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评论连载——论刘姥姥(三宣牙牌令)

 殘荷聽雨 2016-03-18

三宣牙牌令

在游大观园中,有个很特殊的活动,就是“三宣牙牌令”。这牙牌令也如小说中其它的诗词曲赋一样,每首都有寓意,尤其是这个活动又有刘姥姥参加,这就不能不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宣牙牌令”是由鸳鸯作引,除了迎春那首未完成外,以贾母开头,以刘姥姥结尾,恰好便是六首,仅以这个数字以及首尾的安排来看,就颇有些耐人寻味。其中贾母的第一首与刘姥姥的最后一首是在讲贾府的盛衰。下面我们试把这两首牙牌令分析一下,先看贾母这首:(令中一、三、五、七句是鸳鸯所宣)
  左边是张“天”。
——头上有青天。
  当中是个“五与六”。
——六桥梅花香彻骨。
  剩得一张“六与幺”。
——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这鬼抱住钟馗腿。

“头上有青天”,“青天”指朝廷,也指皇帝,此句是说皇恩浩荡,贾府蒙天恩,百年世袭。


“六桥梅花香彻骨”,是说贾府正当盛时,梅花是五瓣,与“六桥”应六五之数,暗指泰卦中的六五爻,其爻辞是:“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大意是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乃大吉之事。此爻正应元春选妃。“彻”是极的意思,“香彻骨”是说贾家盛到极点。


“剩下一张‘六与幺’”,指泰卦上六爻。元春选妃后,接着省亲,贾府喜上加喜,极为荣耀,有如“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便是个蓬头鬼”,是说“有青天”、“香彻骨”、“出云霄”等等这些好事、喜事,凑在一起,好到极点。然而物极必反,泰极否来,好事变成了坏事,变成了消耗贾家生息,促使贾家衰亡的“蓬头鬼”。


“这鬼抱住钟馗腿”。贾家泰极否来,否卦的卦象是,钟馗喻贾家在上为乾,“蓬头鬼”喻刘姥姥在下为坤。“这鬼抱住钟馗腿”,正好形容了这个卦象。其意是说贾家被刘姥姥这个“主消耗”的“蓬头鬼”抱住了。

  我们再看刘姥姥说的那首令:
  左边“四四”是个“人”。
——是个庄家人罢。
  中间“三四”绿配红。
——大火烧了毛毛虫。
  右边“么四”真好看。
——一个萝卜一头蒜。
  凑成便是一枝花。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左边‘四四’是个‘人’”。这句很有趣,念起来结结巴巴,似乎成了“左边是是是个人”。听起来令人惊疑到底是不是个人,有难以判断的意思。因此后面回答的语气也不肯定——“是个庄家人罢”,“庄家”与“装假”是谐音字,听起来成了“是个装假人罢。”因为作者既然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而且书中的“外祟”、“蓬头鬼”都与她有关,后文我们还将证明她是“亲家母”——王家的死鬼的化身。所以我们说她是“装假人”。此外,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讲到女孩儿的祠堂时,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村庄上的人”就是“庄家人”,“庙”是指的女孩儿的祠堂,影射元妃的省亲别墅,这句话的意思不需解释就已经很清楚了。而刘姥姥这个“庄家人”到贾府来,就是“毁像平庙”的。


“中间三四绿配红”,应是指的怡红院。怡红院,元妃赐名“怡红快绿”,怡红快绿有暗指黛玉(海棠)、宝钗(芭蕉)的意思。而且怡红院又是大观园的“中心”,所以“中间三四绿配红”应指怡红院。接着三宣牙牌令后面的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这回又与第七十四回抄大观园时,重点抄怡红院,有直接关系。
“大火烧了毛毛虫”,这“大火”主要是指元妃给贾府带来的巨大消耗。那么“毛毛虫”又是指的什么呢?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把贾府喻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抄大观园时,探春也用了这个成语。“百足之虫”以多足而命名,“毛毛虫”也是多足,然而庄家人岂会用“百足之虫”这类字眼,以刘姥姥“本色”的话来说,“百足之虫”就是“毛毛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府这只“毛毛虫”将被象征着消耗的“大火”所毁灭。刘姥姥讲故事,贾府失火就是预兆。


“右边‘么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蔡义江先生对这张牌的解释是:“上面一点比‘一个萝卜’,下面四点比‘一头蒜’,因为大蒜头有紫红皮的,且有好多瓣。”根据蔡义江先生的解释,我们进一步分析,萝卜大,又在上面,比喻贾母;蒜小而多瓣,在下面,又有聚拢的意思,比喻贾府众姐妹。这句话可以参看刘姥姥二进荣府时,来到贾母房中所见的那副景象:


彼时大观园中姐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


这幅景象在刘姥姥的眼里,简直就象一幅画,所以说“真好看”。


“凑成便是一枝花”。第六回刘姥姥初进荣府见到凤姐房里的自鸣钟,脂批曰:
“从刘姥姥心中目中设譬拟想,真是镜花水月。”上面所说,众姐妹凑在贾母面前承奉的那副景象,在刘姥姥心目中就象“一枝花”(水月镜花)。而且秦可卿说“鲜花着锦”,也是以“花”来喻贾家。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花儿”喻贾家,“倭瓜”当然是指刘姥姥的王家。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贾家败落后,而刘姥姥的王家却兴旺起来。另外花儿又喻巧姐,暗示巧姐日后落难到了王家,成了板儿的媳妇,生儿育女,为王家传宗接代。

贾母和刘姥姥的这两首牙牌令,一前一后,合起来就正好反映了贾府由盛到衰,由衰到亡的这个全部过程。


紧随“三宣牙牌令”之后,第四十回与第四十一回的接头之处,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刘姥姥两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只听外面乱嚷——”第四十回到此结束。再看第四十一回的开头:“话说刘姥姥两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于是吃过这门杯……”与上回结尾处相接,两下一对照,发觉上回的“只听外面乱嚷”这句极重要的话,后回却毫无交代,这句话如同石投大海,没有半点消息了。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曾有过种种分析,这里姑且不论。不过很明显,这句话是因刘姥姥说牙牌令,尤其是说到“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而引起的反响。当然“未必仍是失火”,但情况也会与这相类似。也如蔡义江先生所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令人惊恐的事”。不过我始终有个疑惑:如果沿着这句,顺理成章地写下去,写出这“令人惊恐的事”,即使不是失火,也会与前回刘姥姥讲故事贾府失火的情节相犯。而且由此还会引起读者对刘姥姥的警觉,并进而发现这个人物的奥秘。为了不让读者发现,或者作者索性把“只听外面乱嚷”这句删去,也就什么问题也不存在了。不过作者似乎有点不大甘心,因为“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这句实在太重要了,不能不向读者有所暗示。

基于以上分析,有这样两种可能:或是作者一时还未想出更好的法子,于是写到“只听外面乱嚷”时,就搁下来了,后来一直没有补上,以后由其他人在第四十一回开头,把“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重复一遍,算是接上去了。这是一种可能。另外,或者是作者有意在把“只听外面乱嚷”这句悬置起来,压根儿就不准备顺着这条线写下去,来了个“硬断”。虽说这样做违背了一般章回小说的原则,但却起到了一种笔断意不断的特殊的效果。对于作者来说,这件“令人惊恐的事”,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让读者感觉到,意会到,这件“令人惊恐的事”是因刘姥姥讲牙牌令而引起的就行了。至于说因书页破损而失落了这段情节,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然而恰恰“在这一个极关键而又极不好处理的地方,失落了后面的情节,未免也太巧了,以至巧得令人不敢相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