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子夏问孝

 六谷斋 2016-03-17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集解]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色,谓父母颜色也,言为孝之道必须承奉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也。故颜延之云:“夫气色和则情志通,善养亲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难也。”

“有事,弟子服其劳”,此以下是易而非孝子之事也。有事,谓役使之事也;弟子,谓为人子弟者也;服,谓执持也;劳,劳苦也。言家中有役使之事,而弟子自执持,不惮于劳苦也。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谓父兄也;馔,犹饮食也。言若有酒食则弟子不敢饮食,必以供饮食于父母也。

然礼唯呼师为先生,谓资为弟子,此言弟子以对先生,则似非子弟对父兄也,而注必谓先生为父兄者,其有二意焉:一则既云问孝,孝是事亲之目;二则既释先生为父兄,欲寄在三事同,师亲情等也。

“曾是以为孝乎”,曾,犹尝也。言为人子弟先劳后食,此乃是人子人弟之常事也,最易处耳,谁尝谓此为孝乎,言非孝也。故江熙称:“或曰:劳役居前,酒食处后,人子之常事,未足称孝也。”

然此四人问孝是同,而夫子答异者,或随疾与药,或寄人弘教也。懿子、武伯皆明以其人有失,故随其失而答之;子游、子夏是寄二子以俱明教也。故王弼曰:“问同而答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又沈峭云:“夫应教纷纭,常系汲引,经营流世,毎存急疾,今世万途,难以同对,互举一事,以训来问,来问之训,纵横异辙,则孝道之广亦以明矣。”

[朱子集注]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光辉按:程子此论非也,夫子之教,有因人而异之说,或是纠偏或是释疑,非仅针对其所失也,王弼所说“问同而答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是也。

服劳先食,事师之道,以此事父母,不为孝也。以父兄解先生,实为不妥。(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翟氏考异》、《郑氏述要》说。)

事父母,要在“敬”且难在“色”。解色难有二,一曰“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包注),一曰“(人子)和颜悦色,是为难也”(郑注)

   此以上四章集中编排的夫子关于孝的言说,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规范。

“孝”在孔子的语境中之所以极为重要,因为对于孔子来说,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伦理的词汇,而且是人生问题、伦际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后世所谓《孝经》之作,帝王自命“本朝以孝治天下”,无不与此有关。 “孝”的问题是孔子政治问题中与“忠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比“忠”更为重要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