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功养生的理和法[下卷]

 含萬樓樓主 2016-03-29
  1、 松腰竖脊
腰,不是“命门穴”,更不是指腰围,而是与丹田前后相对脊椎骨中的一点(腰椎四、五椎之间空陷处,即劲之窍)。脊椎是身躯的支柱,腰是四肢整体活动的中心。脊如不直,则身躯歪斜;腰如不松,则整体不能灵活运转。松腰是用意向上虚灵顶头,向下松腰沉胯,脊椎自能节节松开;松腰则气沉丹田,力达四稍,下盘稳固,上肢灵活,才能“上下相随”。但不能用力使腰下塌,或松得成了弯腰,以致成为下重上轻,上下不能调和。因此松腰须竖脊,竖脊不是把脊椎挺直,是以百会穴上领,尾闾下松,把脊椎骨拨开,使脊椎骨上下顺直而微有前合弧度的自然形态,丹田之气自能贴背,通过腰际产生一股内劲,上贯头顶,达于手足,成为上下一体,手足的动作,才能与腰劲联系,使腰成为整体活动的轴心。以“腰为轴”,以“胯为轮”,来带动四肢全体活动运转,所以有“腰为第一主宰”之说。
2、 合肩开腋
练功要产生神、势、劲,没有劲就没有势,没有势就没有神。要达到有势,两肩必须微向前合,不合肩,形不能生势,腋不开则气憋,胸也不能舒开。合肩开腋有外包内撑周身圆满之势。
3、 舒胸松腹
不能为了拔背使胸部内陷,造成紧迫。舒,不是挺,是舒开,特别注意心窝处(鸠尾下),不要内陷,要求舒平 则胸腹顺直,不致有陷胸哈腰之弊。舒胸则胸怀开阔,呼吸顺遂,自由心旷神怡、舒展大方之感。腹部不要故意突出和吸入,掖胯直腰,腹部才能放松,腹松橫膈才能下降,内气易沉丹田。
舒胸松腹则上虚下实,从而神活气固,身体轻灵而稳健。
4、 掖胯敛臀
掖胯是指髋关节之前,大腿与腹部交界处,禁忌扬出(扬出则身仰—),要掖住(藏而不露之意),但不能为了掖胯使臀部突出。臀要收敛,“收”以尾闾对足跟为度;“敛”是两臀微向内抱,如蚌壳相合之意(不要用力)。
掖胯敛臀,才能尾闾中正,这是做到身直的关键。保持身直,自能上下相连,运转灵活。
三、足平(下肢)
足是人体的根基,下肢是载运身躯的支架。足不平则伤歪,下肢不固,整体散乱。足平二而后能圆裆合膝,两腿连成弧线,成为弓形,发挥下肢的圆绷劲,使根基稳固,力达足心,上连手指,以下催上推动整体运动。
1、 裆开要圆
张股裆自开,合膝裆自圆。裆能圆,两腿才能合成弧线,产生绷劲,两足之力,下沉地心,下盘稳固,如树生根。圆的要求,以姿势而定,但开裆不要造成敞裆,如静立式“裆开一丝”即可。
2、 膝曲要挺
练功的一切运动,都是力由足发,推动膝转,以膝的转动而带动全体,形成起落、进退、转折……等动作。所以膝是身体活动的关键。
任何姿势。膝都不得挺直而成僵硬,两膝须松开而有微曲之势,转动才能灵活;但松开又不能软而无力,须合住(内里有贯满之意),上下才能整体,所谓“曲中求直”是也。
膝外形随曲而似松,但内里须用意“如提如挺”的合住,转动时才能“上下相随”,“一处动处处动”。能合膝;两足自有吸力,动作时才能轻灵稳健,如能随时注意到膝内“如提如挺”贯满之意,则有精气充沛达于四肢之感,故在形意拳中有“挺膝则气恬神怡”之说。
3、 脚腕要提
不论落脚起脚,脚腕都要有上提之意(注意解蹊穴),才能使整体上下一致,产生虚灵之感。
4、 脚心平吸
足是人体之根,足能平则下盘稳固,才能“立身中正安适“;足心有吸力自能力达四稍,圆满轻灵地来“支撑八面”。“足平而吸”是稳定中心、掌握身形和发挥整体劲的关键。
足平是足掌着地时要求足掌的前后、外侧和足趾平均着力;吸力不是五趾抓地,是在足平的条件下,两足心空含如吸盘吸牢地面(能挺膝提脚腕,足即产生吸力),自会感到有一股吸力起自脚心连于地心,达于两股之中,至裆经会阴穴上贯头顶百会穴,有“顶天立地”之概,再与两手心空含的吸力合住,则有力达四稍整体圆满之感。
足心吸牢地心,地心吸牢身体,则身体中心不离“地心”,犹如“地心”主宰者身体运动进退转折一切活动,就会轻而不浮,所以太极拳论中有“地心为第三主宰”之说。
四、 两肱圆(上肢)
在拔背、松肩、垂肘、展腕的要求下,使两臂成一条弧线,在任何动作中都注意到兩中指之间,似有一个弧虚线把两臂连成为圆形。不论任何形势,都必须中指意对,两臂外有向内合,内有向外撑之意,使两手之劲接牢,形成肱圆,上护头,下护足,后背护脊,自会感到有圆满之绷劲(中指对气纳丹田)。
1、 拔背腰圆
躯干后面统称背,现在指的是两臂中间脊椎骨之处,此处要求顺着两臂向手的方向拔开,肩胛不能露于外,使脊背成圆平面;拔背要符合两臂屈伸弧度的大小,以使两背连成一条弧线为度。也就是两臂伸展时不能伸直,要把两臂连成弓形,不能有反弓(直则无拔背);不管手臂是屈是伸是开是合,都要保持着脊背有向左右拔开与两中指有圆的感觉,才能使两臂连成一条线,动作一致,发挥圆绷劲。
2、 松肩要平
扛肩则气浮,周身无力,压肩则肩回缩,不能达于手。肩要松,但不能用力压,以不扛起为度。
松肩要平,是注意两“肩井穴”和“大椎穴”的平线同时平着往下松(不要用力),这样,不但掖开臂活,而且有劲上贯头顶、下沉足心和达于手的感觉。任何动作,肩部都不中得扛起,所以有“锁肩”之说。
3、 垂肘要合
松肩则气力到肘,垂肘则气力到手。能垂肘自能松肩,所以垂肘、展腕是发内劲的关键。
在任何姿势中,肘关节不得挺直,保持弧度后注意劲从曲池穴顺臂伸展至手腕之意(不要注意肘尖用力,以免造成缩劲和肘紧),,才能达劲于手中指,发挥内劲。
垂肘不能影响开掖,掖不能为了开掖而提肘,使肘不能护肋。两肘微有内合之意,随时保持着两肘的力点垂线对两膝,有微内合对丹田,自能上下相连,气纳丹田。
4、 展腕要顺
腕不展则劲回缩,腕不顺则劲受阻,不能貫于指,要求保持着垂肘的弧度不变,腕关节用意舒展松开,则劲不致在腕部受阻而能达于手指。
5、指跟要塌
四指指跟不能突起,掌骨和四指指骨的根结平顺,才能使手背绷,手心空,劲达手指。
6、 指尖要扣
五指不得挺直,要自然分开而微扣,才能劲达于指肚,自有劲舒展、气内涵之感。如果劲达于指尖,则产生回劲而气外散(握拳时,虽五指并拢回扣,但也有其劲达于指肚)。
7、 虎口要圆
大指、食指之间为虎口,劲的变化主要在虎口上。大指如前指则柔劲,食指如前指则劲刚(顺手指的方向前指,不要跷起上指);虎口敞开两指都外撇,则周身僵劲气散于外;虎口并拢,则劲缩气滞无力。要求大、食指各带弧形合住,虎口圆开,则生刚柔相济之劲。
虎口圆开的大小度数,可以根据不同的姿势动作来定。例如,静立(无极式)比练动作时要小;走架子时立掌要比塌腕时虎口要大;手心向内时大指外撇为逆缠力达食指,生刚劲;手心向外时,大指内合为顺缠力达大指,生柔劲。不论虎口大小,用刚用柔,都要保持虎口圆,才能有刚柔相济的合劲。所以虎口是用劲的关键。
8、 手心空含
手心空含则气不外散,不会有僵力,能含蓄则发挥吸化力。两手心微空,又遥遥相对相互吸引之势,则劲不外散,气自蓄于内,再有意识地与两足心、头顶心上下合住(五心相合),自能有整体圆满、气贯周身之感。
以上四刚二十四要运用到每个姿势动作和日常活动中去,就能时时处处保持整体端正,自会得到心清意静、气运自然之效。
五、五对
“对”就是这里与那里的相互联系,也就是点与线的连接。五对包括鼻准对脐、尾闾对足跟、膝盖对足尖、中指意对、肘膝相对。通过五对可以使身形动作一致,上下联成为整体。
1、 鼻准对脐
即鼻尖的垂线力点与肚脐相对,但是不是低头去对,而是两点相连之后,有微微对拉之。如此,自有收颏藏喉,虚领顶劲,使头部与身躯相联。这样,在身形仰俯转折之时,可以随时都保持“头正。”
2、 尾闾对足跟
即尾闾骨的垂线力点与足跟上下相对(马步时对两足跟之中间,弓步或坐步时对后足跟),但对时要注意足跟、尾闾与头部的枕骨三点联成一线(坐身是直线,弓步是斜直线,俯身时是弧线),要做到尾闾对足跟,必须掖胯敛臀,提膝坐身,能使头部、身躯、下肢,上下连贯,保持身直。
3、膝盖对足尖
即膝盖骨中间(犊鼻穴)的垂线力点对足的大趾尖(趾甲内侧的隐白穴),不论是弓步、虚步、马步,两膝都要对两足尖(翘时要足尖上勾对膝,足尖扣时要膝盖力点对足尖),做到膝对足尖,自能保持足平。
4、 中指意对
也就是两臂的中线相联,不论两手的距离有前、后、上、下,都要用意使两手中指的力点相连接(微有拉意),自有周身圆满、与丹田之气相接之感。中指意对是保持(两肱圆)的关键。
5、 肘膝相对
肘是上肢臂的中心,膝是下肢腿的中心,在任何动作中能注意肘膝上下相联,既不会使臂与腿产生僵直,又能上下相应,护住两肋,结合了头正、身直、足平、两肱圆,使身形姿势联成一个整体。
六、 三弓
“弓”有绷力,练功的姿势保持弓形,是产生劲的基础。有力才能有“势”,所以弓形是练势的关键,在姿势中即实的弧形和虚的力点的联系。弓有阴阳面,反弓则劲断,所以身形要外(阳)包、内(阴)撑,不能相反,才能产生绷劲。身形处处都是弧,因此处处都能成弓形,弓形虽多,而是以身弓、肱弓、股弓三弓为主。
1、 身弓
即头与身躯联成身弓。头背为阳,面胸为阴,做到顶头竖脊,松腰敛臀,则背成微内合的弧形,再注意收颏顶颈,掖胯舒胸,使背向内包,胸向外撑,颈胯之劲相联,如弓挂弦,自能产生身躯挺拔、松中有展之势。
2、 肱弓
即两臂相联,成为弓形,在任何动作中,都要做到拔背、松肩、垂肘、展腕、两臂微内合相抱入弓背,两腕外撑力点相联如弓弦,即成肱弓,则两臂产生绷劲,而有护卫整体之势。
3、 股弓
即两腿联成弓形,主要坐身圆裆,张股合膝(对足尖),两腿如弓,弦在两脚腕相联,有外撑的绷劲,而成股弓,则下盘稳固,自能产生不可动摇之势。
七、一 圆
圆是身形姿势的整体概括,身形符合了四纲二十四要,姿势做到五对、三弓相合,自会产生圆满整体感觉。二十四要是每个局部点的要求,“五对”、“三弓”是点与线的对立统一,而“一圆”则是全面的协调平衡。“圆”不只是形象,而是“势”的作用,在势圆的条件下,自能意定神明。“圆是练身形姿势的总诀,在练功时能意识到“圆”,则身形不正自正;对圆有了理解和体会,才能进入“空、虚、灵”的化境。
第十四章 静功养生十二法
自古养生练功之法,形式多样,动作万千,各家各派都各自不同。但总的来说,不外定式法和动式发,“静功养生十二法”包括了定式和动式两种功法。
十二法中的定式功有静立法、桩功法、静坐法和静卧法四式,以定心整形、培元养神为主,是功法的基础。其他八法为动式功。动式功是利用身躯四肢的活动,加强气血运行,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动式法中的调气、运气、晃海、按摩四法,是以形调气、通经固卫为主;升阳、补阴、起落、开合四法,是以舒筋开络、顺气和血为主。不论定式功或动式功,都要做到体松,意静,气运自然。每一功法都包含三层九步功的练法。
现用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法的序列,是根据十二法的动作,包含着从子时阳动,真气来复,渐渐发展到午时阳极,气盛而生阴,到亥时阴极,真气归根而入静,静而后复动,有阴阳生反复之意。但在练功时,不必拘于形式,既可顺序练习,也可前后颠倒,更可以根据自己体质和病情选择其中一、二个或几个动作重点练习。
练功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每次总以半小时为宜,因为练功在半小时以内,内气不能全面发动。但如身体特别弱者,时间可减少,次数可加多;身体强者,可连续练习,尽量延长时间。作为保健,每天早晚要练二次,如病假疗养,要多次数。如能在日常生活行立坐卧之中,保持“气功态”,即保持练功的意识形态,就更能加速练功的效果。


