奏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特点,更体现了诗词内在的叙事发展,情感变化、心灵状态等,它使诗词文势起伏,音韵抑扬,充分体现了音乐美,使诗词成为流动的旋律。
 
 
42、   诗词中关于“细节描写”的探索  
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创设意境,细节描写不可或缺。它充分体现了诗词语言的凝炼美。古人云,“一草一木总关情”。今就古诗词中细节的描写探索于下,如:  李清照  《 点绛唇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1、蹴(cu)这里指荡。 2、慵—困倦、懒。 3、袜划—袜底着地走路,不穿鞋子。
这是一首描写深闺少女的词。它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生人来此十分紧张,急忙回避,袜划钗溜,一边倚门回头嗅着青梅,一边窥视究竟。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揭示精神韵致和内心的情愫,她轻灵姿秀、纯洁多情、活泼洒脱。文笔清新而细腻,细节传神,生动有致。这首词由两个连续的画面组成,而在这画面中,活现出这个可爱少女形象的主要方法就是细节描写。正如中国水墨画讲究渲染,在不经意中以点墨传神。这首词中的细节描写就是那画面中的传神点,而两幅画面则是对少女形象的逐步铺陈、渲染。封建社会养在深闺中的少女,唯一可以有的不必拘礼的户外娱乐恐怕就是荡秋千了,这就是走下秋千的少女“慵懒纤纤手”的动作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它点染出少女片刻的无拘无束的欢乐和欢乐后尊重封建礼仪的无奈、慵懒的心境。词中虽然对少女荡秋千时的欢笑未着一字,却将那欢快的笑声在空中的一点点消失和少女的一丝丝回味蕴蓄于字里行间。就在这渐趋静谧(mi)的画面中,忽见有人来,于是波澜微起,少女惊慌而避,羞涩难挡,于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个无声的“嗅”字,使人物顾盼神飞,画韵悠然而出:既回应了全词静谧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封建礼教约束下少女文静、羞涩悄然无声的一面;又以无声回应了词外的有声,于那秋千上飘荡的欢笑相融,使读者感受到少女天性的活泼、机灵,渴望自由鲜活的生活的一面。因此,这一细节既以静衬静(意境),更以静衬动(心理),在前面细节的渲染下,不经意而又极细微地刻画了人物心理,使这一少女的形象更生动传神。
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它用“狐裘蒙茸”“虏酒千钟”“十岁骑马”等细节,综合的从外贸、性情、习惯等方面塑造了北方广袤原野造就的营州少年的豪侠之气和尚武精神。由此可见,由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绘其形貌、摹其言行、现其心理。
细节描写还可以感怀抒情,其中以宫怨、思乡、别友等内容居多。更有文人借此抒发其怀才不遇的一类。如王昌龄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该诗写了一位寂寞宫妇,夜深忆及旧事,想到新宠承恩—春暖“露井桃”已开,而皇帝依然殷勤“赐锦袍”,实是作者用这新人欢、旧人怨的细节折射自己的处境,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思乡诗中则有杜甫的《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伐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该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诗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细节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别友诗更是跟特定的细节分不开,如酒、柳皆是惜别挽留之物。而李白则偏独特,要么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么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情如深潭如江水,別之情也深,别之恨也长。
细节描写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作用就是“创设意境”。意境是诗词的最高境界,能用寥寥几个细节甚至一个细节点染出意境的,当属绝妙。如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1、社日—古时的春秋两季有两次例行祭祀土神的日子,称春社和秋社。劳动人民借此祈求减灾、丰收,同时也是难得的娱乐活动。 2、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境内。 3、豚栅—猪栏。 4、柘(zhi)—叶子可以养蚕。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湖的名称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稻梁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shi)可以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未提做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半掩扉”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又暗示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的将诗意向后联过渡。后两句,诗人没从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拓影斜”,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春社散后,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境,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的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不正写社日的热闹和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暗示性很强,会自然联想到社日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使人联想到村民的兴高采烈,正因为高兴才贪杯,而这个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这样的丰裕之地,桃源之所,将读者也带入恬淡清新之境,不饮也当自醉了。
用一字而传神的更是佳话倍出。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写出江南草长莺飞的美妙春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体现了红杏挨挨挤挤、缀满枝头的浓浓厚意。总之,细节描写正是由情切处点染,使形象传神、感情淋漓、意境豁然。
 
