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管理中的三种“本位”意识

 江山携手 2016-03-16

一位校长来电,说有一些想法,邀约去学校看看。她是名校长,概略说了课堂观察的科研思路。我心里一动,就这个研究的定位点而言,与教研关注一致,确乎有沟通的必要。

(一)课堂本位

辗转间,有了教学管理以课堂为本位的念头。抓教学,只是抓考试,这是简单化思维;从科研出发,探寻出路,自然要回到课堂本位上来。一个学校一天里的若干教室、若干课堂开放给学生,其释放的知识容量,以及所提供的课堂文化、构造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业质量。现在天津做现代化达标,把课堂教学认定为从优而劣A、B、C、D四个等级,在评估中反映出A类课数量很少。这说明课堂质量提升的空间是很大的。一所学校若能最大范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保证课堂知识吸收率,就为学校在学业质量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条件。

这就需要进行教师常态课的教学追踪,并能以课例研究为路径,引导教师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做法,在适当时机推出样本课和模型课,以为借鉴和研究。如此,科研就与学校管理合拍了。学校教学管理应该是专业管理,即它不同于一般行政化管理,不能布置任务,下达指标,然后吆喝几声就可以了,而要管理者深入课堂与教师在一同处境中,面对同一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和路径。管理者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未必是占据高位的,这句话说得也许有一点冷,但是实际情形大约如此。

抓教学管理的要生活在课堂中,最大覆盖率地观察本校课堂,即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才能找到课堂中的问题,也才有了与教师对等发言的资本。不少优质校的校长无论多忙,都要拿出大部分的时间浸泡在课堂里。管理者与教师的对话,可以渗透思想和形成和谐,这本身就是管理。

(二)教师本位

课改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即将迎接的新教育和新教学,是我们未曾经历的,不是在我们的旧有经验中的,而需要我们放弃指挥权,少发号施令,更需要和教师一起下水,一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熟悉新教学,创造新经验,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研究者需要下位,开展基层研究,关注课堂;教学管理者更应该是这样。

习惯于指挥的领导,往往把老师固定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以为就该这样;这本身就不是科研的举措,也不是改革的意识。

在与教师一起的日子里,管理者更为宏远的思想对于解决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先天优势,容易把自己的思想转化在教师的行动中。而且,关注课堂还有一个衍生的好处,就是带动了教师科研,并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师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枯燥应试的新生活,这种附加的幸福感也会因为你的出现而给了教师。

教学管理者,不是万能的,不是你一说就灵的,所以要尊重教师,鼓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这就会在学校创生出一种新文化,师本文化。简而言之,教学管理中要倡导以师为本。聪明的管理者不是凡事自己想,凡事自己做,他明白,学校的事情做得好不好,主要依靠自己背后的团队。教师都有积极性,都有了良好的教学能力,注定会改变常态的课堂,进而给学生学习以更好的服务于支持。李希贵老师把这个师本思想概括为:教师第一!

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不应该是被教学管理者威势慑服的对象,在专业岗位上更需要从业者具有高度自由的精神和职业幸福感,这是一种特别的文化。即教学管理者,在给出一个模型的同时,需要看看你的老师都有哪些模型,这些模型的优劣是怎样的,如此才能评判和令人信服地把优势模型介绍给大家。

(三)学生本位

什么是好的课堂?什么是好的教师?学生的评价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课堂是学习场所,这个时空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行为,其效率如何与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意识直接相关;而学生又是教师的服务购买方,即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若离开学生的认同,这种教育服务就打了折扣。

在一般课堂中我们还能看到,师本的意识往往冲击生本的学习,教师用我要求你,来下达学习指令,用受控的方式,运行教学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威压之下,精神委顿,学习被动,吸收率比较低。生本的课堂,学生有被唤醒的兴奋感。他们乐于置身在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心甘情愿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才是有学习志趣的课堂。

以我们观察看,目前教师灌输的课堂少了,但是教师导控的意识并没哟削弱,学生还多在教师的既定思维之下学习,于是思想的火花并没有最大程度迸发出来。

有效的优秀的课堂模型应该是生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