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教您治疗——癃闭、淋证(建议收藏)【上医大智汇104期】

 益寿堂999 2016-03-15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编辑/杜闻名

诸淋皆属于热,虽有冷淋,盖千百中之一也。(明,楼英《医学纲目》)

淋者,便溺时滴沥涩痛之谓,历来有热淋、气淋、膏端、石淋,冷淋,虚淋之分。分类虽多,但其原因不外阴阳乖舛,清浊相干,或膀胱蓄热,水道瘀塞,故曰“皆属于热”。治疗总以清热通利为大法,不可乱投补涩。冷淋必先寒战,小便涩数,窍中肿痛,多由肾虚所致,宜金匮肾气丸,肉苁蓉丸等。冷淋临床不多见。


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光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淋浊门徐灵胎评语)

此言淋之治不外通、塞两法。实者宜通,如瘀血塞住溺管,湿热阻于下焦等,叶案中用韭白汁、酒制大黄、生白牵牛子、归须、桂枝、桃仁、小茴,怀牛膝、麝香等。徐灵胎谓“此治瘀血为淋之方”。虚者宜塞,多责之肾亏,治宜峻补,叶氏每用鹿茸、菟丝子、补骨脂、韭子、覆盆子、胡桃肉、杞子、青囊斑龙丸等。可作参考。


淋浊之证,时医好用渗利,殊不知淋浊久不愈者,多属阳虚,而渗利在所当忌。(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淋浊之证,每责之湿热,故湿热未清,可用清热利湿之剂,而时医不分久暂,但见淋证多用渗利则谬矣。因淋久者每多阳虚,若再用渗利则阳气更伤,故在所当忌讳。


治当审其小便痛与不痛,若小便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而痛者,气之陷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淋证有气滞、气虚之分,辩证关键在于辨小便前后之疼痛,若小便欲解而脐下胀痛者,为气滞,并可见脉弦舌瘦苔薄等,治宜选四逆散、丹栀逍遥散之类。若小便后脐下隐痛或尿道涩痛者,则多为气虚,可伴有头晕气短、畏风自汗、或有脱肛,舌嫩胖替,可选补中益气汤。


盖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涩痛不通者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三十·血证)

前从血的来路分,凡尿血者总兼挟瘀血,故宜利,而血精者多责之虚,不可用渗利之品。后从症状辨,涩痛者有湿火瘀热,宜利,不痛者属虚,不宜利。


由精而为浊者,其动在心肾,由溺而为浊者,其病在膀胱肝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二十九·淋浊)

由精为浊者,多由心肾不交,相火内扰,败精外溢所致,治宜加味清心饮,由溺而为浊者,多为脾气下溜,水谷不化精微而为湿热,久留膀胱所致,治宜萆薢分清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