43、           体味诗人细致的“观察力”
今以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例浅析如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是作者描写一场突然来的风雨变幻,写的十分生动。他坐在船上,忽见远处天上涌起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溅起无数水花,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老天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洒下,在船中乱跳。忽然间又风吹云散,湖面平静的向天空,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诗人在写这场骤雨时,抓住了它的主要特征,写得鲜明、富于情趣。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的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最后“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白雨”与“黑云”映衬,“水和天”与“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观察时的用心。再加上诗词本身急促的节奏,准确地描绘出夏日西湖急雨时的景色。
对雨的描写,随着时间环境的各异,不同的作者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王昌龄笔下的秋雨则是“寒雨连江夜入吴”,“江风引雨入舟凉”。同样是写雨,春雨的柔细,夏雨的急促,秋雨的寒冷,都被诗人们刻画的细致入微。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与诗人们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并善于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分不开的。
观察事物还要全面、系统。“春山淡怡而若笑,夏山苍翠而如睡”是宋代画家写山的名句,就把山的季节变化准确地写出来了。这其中也存在一个视角选取的问题。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出现的景物、姿态与给人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杜甫从登高绝顶写出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毛泽东写过许多山,有动态的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山高的山“惊回首,离天三尺”写山多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不论什么角度,都表现了诗人无比的理想和豪情。所以观察事物要讲求一定的角度和次序,同一事物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是观察的基本方法。而有些人对周围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其缺乏观察事物的精细。如住在江边的人很多,而只有孟浩然写出了“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的千古佳句。天如何比树低?,月如何因江清而近人?对于粗心的人,虽生活其境,也是不能写出来的。杜甫的“星垂平原野,时鸣春涧中”都是此类佳作。只有精心观察,才能发现客观事物中最隐蔽的东西,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提炼出生活中富含诗意的亮点。
44、      何谓诗词中的“气象”?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气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概念,诗词尤然。可以这样说,气象是诗人追求的最高文学境界。何为气象?这个概念似乎很神秘,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说白了就是意境、但又不是一般的意境。如果一首诗可以给人或恢宏或悠远或峥嵘的感觉,那便有了气象。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青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
阙。”
这是李白的一首词,也是词的开山之作。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对此词推崇备至,他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汉朝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第一个最强大最悠久的王朝,有426年之久,但是,再久也免不了被异姓取代。如今,热闹的乐游原上冷清了,车水马龙的咸阳古道上音尘俱绝,只剩下皇家的一堆坟冢和门前的小楼,它们在“西风残照”里孤独着、寂寞着、衰朽着。站在高高的秦楼上远眺遐想,衰草连天,西风飒飒,残阳缕缕,人踪稀稀,帝妃不知仙去何方,不禁感慨系之。孔子站在河边上慨叹“逝者如斯”,抒情主人公也一定有这种历史感、沧桑感、沉重感。这种高个的气象有谁可以逾越呢?没有。于是,千古登临者只好自叹弗如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有似于此。
有一类诗很特别,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只有抒情没有写景,虽然如此,仍有大气象。这首诗的背景是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不懂军事,陈子昂献奇计,不被采纳。他日又谏,仍不被采纳,并被贬为军曹。陈子昂登幽州台,想到燕国名将乐毅和燕昭王重金求贤的故事,便发而为歌。陈子昂在文学上也有独立见解,他反对齐梁文风,提倡魏晋风骨,主张写诗要有寄寓,有社会内容。两种不悦渗透到血液中,便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长叹。诗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仰望苍天,环顾宇宙四方,呼唤贤君英才治国平天下。你看,这形象不够高大吗,这气象不够宏伟吗?
有气象,自成高格;无气象,也未必不能成为好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不也是脍炙人口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不是饶有情趣吗?气象,是一种意境风格,并不是对诗词的统一要求。
总之,气象在空间上表现为广大恢宏,在时间上则表现为悠远久长。另外,气象还要求诗词要有张力,可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为诗词不比散文,它更需要借助于读者的理解、联想、想象,共同完成意境的创造。
 
