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 原载《四川中医》1988年8月 甘肃省中医院 吕人奎 指导老师 杨翠峰 施伯衡 真气运行法是我省李少波主任医师首创的一种静养方法,近十年来用于治疗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兹将辅导学习班收治的萎缩性胃炎54例疗效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54例中,男42例,女12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2年。练功前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集中练功,由带功老师辅导,每日练功四次,每次40分钟,治疗时间三个月,每10天记录一次练功后的感觉和治疗效果,三个月后做胃镜复查以检验疗效。 真气运行法分五步。患者取坐位,两眼下视注目鼻尖,两手置于膝盖部,自然呼吸但要注意呼气,排出杂念,思想入静,进入第一步 “呼气注意心窝部”。当感到心窝部发热并有蠕动感时,则进入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在练第二步时感到丹田真气活跃时即可转入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第一、二步是调身、调心、调息,是为了通达任脉,使上中二焦真气趋向丹田并培养集中,给下步贯通任督打下基础,古人把这一步叫做“筑基”,所以第三步是关键。真气能否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主要在于丹田真气积蓄力量的大小,这步练的时间较长。随着功夫的进展,“丹田温热”,“丹田饱满”是真气充实现象。此时有一股气流环腰一周,前往肚脐,后往命门不断转动,此时带脉通了,全身发热,有的人发热过高而心烦不适,有的人感小腹向上掣痛,胃肠蠕动明显曾强。当感到真气绕过尾闾则进入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所谓“勿助”者,即待真气充足后自行冲关,千万不要导引的意思。第四步是最艰难的一步,有人称为“脱胎换骨”,生理上反应很多,特别是真气冲关的一刹那,病人头响身摇,甚感不适。待通关后全部缓解,通督之后即进入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以后必须持之以恒,循乎自然,功夫越深,效果越好。 三、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是根据1982年重庆会议拟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54例中显效者34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8.14%,显效以上62.96%。胃镜复查40例,其中显效15例,好转18例。组织学检查显效者14例,好转8例。 就练功进程分析,54例经百日练功通督者27例,占50%;达第三步者25例;达第二步者2例。从临床看通督的27例均达显著疗效,达第三步者有7例显效,12例好转,达第二步者好转、无效各1例。通督者27例复查胃镜其中显效15例,好转12例。达第三步复查胃镜者13例,其中6例好转。 四、讨论 1、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饮食不节,劳倦损伤以致伤及脾胃功能,脾不健运,阳虚寒生;或由性志失调,肝气犯胃;或由过食辛热,灼伤胃阴所致。 2、真气运行训练病人在觉醒状态下“入静”和“意守”,降低了大脑皮层对内外刺激的感应性,有利于大脑皮层调节机能的恢复。练第一步是呼气注意心窝部(即胃区),导致心火下降给脾胃增加热能。因此,初练三、五天就可以感到心窝部有温热的感觉,这对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症状效果是满意的。由于真气运行能调整皮层功能,使皮层——内脏神经功能得以协调平衡,促进胃肠道血流灌注和循环旺盛, 使萎缩的胃粘膜得以修复, 炎症得以吸收。另一方面, 在意识的主导下, 通过“意”和“气”的锻炼, 能够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 使“气生形......形归气”的互相转化不断增强, 故使腹胃气旺, 胃壁平滑肌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调节, 逐步增加紧张性和弹力。从现代医学看, 由于注意呼气, 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舒张,分泌旺盛, 使消化吸收功能改善, 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从临床观察到,通过真气运行法的治疗, 患者食欲改善,腹胀消失, 精神恢复, 面色由黄瘦转为红润, 体重增加, 都证明了真气运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确有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