静功养生十二法的姿势动作


(子) 静立养生法
形的要求: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齐相靠,两脚尖距离以大趾根高骨处容开本人横拳四指宽为准;膝微曲而内直,两膝盖对足尖,重心在足尖,保持足平;掖胯敛臀,松腰竖脊,舒胸松腹,尾闾对足跟,保持身直;两肩轻松,两臂自然下垂小指靠在裤缝之前,手背斜向前,两大指松对小趾根,两中指舒,劲达足心,意中对,做到两肱有圆满包身之感。头正,身直,足平,两肱圆,是身形“四纲”,它包含着“二十四要”。如能做到,就符合了人体应有的自然形态。(如图十四-1)
气的要求:运行应和顺自然。形正气自顺,做到“收颌藏喉”、“虚灵顶劲”,自能气沉丹田,增强任督二脉的循环,做到足心平吸,手心空含,内气自能通达“四梢”,遍及周身;能保持头正,顶直,鼻对脐,自能形成腹式呼吸。呼吸之气,应听任自然。
意的要求:意为主宰,能支配形与气的一切活动,并有调整机体功能之平衡的作用。意如不静,则形散气乱,功能失衡,所以意宜静,不能妄动。但静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排除一切妄想杂念,脑筋清清楚楚,思想高度集中,在止心定念、清静无为的情况下,更容易体会到那里的姿势不正和内气不顺,就可以用意调整,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心平则气和,意定则神活,思想能保持中定,自然精神舒适,气血和顺,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
做到形正,气顺,意静,“意、气、形”三者合一,是“练精化气”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提高,自然能进入“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最高阶段。
此式是静功养生的基本功法,一切功法都由此式而生。初练功者,首先单练此法,从中得到体会,再把此式的要求和体会,运用到其他各个姿势之中。如果在日常行立坐卧一切活动时能注意到此式的要求,就是时刻保持着“气功态“。
练此式时,可能产生酸、麻、热、胀、肠鸣、气动的感觉,切不要惊慌,更不要主观地去寻求和意领,一定要保持松静,任其自然,一切异常现象和感觉自会消失,归于正常。
此式有定意安神、和血顺气之功,对各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后好的疗效,尤其对神经性毛病,有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练习,自有祛病延年之功。
练习时间,一般每次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如感到适意,可以延长时间。静立的方向,要面阴背阳,能使气的活动保持前后平衡。

