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还可以这样教 ——《荆州市初中语文第24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参会感 监利县新建中学 邓爱明 唐诗宋词元曲,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透过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穿越历史时空触摸到中华文化的强劲脉搏,而学好这些诗词曲,则可以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并从中受到一些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有益的熏陶和启示。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不少的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往往囿于形式疲于应试,而缺少对语言文字以及作品内涵的深入咀嚼,这也许是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吧!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荆州市初中语文第24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上,我听到了许多别拘一格的古诗词教学鉴赏课,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最难忘的是监利县实验中学易艳艳老师执教的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者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诵一首词,读一个人。在立意上可谓是高瞻远瞩了,为了达成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易老师采用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并按照两个层次逐步推进:一是诵壮味,二是赏悲情。教师用自己独特的类似评书般的范读引路,学生也情不自禁的被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不仅感受到了这首词的语言之雄壮、内容之雄壮、感情之雄壮,并且从下阕“可怜白发生”一句中体会到了词人内心那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之情。这堂课的节奏正如这首词的内容一样抑扬顿挫:在雄壮的表象背后隐含着悲壮的深刻内涵。学生读雄壮之词则群情激昂,读悲壮之词则黯然神伤。学生紧跟教师的脚步一起走进了辛弃疾的百味人生,也走进了那个可笑可怜可恨的南宋朝代,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一起或喜或悲,他(她)们透过文字真正读懂了词人一腔赤胆报国的英雄心,也读出了那满腔失意的爱国情,而在场听课的教师也在为师生双方声情并茂的朗读叫好,为课堂上激动人心的互动交流喝彩。好一个豪放派的爱国词人,好一个大气大方的杏坛新秀! 无独有偶,荆州南门中学的刘家振老师也选取了辛弃疾的这首词。尽管二位教师在出场的时间安排上有先后,但许多教师都还沉浸在上午易老师的精彩赏析中不能自拔,刘老师能够从英雄的光环中走出来吗?这是对教者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可喜的是,他选取了从声音的角度来赏析,将本词划分为红色的豪迈之声、灰色的静默之声、蓝色的心底之声。这样一来,全词的结构层次顿时明晰了,再配以不同音调的朗读,将辛词的豪放与悲壮相得益彰之美用音乐的语言表现了出来。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演绎。这样的同课异构的确令评委们犯难,几乎分不清孰高孰低了。你看:洪湖市庆丰中学的龚时鹰老师刚刚带领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解读了李清照的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谁曾想东道主沙市一中的刘莉老师又以一曲《怎一个愁字了得》将七年级的孩子们硬是拉入到李词的满腔愁情别绪之中,教师还将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醉花阴》、《如梦令》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课堂容量顿时增加了许多,表现出教者对文本的深度挖掘,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语文”的思想。 诚如王佑军院长所言:荆州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好了!上课的教师都很有思想,很有创意,敢于放手解读文本,敢于打破常规。王院并由此将古典诗词的教学概括为三个境界:一是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二是缘诗求法,格物穷理,三是入境之妙,悟道通神。这三重境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人都应该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看来,此次荆州之行的确不虚此行,我们从中收获的不仅是古诗词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更多的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对荆州语文教学美好前景的满满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