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善待自己的脾胃丨怎样运用心理疗法治胃病?

 为什么73 2016-03-21


前言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七情致病”和“七情治病”,在当今,心理因素也无不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心理因素与胃病的关系。

精神因素同胃病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性格激动,嫉妒怨恨,办事细心,神经过敏,压力过度,情绪紧张的人容易患胃病。因此有人把胃病称作“心因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胃对心理压力最敏感:有2/5患者是心因性胃病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到门诊的病人确实很辛苦,胃胀、胃口差、大便烂或干结,吃东西也吃不下。他们往往一来就要求做检查,但是查出来多数都没有大的器质性毛病。问细点,除了胃部以外,往往全身也有各种不适。那么这个时候有的中医师就会向他们抛出三个问题:一问职业,二问最近的情绪,三问睡眠质量,结果发现,这类患者职业以公司管理层、销售、文秘、毕业班学生为多,在近期多有经历工作压力、备考紧张、夫妻不和、为子女操心等事件,睡眠上往往自述感到难以入睡、夜间多梦,早上起床时精神不好。

这些病人的胃部不适往往就是心因性的。很多去医院消化门诊看胃病的,有2/5至一半是这样。精神因素对身体许多部位最快最明显的,就是胃肠道的变化。


按咱们中医理论,肝气郁结容易化火,肝火侵犯到胃,引发脾胃的消化功能失调,同时忧思过度也会伤及脾胃。而从西医的角度说,就是精神压力之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部血管痉挛,胃酸的分泌增加和减少。


不同的不良情绪,对胃部的影响也有不同。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情绪低落、抑郁的病人,多数是胃酸分泌减少,感到胃胀、消化不良;而遇压力心情易紧张、激动的病人,则多数是反酸、嗳气、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病养生中,心理调养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一静二导三制”的方法,是胃病心理调养行之有效的良策。


—静

保持宁静的心态。对己不要苟求,要求和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期望值不要过大。对人不要嫉妒,要宽容,要包涵,不能斤斤计较,友善交友,多学长处。对事不要过分认真,要全面分析,常态处事,大事认真,小事含糊,少生悲观,多想转机。一个“静”字却能避免精神剌激,稳定情志心态,心平气和,则胃病的病因就能去其大半。


二导

要学会善于疏导情绪。遇到挫折时要暂时放下,暂时回避,做些喜欢的事情,转移困境,切忌垂头丧气,苦思冥想,不能解脱。遇到烦恼时,要自得其乐,用娱乐的方式加以解除,或者找师长知己倾吐一番,或者找空矿之处,高喊高歌,把烦恼疏泄出去,切忌耿耿于怀,心烦意乱,更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以免烦上加烦,不能自拔。


三制 

七情致病,首害是怒,制怒是心理调养的要务。怒者伤神,怒能耗气。愤怒不平,病情加重,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

内经里不是说了嘛:“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求大富大贵

但求幸福安康



★校对:郝嘉平  编辑:聂远   素材:谢占维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