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六经辨证谈发热的证治(一)

 txw40 2016-03-24

 

一、太阳病

太阳病,属表证、卫分证、上焦病。

特征:脉浮+发热、或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头项僵直不舒。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风寒外袭

特征:太阳病+恶寒、无汗、身痛、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肤发凉。脉象未必浮紧。或浮数,或浮缓。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舌淡红者,单纯风寒;脉浮滑、舌红者,外寒里热(太阳阳明合病);脉浮弦、舌淡红者,外寒里热(太阳少阳合病);脉浮细、舌红者,风寒阴虚(太阳少阴合病);脉浮无根、舌淡红或淡者,风寒阳虚(太阳少阴合病)。

医案1:发热----感冒----风寒外感----麻黄汤

崔某某,男,55岁。南阳师范学院教授。2015年3月7日(正月十七日)。

主诉:“发热、周身疼痛、恶心2天”。劳累、应酬后突然发病,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热峰40℃,输了两天液无效,服泰诺感冒片、布洛芬片不会出汗,痛苦异常,晚九点家人电话求诊,问曰“手足冷暖?”“手心热,手背冰凉。”“苦口否?”“不苦。”“急躁否?发脾气否?”曰“否!”

辨证:告之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太阳风寒,疏麻黄汤一剂,辛温解表当愈

处方:麻黄15g  桂枝15g  杏仁15g  炙甘草10g  生姜10片、葱白7寸。1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3月8日):电话吿曰:“服药一料,酣畅汗出,热退身和,此药还服么?”再服一次,改方中麻黄、桂枝各8g,另加红枣8枚,两剂即可。

医案2:发热----感冒----风寒阴虚----柴葛大青龙

陈某某,女,3.5岁。南阳市公安局职工子女。2012年11月18日二诊。

代主诉:“发热9天,加重3天”。天气突然寒冷,发热、流涕、咳嗽,先在院外就诊5天,热不退,发热无规律,热峰38.7℃,复方锌布颗粒可退,过时再烧,遂来本院,查咽腔充血,两扁桃体Ⅱ大,两侧可见大片脓苔,WBC18.2×109/L,中性粒细胞81%,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风热阴虚证处以加味奔豚汤,并应家长要求输液治疗(青霉素+地塞米松、头孢噻肟钠),当晚热退,但次日又烧,安慰家长“继续治疗,等三天药用完看效果如何”。谁知近三天热峰更高,昼日夜间均烧,入夜尤甚,热峰40.2℃,复方锌布颗粒可退。相熟多年,家长信任,再诊,复查血常规WBC10.2×109/L,中性粒细胞45%,两扁桃体脓苔已去,咽腔红赤,热时无汗、平时无汗,唯有退热药始能发汗,流涕黄浊、咳声轻浅,两肺清晰,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但患儿指尖、外劳宫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

辨证:发热虽已九天,但是两个过程,前一阶段是乳蛾所致,热退一天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现症发热而无汗,指尖、腕背外劳宫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乃风寒外袭;流涕黄浊、咽腔红赤为肺胃积热;舌瘦红少苔阴虚之象脉之浮细当以浮紧而论,风寒阴虚之证。合之,风寒外袭、阴虚内热。治以辛温解表,清热养阴,疏柴葛大青龙。停输液、停西药。

处方:葛根30g  柴胡30g  麻黄6g  桂枝6g  石膏30g  荆芥(后下)6g  羌活6g  防风6g  黄芩6g  白芍6g  玄参10g  苍耳子6g  生姜6g  甘草3g。3剂,水煎服。嘱当日中午、晚6点、晚10点各服一次。

三诊(2012年11月22日):服药当晚烧退,酣畅汗出,三日平稳,但咳嗽增多、咳声加深、痰黏不利,指尖手背仍凉,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两肺可及少许粗湿罗音。风寒去而未尽,肺热阴虚,辛温宣肺、清热养阴,以麻杏麦冬汤收功

