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头,我们先来看一幅海报吧。广告界、传播界、文化界以及来自泛这些界的同学,对这张海报肯定一点都不陌生: 一张广告满满地填充着各种围绕生蚝的谈资,比如:【Greenport】你知道罗马皇帝 Tiberius 几乎以生蚝为生么?;【New Orleans】Jean Lafitte 的最爱(Lafitte 是传奇法国海盗,曾以美国新奥尔良作为倒赃物的大本营…);【Delaware Bay】William Penn 最爱的生蚝(W.P. 是美国宾州第一任管理者,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 看到这么多名人名蚝,以及那么多生蚝硬知识,好学而中产的你也会想买杯黑啤「蚝一把」。这张名为“Guinness Guide to Oysters”的广告,是美国广告界教父奥格威老师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当然,它并不是生蚝的广告,而是 Guinness Stout (坚尼氏黑啤)的广告。咳…在马上就要跑题之际赶紧拉回来,其实贴这张广告,是想直观地展现蚝海之五光十色——而让生蚝如此五光十色、风味各异的,正是生蚝们赖以生存的海水。 主宰生蚝一生的海水 海水对生蚝影响力之大,大到影响了它们成长的速度,甚至性别。虽然不容易被看出来,但生蚝也是有性别的。成长于温暖而食物丰富的海水,让生蚝迅速成长成雄性;冷水则会延缓生蚝的成长速度,由于性成熟也被延后了,生蚝容易长成雌性,肉质也会偏瘦、偏脆。某些情况下,生蚝的一生中甚至还会经历变性。(要用肉眼甄别出生蚝的性别是有挑战的,所以这段主要是用来充当谈资啦。 生蚝对海水的抗压能力,也会影响其肉质。生蚝需要经常张开外壳,摄入水和食物颗粒,低潮时更是要防止自己脱水。开合外壳越频繁的生蚝,肉质也越紧,这样饱经风霜过来的外壳,也会使生蚝离开海水之后存活时间更长(…使得它送到人类嘴里时还是新鲜的) 对我们这种初学吃生蚝的人来说,海水对生蚝影响最直观的表现,还是在风味上。即使评判不出肉感的区别,风味上的差别还是相当容易被感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生蚝吧、餐厅中经常仔细地标明生蚝产地,那的确是有实用意义的。和所有软体动物一样,生蚝复杂的美味来自其体内积累的「风味物质」,这些物质对于生蚝来说,当然不是为了把自己变得很美味然后被我们吃掉,而是用于储备能量以及平衡海水盐度用的。 生吃的意义 虽然料理过的生蚝(清烧、芝士焗等)也可以很美味,但是很多认为自己真正爱蚝者都会告诉你,必须生吃才能啖出其鲜味。这不是提倡生吃就显得懂吃,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加热虽然能强化某些香味,但却不能释放鲜味,反而会把氨基酸禁锢于蛋白质中(鲜味的释放往往要靠打破蛋白质),因此加热料理生蚝时经常需要佐以其他配料来弥补,比如做成像周打鱼汤一样的牡蛎海鲜汤。 软体动物的肉质在烹煮前后变化也是相当大的。不仅是生蚝,其他有两个壳的贝类大抵也如此,未经烹煮的肉质脆嫩,表面布满富含蛋白质的粘液,煮熟之后则由于胶原蛋白的变质,肉感变得有嚼头。 生蚝的情欲,大海之吻 吃生蚝常常被戏称为「亲吻大海」,不仅因为它带有强烈的海水咸味,还因为它与人类欲望的种种关联。生蚝湿润的表面,柔软的肉质,复杂丰富的味道,再加上外刚内柔的造型,蚝肉的形态,甚至「牡蛎」这两个字的字形字音,使得生蚝无论在中文还是西文文化下,都显得性感无比。 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里(一本以食物为引子撰写的微型小说集),《生蚝》那章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主人公在已经吃不到生蚝的六月造访巴黎,在那里第四次遇到某名空姐。他们第一次偶遇在生蚝吧,伴着冰冻过的莎碧酒吃了生蚝。第二次,主人公在想着生蚝的时候再次遇到空姐;第三次他们搭车在东京六本木疯狂找生蚝、并且最好一起吃到了生蚝;第四次,虽然没有吃到生蚝,但是仿佛已经不重要: 「那是用莎碧酒冰过的生蚝滑入喉咙时的感触,那是充满情欲的感触。」 嗯对,就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