(丑)调气法
1、在静立的基础上,两手向左右斜前方(两臂前合30度)徐徐翻转上起,至手与胯平,小指斜向上,手臂向前(如图十四—2)。
2、继续上起,注意小指下沉,食指上起,至于肩平,手心向下(如图十四—3)。
3、不停,大指起,圆转上起,如摸球,至手与头平,小指微内扣,中指意对(距离与头宽),手心斜向下前方。注意松肩,沉肘,肱圆如图十四—4,5)。
4、不停,两手翻转下落,至胸前,两中指靠拢相对,手心向下。不停,徐徐下按,至腹部时,两手左右分开,回至原式(如图十四—6、7)
说明:调气法即降气法,初练功者,大都气上浮于胸、头,运用此法能使上浮之气下降。在练习时,应稍微用意,如将上浮之气包容手中,回至胸前按至腹部,分入两脚,意至足心,送至地内。重复练之,可引浮气下降,而真气上升。练习次数,以感气不上浮,即行停止。其他要求与静立式同。
此法对头胀、胸闷、上实下虚之症,有良好疗效。

(寅) 开合运气法
1、从静立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宽。分脚时,右足尖内扣正,不移动,左脚平起,左移平落,两足心距离一足宽,两足外侧要成直线(如图十四—8)。
2两手徐徐向前上方起,至于肩平,两手相齐与肩宽,手背向上(如图十四—9)。
3、微屈膝坐身,两手翻转,手心相对(注意两手劳宫穴对准),松肩沉肘,两臂成半圆形,腕与肩平(如图十四—10)。
4、注意体松意静,侯至两劳宫穴有麻胀之得气感时,可两手慢慢内合,在思想上要意识到好像按一气体,则产生合不拢或向内吸之感,手要松,动作要慢,用意不用力,慢慢合至两手距离二至三寸时,即停止内合。再慢慢用意把两手向外拉开,会感到好似有吸力相连,有拉不开或向外推之感。拉开两手的距离以感到两手心的吸力不断为度,但不能把两臂拉直。如此内合,外拉,可反复多次,两手之间的吸、斥之力,自会逐渐增强(如图十—11、12)。
5、收式:两手回到胸前,中指对,两肱圆,手心向下;同时左足向右足靠拢,并齐落实。舒身,两手下按经腹部至两腿时,两手两足尖同时分开,归静立式(如图十四13、14)。
说明:运气法能使内外气相合,故在两手内合时,小腹内有外胀之感,向外开时,腹内有收缩之感,经常练习,全身内外都有感应。此式有增强卫气、调和内脏之功。经过锻炼,可运用两手外气的感应,给人治病。气功治近视眼,就是以本功法为基础(外气治病之法,另文叙述)。

(卯)桩功法
桩功法的姿势有二:
1. 八挂桩
从静立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中间距离要超过肩宽。曲膝坐身,同时两手向前向上徐徐抬起至与肩平。松肩沉肘,两手掌成立掌,两臂各成半圆形,两中指上舒意对护头顶,虎口圆,食指回指意对眉尖,四、五指并拢,小指微内扣(以刚刚从外侧看不到小指跟为度),大指内合,手心空含。要求做到“五对、三弓、一圆”,外包内撑,松展平衡。(如图十四-15)
收式:与(寅)之收式同。
说明:此式是巩固卫气、锻炼内功的基本功法,有增强体质、推动气血循环之功。要求做到气遍全身,劲达四稍,以达到劲整、势圆、神凝、内外相合之功。初练时,可能产生腿臂酸胀或有外动现象,坚持下去,自会正常。身体强者,如能坚持四十分钟,很快就会不酸胀,而且会有舒服的感觉。身体弱者,初练此式可以少些时间,逐步增加。
2. 拜佛桩
从静立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宽,脚尖微内扣。曲膝坐身,两手合掌至胸前,两肘前顶,两肩放松,两臂外撑,两手指肚各自向对,五指微曲,手心空,中指对喉部,距离二三寸。舒胸松腹,鼻尖对脐,如“童子拜佛式”(如图十四-16)
收式:与(寅)之收式同。
说明:此式有收心定意、开胸顺气、增强内气循环之功。对胸闷心烦、肺病、心脏病有良好的作用,并有减肥之效。此式比八挂桩柔和省力,体弱者,可先练此式,再练八挂桩。单练时间,十五分钟左右。

(辰)起落旋转法
1. 静立开始,脚平行分开,中间距离与肩宽,两手向前,徐徐上起至与肩平。(如图十四-17)
2. 曲膝坐身。胯向左转90度,面向左方,右脚内扣,左脚尖跷起外摆不落,同时右小指内拧,上起到面前,大指外撇,小指跟对鼻尖,臂成半圆形;左手小指内拧下落,经腹部小指外拧向后至腰,手心向外,大指内扣,中指顺尾闾向下指对右脚跟。头整、身直。曲右膝提左膝坐身.(如图十四-18,19)
3. 胯向右转180度,左脚内扣落实,右脚尖抬起外摆不落,面向右方,同时右手经左肩胸腹右胁向右后方拧转下落,小指外拧向后至腰,手心向外,大指内扣,中指顺尾闾向下指对左脚跟;左手拧转上起,小指内拧,随动到面前,大指外撇,小指跟对鼻尖,臂成半圆形,提右膝曲左膝坐身。(如图十四-20,21,22)
4. 不停,右脚内扣向左转(如图十四-23),再按十四-18—22图反复练习。
5. 手式:与(寅)之手式同。
说明:此式是锻炼四肢,能舒筋松肌。手拧转时五个指头须一个一个地拧转,有通经开络之功,经常锻炼对四肢麻木、关节炎有良好的效果。每次重复练习几次或几十次。