[按语] 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多而风寒少,外寒里热证也不多见,但偶有见之者。风寒、风热之鉴别于成人较易,询之自汗与否可知,无汗者风寒、燥火,有汗者风热,但小儿“无语”,望闻切诊可辨。无汗者胸背干,有汗者胸背潮。风寒者,指尖、腕背外劳宫穴至阳池穴、外关穴、三阳络穴处发凉,特别是阳池穴(又名一窝风)发凉,凉之愈甚,风寒愈重;风热者,此处不发凉,里尺肤反而发热,即《灵枢·论论疾诊尺》所说“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燥热者,里尺肤干燥。此尺肤诊法点滴经验。

尺肤者,两手肘关节(尺泽穴)下至寸口处的皮肤,外侧为外尺肤,内侧为里尺肤。

外寒里热证有两个类型,一是风寒里热,二是风寒阴虚。前者,脉浮中取则滑实,后者脉浮中取则细。前者,治以大青龙加葛根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后者即本例之法。

柴葛大青龙,仲景大青龙与陶节庵《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与仲景大青龙汤之变方。风寒犯表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呕逆之证主以麻黄汤,里热者加石膏即大青龙矣,功在辛温解表、甘凉清热;葛根者解肌,柴胡疏散邪气、且量大解热,荆、防、羌、姜散太阳之邪以助麻桂,黄芩助石膏,白芍、玄参、甘草,酸甘化阴,养阴护正。诸药表里同治,辛温解表,清热养阴。只要认证准确,不必担心麻桂之虎狼之性。

2.风热外感

特征:太阳病+恶暖风、自汗、口渴或不渴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肤无发凉。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温病条辨》:“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脉浮数,或浮缓。

舌淡红者,单纯风热;脉浮滑、舌红者,风火里热(太阳阳明合病);脉浮弦、舌淡红者,少阳风火(太阳少阳合病);脉浮细、舌红者,风火阴虚(太阳少阴合病)。

医案3:发热----感冒----风热外袭---风热感冒方

赵某某,女,2岁。南阳市卧龙区塔园办事处人。2009年5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3天”,受凉而病,发热较重,汗出不畅,热峰39.4℃,患儿精神萎靡,鼻塞,流涕,颜面红赤,咽部红而不肿。诊查: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热势虽高,但脉象浮数,里热不盛,仅是表邪为患;风热外袭,肺气失宣,故流涕,咽红;此属外感风热之证,邪在卫表,而发热。治法:辛凉解表,疏风热感冒方。

处方:葛根20g  桑叶6g  菊花6g  蝉衣6g  浮萍6g  荆芥(后下)6g  薄荷(后下)6g  连翘10g  淡豆豉15g  焦三仙各10g  芦根30克  甘草3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5月13日):烧退,咽部红赤减轻,略微咳嗽,但两肺清晰,舌淡红,苔薄白,治宜辛凉宣肺止咳。

处方:桑叶6g  菊花6g  桔梗6g  杏仁6g  连翘6g  芦根20g  甘草3g  焦三仙10g  紫苑6g  款冬花6g。2剂,水煎服。

2剂后患儿咳嗽消失,病情治愈。

[按语]风热感冒方是我的常用方,适应症是发热、脉浮数,属于风热外袭者。是根据“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而来,以银翘散去淡豆豉、淡竹叶、芦根、牛蒡子,加葛根、桑叶、蝉衣、浮萍、荆芥而成。热毒盛者,咽喉红肿,加二花、牛蒡子,内热炽盛,体温甚高或将会出现高热,脉见滑数有力,加生石膏30~50克,便秘者可少佐以大黄,尺脉微者,加玄参。葛根用于解肌退热,以粉葛为佳,用量宜在20~30克,体重大者或成人用量可更大;荆芥、薄荷、浮萍相伍辛凉解表,发汗退热;桑叶、蝉衣、连翘、浮萍相伍使汗出隐隐,因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医案4: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风火阴虚----加味奔豚汤

谢某某,女,3岁。本院职工子女。2009年4月12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4天”。四天前外出郊游,当晚发热,热峰40.2℃,服退热药可退,此后静点青霉素、病毒唑、头孢塞肟钠加地塞米松三天,效果不明显,仍发热,服尼美舒利汗出热退,过时又烧,伴轻咳,咽弓充血,纳呆便溏,诊查: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细。