 
45、         元  曲  初  探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先后盛行一时,后人往往将三者相提并论,并早已编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奉献于世。
“曲”主要讲文学上与“诗词”并称的“散曲”。它是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诗、词、曲一脉相承,为中华诗歌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璀璨群珠。
一、         散曲的特征
1、  从字数上看,每一曲牌的字数本来也是固定的,但可在定格之
外加衬字,个别曲牌甚至可增、减句子。这是曲与词的最明显的区别。
2、  从韵律上看,曲的韵密得多,几乎句句押韵,以同部韵平仄互
押为常例,且一律一韵到底。
3、  从声律上看,北曲(曲分南、北两大类,北曲兴起较早,格律
较严。南曲兴起较晚,但接近于词。)无入声,入声已派为其它三声。不过有个别曲牌则要求分阴平、阳平;仄声分上、去声,比较严格。
4、  从联律上看,曲中不仅有双句对、鼎足对、扇面对;还有“联
珠对”等多种形式。
5、  从结构上看,曲只有单调,常叠用,还可不同曲调连用如“带
过曲”、“套数”等。
6、  从语言上看,词比较典雅、庄重;而曲则非常口语化,亦庄亦
谐,通俗、流畅、泼辣。
二、散曲的结构
1、小令
小令每首只有一段,像一首单调的词,小令由于体制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占据主要地位。小令跟词一样,每首都有一个曲牌,依《中原音韵》有315个。如:〔正宫〕叨叨令、醉太平。 〔仙宫〕寄生草、醉中天、太常引。 〔中吕〕红绣鞋、山坡羊、迎客仙。 〔南吕〕四块玉、阅金经、采茶歌。〔双调〕沉醉东风、寿阳春、水仙子。〔越调中〕天净沙、小桃红、赛儿令。〔商调中〕梧叶儿。
今试作小另一首如下:
〔越调〕天净沙·末路
                —阿扁受审有感
奸雄耍赖难逃,腐、贪能否轻饶?独梦今生败了,挣扎狂号,最终囚入监牢。
  2、带过曲
    带过曲是一种组曲,它由两个或三个(不超过三个)音韵相通而相互衔接的曲子连缀而成。其体制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有些曲调彼此之间的音律基本一致,而且相互之间有助连带关系,于是往往两个或三个连缀起来,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叫带过曲,最常见的有:正宫—〔端正好〕带〔滚绣球〕、〔脱布衫〕带〔小梁洲〕。中吕—〔快活三〕带〔朝天子〕、〔齐天乐〕带〔红衫儿〕。 南吕—〔哭皇天〕带〔乌夜啼〕、〔骂玉郎〕带〔感皇恩〕。
带过曲多是在作者填完一调之后,意犹未尽时,再选一两个宫调相同,音律又恰好衔接的曲调继续填制的,它要求一韵到底,书写时,要将曲牌同时写在前面,内容连写但两曲之间空两格。
  3、套数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连缀而成的,又称“散套”或“套曲”。“诸宫调”也属曲的一类,一个宫调一个韵,换个宫调就要随之换韵,联合各个宫调就构成一个长篇。
三、曲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1、艺术风格。 文学属形象艺术中的语言艺术,而诗歌又是语言艺术的精粹。诗歌用语要求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以及语法结构的特殊性,这是诗歌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显著特点。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不成其为诗歌,而缺少和谐的韵律与精练的语言同样不能成其为诗歌。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都是千锤百炼铸造出来的。
  散曲的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在情调的疏放洒脱、开朗率真。散曲中很难遇到深藏用意、朦胧晦涩、难以索解的作品,大多是旨趣明了、命意昭然、感情完全暴露于词面,情态逼真、语言泼辣。
2、语言特色。 散曲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本色自然诙谐机趣。正宗的散曲语言浅显明晓。但这种浅显明晓,绝非不加提炼地采用生活口语,更不是完全摒弃典雅的书面语言。散曲大家们,一方面采取将口头语言精炼化,保留住口语的亲切、活泼、自然成分,剔除其中啰嗦、低级、粗糙的成分;另一方面又把雅丽的语言通俗化。却很少使用冷僻费解的言辞,就是用典也多以口语方式说出。
四、散曲的平仄
散曲对字的平仄要求比诗、词更严。在某种情况下对字的平声要求分阴平、阳平,而仄声还要求分上、去。
例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  藤  老  树昏鸦, 小  桥  流  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马,夕阳西下, 断  肠  人  在天涯。
上,仄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
注:括号内字为可平可仄。每句最末一个字不论平仄皆为韵脚
上曲中第三句末二字必须用“去、上”不能更换。第四句必须押去声韵也不能更改。可见曲的平仄,特别注重句末,有些曲调最后一句平仄是固定的,甚至指定某处用去声,都有特殊要求。因散曲的上声韵比较接近平声韵,故在该用上声的地方,偶尔也可改用平声,该用平声的地方偶尔也可改用上声。唯去声的独立性极强,要求从严,该用去声的地方不仅不允许用平声,连用上声也是不允许的。
五、曲的衬字
曲是长短句,也有曲谱,但是曲比词自由,可以突破固定的谱式,在句中任加一些字,,称为“衬字”,甚至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些句子,叫做增损,因为关系到押韵,衬字大都用在句首或句中,句尾一般不用衬字。衬字用法比较自由,字数、平仄、虚实均不受限制,少则一、二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小令中用的衬字少,套曲中用的衬字多。今举两例介绍于下:
1、    张云庄    〔双调·收江南〕急流勇退
     “向”花前莫惜酒颜酡,古“和”今都是一南柯。
      紫罗“兰”未必胜鱼蓑,“休”只管恋他,
      “急”回头好量亦无多。
注:曲中加引号“”内的字都是衬字。
2、    周文质     〔正宫·叨叨令〕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
“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
“滴滴点点”细雨“儿”渐零淅留哨,
“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
睡不着“也么歌”,
“孤孤零零”单枕“上”迷模登靠。
关于元曲清人戏剧理论家李渔曾说:“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而示其深也。”元曲正是存坦诚直率,去雅丽深奥来发议论,存自然本色,运用口语,去作雕饰,以抒发性情;存明快爽朗,去隐蔽晦涩以直抒胸臆,展示其豪放泼辣的独特风格。又以诙谐机趣,流畅生动兼俏皮戏谑的口吻以表现其特色。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精华。
 

 

 

雨中笠翁编撰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