(已)阴阳开合法(真经阁 zhenjingge.com)
1. 从静立式开始,左脚平抬前进提步平落,同时两手向左右斜方徐徐上起至头平,不停,徐徐翻转下落至腹部,左手背放在右手心上,两手心均向上,头正,身直,曲右膝坐身。(如图十四-24)
2. 弓步重量徐徐移至左脚,同时肘向前合,向后拧转,经腰再转至面前,垂肘提腕,腕与肩平,手心向对,距离一、二寸,如捧球状。(如图十四-25,26)
3. 曲右膝坐身,重量移至右脚,两手翻转下落,回至腹部,左手背放在右手心上(如图十四-27),其余动作与图十四-24—26相同。可重复练习3—9次,落于图十四-24。
4. 换步:左脚外摆,右脚上步平落。手的动作与第2、3节完全相同,惟右脚在前。
收式:后脚跟向前跟步,并齐相靠落实。其他与(寅)之收式同。
说明:此式两手在面前相合时,有两种练法,一是手心相对,一是手背相对(如图十四-28)。手心相对叫合阴,可以增强五脏六腑之内气;手背向对叫开阳,能加强筋骨肌肉的外劲。故练功者可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选择锻炼。如内脏有病,用合阴;肌肉筋骨有病用开。此式要结合步法的练习。步法的要求,起脚落脚时,要做到平起平落,身形不要忽高忽低,保持平衡。此式锻炼的次数可由自己决定。如场地小,则可以扣前脚、摆后脚转身继续锻炼。

(午)托天升阳法
1.从静立式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两脚外侧平直与肩宽),膝微曲两手合拢至丹田,中指对,手心向上,肘微前合,两肱圆,大指外撇。(如图十四-29)
2.徐徐曲膝坐身,两中指不离,手随动徐徐上托至胸前,不停,两肘内含,两腕旋转相靠,两手中指左右分开,手心如捧球状上托至头平,两肘两腕左右撑开,两中指对,两肱圆,手背护头顶,手心向上,有托天之势。注意松肩沉肘,手心空含,大指内合,曲膝坐身,头正身直,稍停(如图十四-30—33)。
3.舒身上起,两手左右分开至与肩平,手心向下,两臂微前合(如图十四-34,35),不停,继续舒身,两手下落内抱至丹田,中指对,两肱圆,手心向上,大指外撇(与图十四-29相同),再重复练习3—9次。
4.收式:左脚向右脚并龙,并齐落实,同时两手反转徐徐上起至胸前,中指对,两肱圆,手心向下。舒身,两手下按经腹部,分到两腿,两手两脚同时分开,归于静立式。
说明:此式能升元阳之气,练此式两手上托时要意识到内气有升腾之感,两手下落回抱时,如有将气包容到丹田之感,两手起落开合时,劲要保持平衡不断。此式可重复锻炼3—9次。经常锻炼对低血压、内脏下垂、精神不振等症有疗效。头胀、头晕或高血压者,可少练或不练此式

(未)按地补阴法
1.从静立式开始,两脚平行分开(两脚外侧平直与肩宽),微曲膝,两手合拢至丹田,两肱圆,手心向下,中指对,大指下按。(如图十四-36)
2.徐徐曲膝坐身,两手大指向外反转,两臂徐徐向外向上至与肩平,手心向上(如图十四-37,38),不停,两手上起向上向内抱拢经面前至胸前,两肘前合,提腕垂指,两手背对靠胸前,头正身直,曲膝坐身。(如图十四-39,40)
3.徐徐舒身,两肘外撑,两手下按至丹田,中指对,两肱圆,大指内合,手心空含,有下按地之感,稍停(与图十四-36相同)。
4.收式:左脚向右脚并龙,并齐落实,同时两手左右分开下落,两手两脚尖同时分开,归于静立式。
说明:此式能补元阴之气。练此式时,两手有下按地之意,即产生上部之气下沉,有气纳丹田之感。如重复练习,可接动作第三节,两手保持原势,左右分开与胯平,手心向下以维持丹田之气不散不浮,再曲膝坐身时,大指外撇,反转上起与第二节同。此式可反复练习3—9次。经常锻炼对阴虚阳实、气血上浮之症如高血压、头痛头胀、心痛胸闷等有疗效。

(申)静坐养神法
1. 常坐法(以坐平板木凳为好)
姿势:类似平常坐凳的姿势,但坐的宽度不超过三寸,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宽,两脚尖微内扣,以两脚外侧平直为度。如凳子高于膝盖时,两脚可稍向前伸;如凳子低于膝盖时,两脚可向后收,以感到两脚的重量平衡为度。两臂自然放松,两手放在膝盖上(放的具位置,以两臂感到舒适为止),保持头正、身直鼻对准脐,其他要求与静立法相同(如图十四-41)。
2. 便盘坐(以木方凳或木板床为好)
姿势:先将右脚盘回放在左大腿下,再将左脚盘到右腿下,左脚外,右脚内,两小腿交叉。左手大指尖与中指指尖相对,接成圆形,右手大指从左手虎口放到左手无名指根内侧,右手其于四指轻握左手背上,自然放在小腹前,手心要向内向下合,头正身直鼻准对脐。其他一切与静立法同(如图十四-42)。
3. 单盘坐(以木板床或大木方凳为好)
姿势:先将右脚盘回,放在左大腿根下,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其他要求与便盘坐同(如图十四-43)。
4. 双盘坐(以木板床或大木方凳为好)
姿势:先将右脚盘回,放在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盘回刚在右大腿上,左脚外,右脚内,两小腿交叉,两脚放在大腿上,其他要求与便盘腿同(如图十四-44。)
说明:盘坐法是练静功养生的主要方法。静坐的姿势,虽然与静坐法不同,但要求和练法以及功效都是一致的,都是以静心养气为主。静立气通较快,易于气遍全身;静坐容易安神入静,能够延长锻炼的时间。静坐时应注意凝神垂帘。此式特别注意头正项直鼻对准脐,轻松自然。有外动时只要挺颈松肩,自会消失。初练盘坐时,不要硬扳两腿,以防扭伤。至于采用何种坐法,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和功夫来确定。盘坐时可在坐骨下垫高一寸左右,容易保持身直和防止前倾。

(酉)晃海自我按摩法
此式在坐式的基础上进行(常坐、盘坐均可以)。两手轻放在两膝盖上周身放松,以腰为轴,先从右向下俯身,向左旋转,舒身上起,转一圆圈,归于原式(如图十四-45—50),不停,继续重复旋转,做36次。注意用单盘坐法时,如自右向左旋转,则左脚应在上;如自左向右旋转,则换成右脚在上。
说明:此式有自我按摩整体的作用(尤其对内脏)。它能通达气血、调和内脏功能,使之平衡。对消化不良、胃肠病(如大便不成形,或大便干结)、失眠症、神经衰弱、腰酸背痛、上实下虚等症都有良效。练此式时应注意慢、匀、松、静,如置身于大气之海,周身晃动,如与大海之气融成一体。
练“晃海”,有病治病,无病养生。如以治病为主,每天可练多次,每次可晃50—100次;如以养生保健为主,可在每晚临睡前每边晃36次,约15分钟。如练功发生痛账不适之感,可练此功以解之。

(戌)按摩收功法
姿势动作有四:
1. 摇头:在静坐的基础上,上身不动,先向左扭颈转项眼看左肩;再向右转,眼看右肩。反复各做三次,回到原式,鼻对脐(如图十四-51,52)。
2. 揉眼:两手心搓热,敷两眼(劳宫穴对眼球),意达眼球,约半分钟,两手同一方向,向左运转三次,再向右运转三次,转时注意要意达眼球(如图十四-53,54,55)。
3. 浴头面:
(1) 接上式两手向下摸,注意两中指微用力,经“睛明穴”至“迎香穴”时,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虎口对鼻尖,左手虎口对嘴(如图十四-56,57,58)。
(2) 两手上摸,注意两大指和食指微用力,经太阳穴向上摸到头顶,两手徐徐分开,中指经风池穴左右分开,从耳下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至两虎口对鼻和嘴(与图十四-58同),重复做三次(如图十四-59,60,61)。
4浴身:(1)接上式,两手中指摸到风池穴时(如图十四-61),两手经颈项分开,摸到胸前,再摸到腿膝(如图十四-62,63)。
(2)两手上起,左手抚右肩,右手左肩,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图十四-64),两肘下沉,两手顺两臂下摸到右手心对左手背,左手心对肚脐(如图十四-65),不停,左右分开,顺腰经“带脉”向后旋转至两手中指对命门穴(如图十四-66及背面图),继续下摸经胯至腿膝,归静坐式(与图十四-45同)。
说明:按摩法一般是在静坐后进行,作为收功之用。单练此式对有昏、头胀、脖颈僵硬、上实下虚之症有疗效。如作为治病,应反复多次练习。