辨证:汗出热退,过时又烧,热势不为汗衰,且热势甚高,病在阳明;脉浮、轻咳、舌红苔薄黄为风热犯表;脉细为阴血不足;阴液亏虚,正气不能敌邪,屡汗而病不愈; 纳呆便溏又有食积之象。此乃阴血亏虚,阳明热盛,风火外受,表里同病。治法:辛凉解表,滋养阴血,甘凉清热。予加味奔豚汤。

处方:葛根30g  白芍6g  当归6g  川芎4g  黄芩6g  半夏6g  石膏30g  沙参6g  玄参10g  荆芥(后下)6g  薄荷(后下)6g  连翘10g  浮萍6g  甘草4g  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当晚,汗出隐隐,热退身凉。唯轻咳、乏力、纳谷不馨,以生脉饮、益胃汤调理而安。

 [按语]这种发热我把它称为阴虚风火证。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万密斋《育婴家秘》),阴血亏虚与风火共存的患儿不少,这往往与素体阴亏或者风火伤阴有关,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阴虚风火者均可治之。阴虚风火证的证候表现以发热、咽部红肿,舌红,苔少,脉浮细为典型特征,其治疗当辛凉解表的同时予以滋阴养血,表里同治。

加味奔豚汤是我常用的方剂。方剂组成:葛根30g、白芍、当归各6g、川芎4g、黄芩、半夏各6g、石膏30g、沙参6g、玄参10g、荆芥(后下)、薄荷(后下)、桑叶、蝉衣、浮萍各6g、连翘10g、甘草4g(体重15kg的用量)。奔豚汤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病》篇中治疗肝血亏虚,肝气上冲之奔豚病的名方,由葛根、白芍、当归、川芎、黄芩、半夏、生姜、李根白皮组成。从《金匮要略》“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得知:奔豚汤原本就可以治疗“往来寒热”,方中葛根辛凉之剂,“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伤寒壮热”(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能“生津止渴,清金润燥,解阳明郁火”(清·黄元御《长沙药解》);血中之津液即为营阴,养血之剂,自能养阴,一味当归可抵四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清·黄元御《长沙药解》);肝者藏血之脏,芍药最善养肝,益养阴血之品。“古人有‘治风先治血’之论,岂漫然血药足以当之,盖必择辛甘发散者而用之,风乃能解,则芎当归其物也”(清·邹澍《本经疏证》),故川芎是祛风先活血,血行凤自灭之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祛内外之风,以防肝风内动。黄芩味苦大寒,主诸热,清肺经气分之热;半夏“味辛气平”,“辛以散结,善降肺胃之逆气,清咽喉肿痛”(清·黄元御《长沙药解》),化痰止咳而降逆;生姜辛甘发散,李根白皮入肝经,功专清热泻火,平肝降逆,但药物稀缺,现已不用。诸药合用,不独平肝降逆,也能滋养阴血、清热解肌,于风火外感、阴血亏虚之症最是桴鼓相应。加石膏辛凉解肌、除三焦大热,助黄芩清解内热,加荆芥、薄荷、桑叶、蝉衣、浮萍,辛凉解表助葛根解肌透表,加连翘、甘草,以清热败毒,并重用葛根、石膏,辛凉解肌、生津止渴;加沙参与石膏成白虎加人参汤,加玄参滋养肾水,以生水之本源。全方表里同治,散中有滋,顾护正气,以防发散太过。诸药合奏辛凉解表、滋阴养血、清热解毒、柔肝降逆之功。

医案5:发热、咳嗽----感冒----燥火——桑杏汤加减

王某某,男,4个月。南阳市南召县城人。2009年9月2日初诊。

代主诉:“咳嗽,发热1天”。就诊时患儿精神可,面色潮红,口唇红干,皮肤干燥。诊查:舌红,苔少,脉浮细。

辨证:温燥犯肺。治法:轻宣温燥。方用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4g  杏仁4g  栀子4g  沙参4g  麦冬4g  川贝6g  桔梗4g  火麻仁3g  甘草2g  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5日):患儿热已退,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仍皮肤干燥,舌淡红,苔少,脉浮细。热势已退,燥象仍存,守前方去栀子。

