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4期| 闲谈“墨法”

 书法初步 2016-03-17

作 者:刘九洲

笔法与墨法,是书法中一直强调的两种因素,但历来笔法谈得多,墨法却说得少。白蕉在《书法十讲》的第五讲《运笔问题》中,以为墨法关乎肥瘦,这是静态的看法。一般书籍上,说墨分为浓墨、淡墨、宿墨等几种,斯言近乎废话,比笔法中“屋漏痕”等比喻,还要让人糊涂。

我从1982年开始写字,那时候用墨汁,小孩写字哪里磨得动墨。大约是2004年,书法江湖等网站开始流行讨论墨,在这股热潮中,我也买了一些上海墨厂的墨,还尝试磨了大约半年,但是后来觉得实在太费时,就逐渐放弃了。

前一阵子,我把潘良桢先生不同时期的几件书法,装裱为一个手卷,其中的墨色差异就非常明显了,再想到看过的古代名家法书,突然对墨法有了一点感悟。从艺术上说,掌握好了墨法,人能扬墨;掌握不好,墨能害人。

先说墨锭磨得浓淡问题,欧阳询说“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说得真是很好。如果墨太浓,就是胶太多,毛笔运转的时候,就会涩笔,让写字的人觉得无法施展。相反,墨太淡像水一样,没有足够的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涩笔,那么很多笔画就会滑过去,也不好,墨需要磨得浓淡适中。


在此基础上,就要谈墨的黑。一般人以为,墨哪有不黑的?其实,你去看看赵子昂、文征明、董其昌、王铎诸大家书法,大多数是一种接近黑色的灰色,并非黑色。苏东坡抱怨过墨不够黑,阅读的人就以为墨应该越黑越好,未必未必。2004年书法网络讨论墨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墨要黑”,导致整个产业进入误区。因为一味的黑,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是容易做到的,但就此损失了墨的其他要素,则是灾难性的。古代好墨的细微变化,在现代工业墨的死黑中,被淹没掉了。打个比方,类似吃饭时,对厨子说:牛排要烤熟!厨子一味追求熟,不顾其他,结果烤成了焦糊,没法吃了。

当然,也不能用磨不黑的墨锭,那就像人没有吃饱饭,没有精神、没有力量,那是很差的墨。并不是现代人才会做很差的墨,最近看到一些明代大名家的墨迹,墨色也是一片灰乎乎的,显然,明代墨也有很差的。

最差的墨,是可以害死高手的,譬如说,有一种新做的墨,不仅一片死黑,而且还有特异之处,就是写起来,几个字之间,就迅速地从最黑的层次,掉到没有墨的枯笔,没有过渡带,使得整个作品的基调拿不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气不接下气,非常不舒服,好比一桌子菜,要么烫得很,要么冷得很,没有正常温度的菜,你说能好吃吗?古人墨再差,基调还是稳定的,当时差墨无非灰淡一点,灰淡也可以写出好作品,但是基调不稳定的墨,就是书法家的毒药。

有人说,这是宣纸的原因,宣纸容易吸墨,所以很搞成那个样子,其实不然。细观明晚期董其昌、王铎绫本(不是宣纸)真迹中的接笔,都是因为笔中墨没有了,他们就断然停下来接笔,这就是墨法,不是笔法。王铎抱怨过绫不好,“不能发墨”,由于我们今天很少用绫,已经不能体会到他抱怨的对象。但是我们有体会的是,如果纸张不好,墨色确实难以发挥出来。什么是好纸?其实和墨、砚也是差不多道理,太生或太熟的纸,都不会太好。2009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看到黄庭坚《张大同诗卷》,墨色如漆,不仅墨好,而且纸张也好,非常托墨。如果纸张不好,墨色依附不强,墨的光彩很快就会损失掉。

墨法的最高层次,是对人的要求。要求书写的人,根据实际遇到的纸张与墨,灵活处理。你如果写细腻的作品,譬如说,类似赵子昂风格的,那就非好墨不可。如果写大草书,那么差一点的墨也没有关系,只要不为难自己,故意与纸墨性格反着来就可以了。

墨色基调完全是个人爱好。林散之在1965年到1973年,写得非常枯淡,这种远离正常用墨方法的作品,偶然为之当然很好,但是太多了,基调就歪了,效果就差了。林散之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所以1974年开始,用墨就润了很多。王铎的涨墨也是一个道理,只是方向正好相反,偶然为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总是如此。在正常轨道上,还是要用常理,去感觉那些细微的差异。譬如说,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米芾《三帖》,三件作品墨色不一样,米芾遇到好墨,就把字写得很沉稳,运笔速度不快,作品看上去神采奕奕,有点难以超越的意思。他遇到稍微淡一些的墨,就写那种风格强烈的行草,看起来也很有意思,但是没有了那种难以超越的感觉。

大名家不在墨法上做过多纠缠,略加注意即可,董其昌、何绍基都是如此,笔法好,自然可以墨彩斑斓。像林散之、王铎那样在墨法上做出大胆探索的人,毕竟不多,探索成功自然可以增色,但是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总体来看,与笔法一样,墨法也是对人提出的要求。挥笔之际,写几个字,就知道这是什么笔墨环境,然后扬长避短,完成这个作品,这就是墨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