(亥)静卧法
卧式功法有二:
1. 仰卧式:枕头应比平常睡枕高些以鼻对脐为准。平卧,两脚踝交叉,两脚尖微上跷,下边脚趾尖靠在上边脚趾根的上面。手背对手心,抚在小腹上。左脚在上时,右手在左手上;右脚在上时,左手在右手上(如图十四-67)。
2. 侧卧式:两腿曲,下脚勾在上腿的小腿上,两脚尖微上跷,身弓,鼻对脐。下臂曲,下面手四、五指拳曲,大指靠太阳穴,中指靠前额发际,上面手放在下面臂中间,上手劳宫穴对准下臂“郗门穴”(郗门穴在小臂内侧、腕肘之中间。如图十四-68)
说明:睡法亦是练静功的主要功法之一,它可以利用睡眠时间锻炼。功深以后可以以练代睡。如要入睡,将两脚尖放松即可。在练功时,用仰身或侧身,可按自己的习惯。左右侧身均可,姿势相反,要求相同。


第十五章 静功太极十三式 zhenjingge.com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武术的一种内家拳,它是在外家拳(一般称为少林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太极阴阳之理论和养生练气的方法而形成的。它的练法要求一处动,处处动,把运动着的人看成一个太极整体。并主张阴阳、虚实要分清,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动作都要注意相反相成,阴阳平衡。它的优点是把外家功的刚直劲,改为刚柔相济的缠丝化劲,把气功的间断动作改为连续动作。练功时不论动作多少,都要在松静自然的条件下,不停顿,不猛动,绵绵不断,行似流水,如环无端,一气呵成。因为太极拳运动主张意静体松,才能增强大脑的抑制功能,促使大脑皮质得到休息和恢复,使兴奋和抑制的过程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由于它的运动路线缠转运行,每一个动作都能联系内脏经络气血的活动,因而加强了内脏功能的通顺协调,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所以,太极拳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医疗体育运动。
静功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流派之一,由于过去保守不教,故未能广泛流传。它的特点是强调“静”,在符合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的条件下,把静功的理论和练法都结合到太极拳中,形成了练拳就是练静功;又把练拳的体会和要求,结合到练定式的静功之中,把静功和太极拳融为一体。
静功太极拳整套动作有108式,其中以六大姿势为主体,包含着三层九步功法。练功时主张“垂帘”以求静,劲路使用“内缠丝”,根据不同的姿势,结合五指不同运转,以带动五脏十二经络的运动。要求筋骨舒展,肌肉放松。意照形体之内,以维持形体端正,起运周身;劲达形体之外,要做到势圆神明,使内外相合,阴阳平衡,以达到“空、虚、灵”混化。
过去老师教这套拳时要求十分严格,先练静立(无极式)和站桩(八卦桩)1—3月,再练六大姿势(大履、揽雀尾、搂膝拗步、倒捻肱、云劈手和野马分鬃)。每个姿势重复练习,六个姿势要练半年,才能练整套太极拳。这种练法看起来似慢,但由于重复练习基础巩固,实际上收效更快。为了初学者易学易练,便于掌握要领,本书发表的静功十三式,是以六大姿势为主,加上起势、收势和联接动作共成太极十三式。
静功太极拳的练法主张慢匀松静,此十三式练习30—45分钟,初练时由于不易松静而慢不了,可以再重复一次,以达到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为宜。


静功太极十三式姿势动作
第一式 无极式(静立式)
无极式的身形要求与“静功养生十二法”静立式完全相同(如图十五-1姿势要求请参阅第十四章静立式)。
所谓无极,不是什么都无有,而后四是要求做到:在意识上没有妄想杂念,而是清清静静,什么都没想,什么都知道;在身形上不偏不倚,毫无做作,符合自然形态;在内气上不摧不守,气遍周身,纯任自然运化。
在清静无为的情况下,如感到有形不正、气不顺、意不宁时要随时调整改正,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
静极则真气来复,一阳生动,“一动即是太极”,此时可做太极起势动作,即所谓“无极生太极”是也。
无极静立的方向,“面阴背阳”,所以练静功太极拳的方向,也要求“面阴背阳”,以维持意气活动的平衡。因此,姿势说明中的方向,不以东西南北为准,而是前后左右,即静立时的面向为前方。以此固定左、右、后方。

第二式 太极式
1、松肩起手,用两小指带动两手相左右斜前方(约30度)徐徐上起,随起随转,至手与胯平,小指斜向上,手心斜向下(如图十五-2)
2、两手继续上起,随起第四指注意下沉,食指上提,至与肩平,两手背向上,两手方向角度不变,两臂舒展,五指轻松(如图十五-3)。
3、不停,两大指微翘带领两手松肩上起,如摸球状到面前,中指对,两肱圆,小指微内扣于头平。两手食指尖相距约与本人头宽,如抚球状,虎口相对,掌心斜向下(如图十四-4、5)
4、两臂弧度不变,松肩,垂肘,合掌;同时曲膝坐身(坐身1/3),两足并拢,两膝相靠,两臂相距与肩宽,腕与肩平,掌心相对,中指上舒,如捧球状。头正,身直,尾闾正中,两脚力平均(如图十五-6)。
5、继续坐身(2/3),胯微向右转,重心渐渐移向右脚;两臂弧度不变,左手翻转,手心向下,腕、肘与肩平食指根对鼻尖;同时右手反翻转下落,手心向上,小指根对下丹田(转动时两手心相对不离,意如抱球旋转),头正身直。尾闾中正对右脚根。左小指微内合,以刚刚看不到小指根为度(如图十五-7)。
6、左脚平起上起前一步,脚跟落地。弓步踩实,手随身动。两手原式微合拢,意如抱球;左手微下沉,右手中指中节对左膝。头正,身直(身躯与右脚根成斜直线。如图十五-8、9)
7、右脚平提,上前并步落实;手随脚动,左手微下沉,手背与胸平,右手向前合掌,相距四、五寸,两肱圆如抱球。头正、身直,尾闾正中,两脚平均吸力(如图十五-10)
要点:所谓太极,即一个整体之意,它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形式。太极式的基本动作是两手上护头。下护脚,肘护两胁,两肱内包外撑,维持着整体圆满。两手心相对,既相吸又相斥,有拉不开、合不拢之感。这个要求在任何动作中都要保持。所以说,此式是太极拳之“体”。