处方:桑叶4g  杏仁4g  沙参4g  麦冬4g  川贝6g  桔梗4g  火麻仁3g  甘草2g  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再服药二剂后,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肺为脏”。燥邪常致肺病,导致咳嗽。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小儿阳常有余,所患热病居多,故以温燥多见。本病时值秋季,燥邪当令,首先犯肺而伤肺阴,肺阴不足而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遂生咳嗽,全身皮肤干燥。外感温燥之气,伤于肺卫,故发热。辨证属温燥犯肺,治当宣燥,但肺居上焦,只宜轻宣。桑杏汤方出自吴瑭《温病条辨》一书:“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方中桑叶轻宣肺热,杏仁苦降,润肺止咳,为治咳嗽要药,二药轻宣利肺,共为君药。麦冬、沙参甘寒,养阴润肺生津;川贝清热祛痰,栀子清热解毒,助桑叶宣肺热;共为臣药;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宣肺止咳;火麻仁润肠通便,焦三仙消积以免生热,共为佐药。甘草用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散表热、润肺止咳之功效。二诊热象已退,当专以清燥润肺,故去栀子。此案启示凡见皮肤燥象,多思考有无燥邪,再分温燥、凉燥,虽温燥多见,不可一味辛凉或清热解毒,仔细辨证,才可使疗效突出。

医案6:发热----感冒----清肺润燥汤

王某某,男,4岁。南阳市卧龙区谢庄乡人。2009年10月6日初诊。

代主诉:“咳嗽、发热5天”。患儿入夜干咳、鼻塞,闹人,发热,热峰38.4℃,退热药可退但过时又烧,一周来大便干燥。就诊时精神尚好,面色潮红,口唇干红,皮肤干燥。诊查:咽红、肺清,舌红,苔少,脉浮细有力。

辨证:干咳、便干、唇干、皮肤干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热之病;时值秋季,脉浮细有力,燥邪犯肺而伤肺阴,肺阴不足而致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而咳嗽;肺外合皮毛,肺阴不足,皮肤失润而干燥;燥盛阴虚,“阴虚则内热”而发热。治法:辛凉润燥,养阴生津,清肺润燥汤加减。

处方:桑叶6g  杏仁6g  栀子6g  沙参6g  麦冬6g  川贝6g  桔梗4g  火麻仁12g  生石膏30 g  甘草6g  焦楂10g  炙枇杷叶10g  梨皮10g。2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8日):药进2剂,热退咳减,小其制调理而愈,并嘱多饮水、饮食清淡。

[按语]关于燥证,明代以前所论多是内燥,清代以后所论多是外燥,明代李《医学入门》才分出内燥外燥。内燥是阴虚血虚导致的以干燥为特征的一组内伤疾病,外燥即感受秋季燥热之气导致的一组外感疾病,秋燥是也,现在所说的燥多是指秋燥。

书云秋燥有凉燥温燥之分,余以为不然。《说文》谓“燥者,干也”,《易·文言传》又说“火就燥”,说明燥本身包含着阴津虚少和火热之象,岂有燥兼寒者?秋燥皆属热也,只不过热有轻重而已。秋燥=阴虚+内热+干燥,所以秋燥之病,不可用汗下之剂重伤其阴液,否则热者更热、咳者更咳、燥者更燥。

河间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说明燥证的基本特征是干燥,如咽干口燥、鼻孔干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唇干、便干、心烦热燥、舌苔干燥,脉象浮细有力,或见发热,或伴咳嗽,或见咳血、衄血等等。秋燥的治法《内经》提出了总纲:“燥者润之”、“燥者濡之”,具体治法叶天士说“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汪瑟庵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但秋燥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最忌发散是不可违背的原则。

清肺润燥汤,取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合汇而成。组成为:桑叶6g、杏仁6g、栀子6g、石膏20~30g、沙参6g、麦冬6g、玄参10g、火麻仁10~30g、川贝6g、炙枇杷叶6~10g、阿胶(烊化)6g、梨皮10g、甘草6g(体重15kg用量)。通治秋燥各期,热轻者去石膏,病浅者去阿胶,便干不甚火麻仁10g左右即可,但不可不用,取其润燥尔。

本例发热为主诉,但以治燥之法而愈,并无柴葛之“退热剂”,故而中医治病全在辨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