第三式 大 履
1、接上式,胯向右转,重量渐渐移至右脚,同时手脚随胯而动,右脚外摆70度落实;两臂舒展,两手捻转至右斜方。不停,胯继续向右转正;左足平提后撤一步(脚跟向左正方),足尖点地;同时两手捻转分开,面向正右方。两手舒齐向前与肩平,左大指对右小指根,距离约量寸。挺颈身直,右脚主力,左脚尖吸力,右膝弓不超过右大指根(如图十五-11、12)
2、曲膝坐身,两手随动,左手翻转上起,臂成弧度,手心对面;右手翻转下落,手心向内(手心意对右膝)。头正,身直,尾闾对左脚根,右膝上吸(如图十五-13)。
3、胯向左转,手随胯动,左小指内拧,右小指外拧,至右手对裆时,右小指内拧翻转上起至肩平,掌心向上;左手大指内扣翻转下落,至肩平掌心向下;同时左足随手而动,外摆80度左右成丁八步。两手随胯至左斜方,两臂顺,两手相齐,高与肩平。两手距离与肩宽,鼻、脐、膝、左足尖上下相对成一线在两手之间,形成“左四照”。左脚主力,又叫吸力。头正,身直,尾闾对左脚根(如图十五-14、15)
4、右脚吸,左脚沉,胯向右转,重量渐渐移至右脚;两臂原式随动翻转至右斜方,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上。右脚主力,左脚吸力,上身、尾闾、脚跟成斜直线,面向右斜方(如图十五-16)
5、左脚吸,右脚沉,胯向左转,重量徐徐移至左脚,同时两臂原式随胯动,两手翻转至左斜方,左手心向下,右手心向上。与第三节末式相同(如图十五-17)。
此式可反复练习3—9次,最后落至与图-17相同
要点:大履是太极“用”法的基础,太极运动没有直来直去,任何动作都是用圆转缠丝之劲。缠丝有内缠、外缠;圆转有大圈、小圈、无圈。外缠圈大,是腿臂拧劲带动周身肌肉、筋骨全面旋转运动;内缠圈小,是运用五指(外五行)的拧劲,来引动脏腑、经络(内五行)的运化。
大履是练缠丝的基本功法,练时要注意以腰为中心,带动手、足、膝旋转,转动时要保持肘膝相对,鼻尖在两手之间。两手翻动时,是五个指头的劲,一个一个地运转。每到手心向下时大指内扣之劲与丹田之气相接,手心向上时大指外撇与腰背之劲相接,这样就会产生上下一致,内外相合的缠丝劲。
通过缠丝劲的运转,才能使太极阴阳的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成为一体。练到阴阳合一,一动即缠,达到有意无形,即进入“无圈”的化境。

第四式 揽雀尾
1、接上式不停,左脚沉,右脚吸,胯向右转,重量徐徐右移,手随胯动,两手心上下形式不变。两肘外撑,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两手合拢,中指对,两肱圆(有“挤”意),两脚力平均(如图十五-18)。
2、重量徐徐右移,两手随动捻转向前,徐徐展开,两手随展随合至右斜方合掌,两大指向上,两手似着非着,似离非离,两臂舒展,腕与肩平。右脚主力,左脚吸力。鼻尖、足尖在两手当中。右膝曲与踝骨上下垂直,左膝微曲,上身、尾闾、左脚根成斜直线(如图十五-19)
3、左胯回吸,手随胯动,右手前舒,左手顺右臂随胯移动至左手心对右肘(如图十五-20 )。
4、不停,曲左膝坐身,胯继续向左转,重心徐徐移至左脚,同时两手徐徐翻转,右手心向外翻转至小指向上,向右向外圆转(有“履”意),经右胯至小腹,手心向上;同时,左手徐徐翻转下沉,经右胯至小腹,手心亦向上,中指对,两肱圆,两肘微向前合,头正,身直,目正视(如图十五-21)。
5、左胯沉,右膝提,胯向右转,重量徐徐右移,两手随动,保持圆弧(有“绷”意),反转上起,至与胸平,两手心向下,中指仍对;两肱圆,两脚力平均。两手如抚球(如图十五-22)。
6、胯继续右转,重量徐徐移至右脚,两手向下捻劲(有“按”意),向前舒齐。不停,左小指内拧,翻转手心向上,两手合掌(两手心距离一、二寸),至右斜方,两手相齐,右腕与肩平。右脚主力,左脚吸力,三尖对(即鼻尖、肘尖、足尖上下在一条线上)(如图十五-23)。
7、左胯回吸,手随胯动,右手前舒,左手履右臂随胯移动至左手心对右肘(如图十五-24)。
8、不停,曲膝坐身,胯向左转,重量徐徐移至左脚;同时两手徐徐翻转,右手至手心向外,小指向上,向右向外圆转,经右胯至小腹,手心向上;左手同时徐徐翻转下沉,经右胯至小腹,手心亦向上,中指对,两肱圆。两肘微向前合,大致外撇,头正、身直、目正视,成左四照(如图十五-25)。
9、左胯沉,右膝提,胯向右转,重心徐徐右移,两手随动,圆转向上绷起,至与胸平,两手心向下,中指仍对,两肱圆,两脚力平均,两手如抚球(如图十五-26)。
10、胯继续向右移,重心徐徐移至右脚,左脚内扣50度左右,同时两手捻动(有“按”意),向前舒齐,左小指内拧,反转手心向上,两手合掌,两手心距离一、二寸,至右斜方,两手相齐,右腕与肩平。右脚主力,左脚吸力(如图十五-27)。
11、曲左膝坐身,胯向右转,两手向右后方展开,右手小指微向上翻,两手心相对,左手顺右臂至肘,左肘微前撑,右手上起与头平(有“采”意)。同时右脚尖抬起,头正,身直,目正视,面向右方(如图十五、28)。
12、右胯回吸,左胯向前,右脚尖外摆不落;两手随动,右小指向外圆转,由后向前划一大圈经右胯至小腹,手心向上;左肘向前顶(献肘)。左手经右胯翻转下落至小腹,手心向下,两中指靠拢对丹田,两肱圆。左肘对右脚跟,右肘意对左脚根,头正、身直,鼻尖在两肘中间。左脚主力,右脚吸力。左膝曲,右膝微曲,右足尖回勾对右膝,面对右后方(如图十五-29-1、2)。
13、右脚尖内扣,弓步落实,同时左手捻动,右手经左手背向前穿出,掌心向上与肩平,臂顺(右肩有“靠”意);左手在右腋下,手心斜向下,大指内合,小指微外拧,左臂保持弧形。右臂向前舒与肩胯顺,肘膝相对。右脚主力,左脚吸力(如图十五-30)。
14、曲左膝坐身右胯回吸,右脚尖徐徐抬起,右臂随动,向外翻转至小指向上,手心向外,臂顺,意前舒(有“挒”意)。同时左肘向前,左手中指回指右肩窝,小指向上与肩平,手心对右臂。头正、身直、尾闾对脚跟,肩平,胯正,面向右方(如图十五-31)。
15、胯向左转,右脚尖扣正落实,手随脚动,右手回笼成弧形,掌心向外;左手顺右臂向前移动,至手心抚右臂中节,右臂回抱,左手外撑(有“意”);同时左足跟跟步并拢落实。右肘与肩平,左肘与胸平,步正胯斜,胯右斜45度,左肘对两脚中间,头正,身直,尾闾对左脚根,重量在左足,鼻在两手中间队右膝如图书屋-32)。
要点:揽雀尾包含着绷、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道,是太极具体用法的概括。太极拳的运用以“绷”(圆弓)为体,以“履”
(缠转)为用。所以挤、按、采、肘、靠、捋六法都必须在绷与捋的基础上来运用。在锻炼时能意识到劲的八法,自能增强功力,为太极拳技击打下基础。

第五式 搂膝拗步(左右共五次)
(一)左搂膝拗步
1、接上式不停,胯向左转,右脚跟外摆45度落实,左脚平提靠右踝骨;同时两手翻转手心向内,右手上起,成弧形,腕与头平,左手顺右臂下落至手心对右腋下。曲膝坐身,头正身直,面向左前方(如图十五-33、34)。
2、胯向右转,两手随动,右小指内拧上起,成弧形,腕与头平;左手小指内拧顺右胁下指,手背对右胯。头正、身直,拧胯,曲膝,坐身,尾闾对右脚跟(如图十五-35)。
3、胯继向左转,左脚向左斜方前进一步,脚跟着地;同时左手随左脚向前,手背护左膝;右小指内拧,手背向前,小指护中堂。头正,身直,右膝曲,左膝提,尾闾对右脚跟(如图十五-36)。
4、左足弓步,徐徐落实(直落),胯向左微转,手足岁胯而动,右足内扣45度(内扣直);同时右臂弧度不变,翻转下落至腕与肩平,手心斜向下,手尖、鼻尖左足尖三尖对;左手臂随胯回撤至左胯左侧,臂成弧形,大指指胯,手心向下。两脚平行成左弓步,两足中间距离为本人一足宽,面向左后斜方(如图十五-37)。
(二)右搂膝拗步
1、接上式,左胯回吸,右胯向前,右手五指松前探,手心向下,左手向后推展。翻转小指向上,两臂顺,左右舒展。右手与左脚上下相对,目视两手之间(如图十五-38)。
2、右脚平提徐徐靠向左踝骨,同时两小指向内翻转,捧至左后斜方 ,手心向上,两小指想靠。肩腋要开,两臂舒展,腕与肩平。头正,身直,鼻对两手之间,面向左后斜方(如图十五-39)。
3、两脚不变,胯向右转,左手原式向左方舒展;右手顺左臂下方至左腋下,手指内合,腕肘外撑,面向正左方(如图十五-40)。
4、胯向左转,手随胯动,左小指内拧,上起成弧形,腕与头平;右手小指内拧顺左胁下指,手背对左胯,头正,身直,拧胯曲膝坐身,尾闾对左脚跟(如图十五-41)。
5、胯向右转,右足向左前斜方进一步,脚跟着地。同时右手随右足向前,手背护右膝;左手小指内拧,手背向前,手心护头。头正,身直,左膝曲,右膝提,尾闾对左足跟(如图十五-42)。
6、右足弓步徐徐落实(直落)。胯向右微转;同时左臂弧度不变,随身翻转下落,至腕与肩平,手心斜向下“三尖对”;右手随胯回撤至右胯右侧,臂成弧形,大指指胯,手心向下。两脚平行,两足横距离为本人一足宽,成右弓步。身躯、尾闾与左足根成一斜直线,面向左前斜方(如图十五-43)。
(三)左搂膝拗步
与(二)右式1—6节之动作和要求完全相同,惟手足姿势左右相反(如图十五-44至49)。
(四)右搂膝拗步
(五)左搂膝拗步
按照(二)右式、(三)左式
重复练习,不再插图和说明。
要点:搂膝拗步是前进之式,但前进中要寓后意,所以注意手要前舒,背要后拔,弓步不要太过,后膝微曲,尾闾要有后坐之意。

第六式 倒捻肱 (左右四次)
(一)右倒捻肱
1、接上式不停,曲右膝坐身,重量移至右脚,左脚平台后撤至右踝骨,平提不落。同时右手原式舒平下按;左手翻转向后上起,再向前伸至右手上,手心向上,两手背相对。左食指跟对右小指跟,左小指跟对右腕骨,高与胸平(如图十五-50)。
2、胯微向右转,手脚随胯而动,左脚向右后方撤一步,脚尖着地(后撤时微向后斜方,两脚横距离一脚宽),同时两手背捻转,左手前舒,高与胸平,右手顺左肱用捻劲撤至右胯,肱圆手心向下(如图十五51)。
3、胯继向右微转,手脚随胯动,左脚徐徐落实(直落),两手左右展开,两臂成功弓形,微向前合30度左右,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两手高度与胯尖平,鼻尖对右膝,两脚力平均,两脚吸力。头正、身直,尾闾正中。脚起脚落保持身平,定式后两足平行,足尖向正左方,两足中间横距一尺宽(如图十五-52)。
(二)左倒捻肱
1、接上式,右胯回吸,左胯向前,两手随胯动翻转大指向上,前后舒展,高与肩平,同时右脚平台离地(如图十五-53)。
2、不停,左胯回吸,右胯向前,右脚徐徐平撤靠左踝骨。同时左手原势舒展,翻转手心向下;右臂翻转上起成弧形,肘高与耳平,小指内拧,手背向前。不停,经头顶右上方至面前圆转下落,手背向下,与左手背相对。右食指跟与左小指跟相对,右小指跟对左腕骨,高与胸平(如图十五-54,55)。
3-4节动作,与倒捻肱之(一)3-4节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如图 -56,57)。
(三)右倒捻肱
动作和要求,与(二)左倒捻肱完全相同,惟姿势左右相反(如图十五-58—62)。
(四)左倒捻肱
动作和要求,与(二)左倒捻肱完全相同(如图十五-63—67)。
要点:倒捻肱是以后退为主,但退中要有进意。左脚后退时,手要有进意,起脚时两手要前后舒展,两大指上提,可起平衡作用,脚易抬起。

第七 单鞭
1、接上式不停,胯向右转,左脚内扣,重量徐徐移至右脚;同时左手翻转上起,腕与头平,手心向前;右手翻转大指向上,手心向后,意护左胁(如图十五-68)。
2、右脚外摆正落实,两手随动,右手翻转至小腹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下落,与肩平,手心向上,肱圆,两手背上下相照(如图十五-69)。
3、左脚平提向前靠右踝骨,平提不落,同时左手下落至小腹前,两手背相靠。两肘微向前合,两肱圆(如图十五-70)。
4、左足向左方横撤一步,成马步落实。同时右手翻转,两手心均向上(如图十五-71)。
5、沉肘,两手圆转上起高与头平,手心向前斜方,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手背对前额,肱圆(如图十五-72)。
6、不停,两臂左右分开,与肩平,手心向下,臂顺,微向前合,中指意对。松肩,沉肘,提腕,扣指,头正,身直,曲膝坐身,两足吸力,尾闾对两足跟之间,面向正前方(如图十五-73)。
要点:单鞭之势,虽有其两臂平顺,但两臂不能伸直,两肘应该微向前合,有拔背之感。腕外撑,手内合,中指意对,也要有两肱圆之感。马步时要两脚平吸,以免犯“双重”之弊

第八式 云劈手(三次)
(一)云劈手之一
1、接上式不停,胯向左转,左脚外摆60度,右脚内扣,重量移至左脚;同时左手原式松展转至大指向上,右手下落与胯平,手心向前(如图十五-74)。
2、胯继向左转,手足随胯而动,左手原式松展,右手小指微内拧下落至右膝,顺右腿向右斜下方舒展,同时右足平提起(如图十五-75)。
3、不停,右手右足同时前进,右足平靠左踝骨,右手背靠右膝(如图十五-76)。
4、不停,左手舒,左胯回吸,右脚徐徐落实,右足尖与左大趾跟相齐,距离约二、三寸;同时右手小指内拧上起,至手背靠左手心,两手中指相齐,手心均向前,左大指与肩平。头正,身直,曲膝坐身,重量在右脚,尾闾对右足跟。鼻对左膝,在两手之间,面向左前斜方(如图十五-77)。
5、胯向右转,重量移至左足,右足尖外摆;手随胯动,右手小指内拧上提,保持弧形,腕与头平;左手下劈落至手背对左膝(如图十五-78)。
6、 不停,胯继续向右转,重量移至右足;手足随胯而动,左足平提向左后方撤一步,足尖点地;同时右手随身右移,手心向内,左小指内拧,手背对右膝(如图十五-79)。
7、右胯回吸,做胯向前,手足随胯而动,左足落实,右手翻转下劈,落至与肩平,大指向上;左小指内拧上起,至左手背对有手心,两中指相齐。头正,身斜直,成右弓步,鼻对右膝,在两手之间,面向右斜前方(如图十五-80)。
(二) 云劈手之二
1、接上式不停,胯向左转,右脚内扣,重量左移。手随胯动,左小指内拧,圆转上起,腕与头平,经面前向左展开;右手下落,手心向前,与胯平(如图十五-81)。
2、胯继续向左移,手足随胯而动,左足外摆;左手小指内拧向斜上方舒展;右小指内拧顺右腿向斜下方舒展;同时右脚平提(如图十五-82)。
3—7节,与“云劈手之一”的3—7节动作和要求完全相同(如图十五-83—87)。
(三)与劈手之三
1——7节动作和要求与“云劈手之二”1——7节的动作和要求完全相同(如图十五-88—94)。
8、不停,接7节(如图十五-94),胯向左转,右脚内扣,左脚外摆中心徐徐移至左脚。两手随动,右手原式松展,大指向内翻转至大指斜向下,手心斜向后;左手小指内拧,圆转上起成弧形,随身至左斜方,腕与头平,手心向内。两肘对两膝,头正,身直,目正视,左膝弓(膝与踝垂直),右膝微曲对脚尖,面向左前斜方(如图十五-95,96)。
要点:云劈手的动作主要是练两臂上下起落旋转,起手尽量抬高,但注意小指内拧,以免扛肩气浮。旋转时两手与两足的动作要相合,以免散乱。

第九式 野马分鬃(四次)
(一)野马分鬃之一(右式)
1、接上式不停,胯向右转,手足随胯动。左手翻转下落回抱与肩平,手心向下;右手翻转下落至小腹,手心向上;两肱圆,如抱球。同时右脚回撤,靠左踝骨,平提不落(如图十五-97)。
2、左胯吸,右脚向右方出步,脚跟着地。同时右手内抱至左胯前,左手微内合,两肱圆,两手心上下意对。右膝提,左膝曲,尾闾对左脚跟(如图十五-98)
3、沉胯提右膝,右足尖不落,重量稍右移,两足力平均;同时左手微内合,右手顺左臂合掌,两手心距离四、五寸,左手背高与肩平。(如图十五-99)。
4、右足徐徐弓步落实,手随足动,两手左右分开,两臂顺,肘微内合,中指意对,腕与肩平。肘膝上下相对,右膝与左膝踝骨垂直,左膝微曲,膝对足尖,面向前方(如图十五-100)。
(二)野马分鬃之二(左式)
1、接上式不停,胯向右转,左足内扣,手随胯动,左手翻落内抱,中指指左胯,肱圆,手心向上;右手原式转动内合,大指向上,肘微外撑(如图十五-101)。
2、坐身,胯继续右转,有足尖抬起外摆不落,两手随动,左手内拧,中指指小腹,右手翻转手心斜向下,肱圆(如图十五-102)。
3、右足尖外摆落实,重量移至右足,左足向右方前进一步,足跟着地,两手随动,右手翻转手心向下,肱半圆形,腕与肩平,手腕对右肩窝;左手翻转微沉至右胯,手心向上(如图十五-103)。
4、沉胯提左膝,左足尖不落,重心稍左移,两足力平均。同时右手微内合,左手顺右臂合掌,两手心距离四、五寸,右手背高与胸平,两肱圆,如抱球(如图十五-104)。
5、左脚徐徐弓步落实,手随足动,两手左右分开。两臂顺肘微内合,中指意对,腕与肩平。肘膝上下相对,左膝曲与左踝骨垂直,右膝微曲,膝对足尖,卖弄向后方(如图十五-105)。
(三)野马分鬃之三(左式)
1—5节与野马分鬃之二1——5节的动作和求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如图至110)。
(四)野马分鬃之四(左式)
1—5节与野马分鬃之一1—5节的动作、要求和面向完全相同(如图十五-111—115)。
要求:野马分鬃是以练开合为主。要注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所以手开时肘要合,手合时注意肘要开。不论是开是合,都要注意中指意对,两肱圆。

第十式 大 履
1、接上式不停,胯向左转,右足内扣,坐身左足尖抬起。同时左手向前松展不变;右手翻转上起至头部右上方,手心斜向下,肱圆(如图十五-116)。
2、左足外摆落实,右足前进一步(平落)。同时右手下落经左手心向前挫出,手心向下;左手随胯动,撤至右肘,手心向上。坐身,左足主力,右足吸力(如图十五-117)。
3、胯向左转,足尖微外摆,右足尖微扣,成丁八步。两手随胯动,翻转至左斜方,两手相齐,左手心向下,有手心向上,与肩宽、肩平,成左四照。与第三式大履之第3节末式相同(如图十五-118)。
4—5节与第三式大履之第4—5节的动作和要求完全相同(如图十五-119,120)。
要求:可参阅第三式,不另说明。

第十一式 攬雀尾
1—13节的动作、要求和方向均与第四式攬雀尾第1—13节完全相同(如图十五-121—133。姿势说明可参阅第四式)。
注意:练至此式,如再连续练一套,可接第四式攬雀尾之第14—15节转搂膝拗步,继续重复练下去。

第十二式 如封似闭
1、接上式(如图133)不停,左胯向前,成正胯,面向右方。手随胯动,右手原位翻转,手心向下;左手顺右臂前舒,两小臂中节相靠成斜十字。两手心均向下,右腕与肩平如图十五-134)。
2、曲膝坐身,重量移至左脚,同时两手分开与肩宽,两小指微内合,如摸球状,随坐身下按(两手下按时臂勿缩,有前舒意),至与胸平(如图十五-135)。
3、曲右膝弓步,中心移至右脚,同时两手小指微内合,手心斜向下,如抚球状,随身向前;左脚随动平提前进,并步落实。两手微翻转,手心斜向下。腕与肩平,头正,身直,目正视,面向右方(如图十五-136,137)。
要点:如封似闭要有闭而不纳,封而不漏之功。“闭”要求合肘开腋,两肘护胁,意对丹田,可以固内防外;“封”要求手合腕开,中指意对,手心含吸,则外气不散,可以产生吸化力。

第十三式 合太极
1、接上式不停,左脚向左后方后撤一部,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翻转,两腕交叉,手心向上(如图十五-138)。
2、胯向左转左足跟扣正落实,右足尖内扣,两脚成马步。同时两肘外撑,两腕交叉相靠成十字。手心向内。左手在内,右手在外,两肱圆(如图十五-139)。
3、沉胯,两手放松下落至小腹,不停,向左右斜方分开圆转上起至与肩平,手心向下,同时中心徐徐移至右脚,左足平抬靠向右踝骨;不停,两手徐徐上起至面前,中指对,两肱圆,手心斜向下,小指与头平(如图十五-140,141,142)。
4、左足落实,两手徐徐下按至胸前,手心向下,中指对,曲膝坐身,两脚力平均,两肘微前合(如图十五-143)。
5、舒身上起,两手徐徐落至小腹。不停,两手两脚同时分开还原,与第一式“无极静立式”相同(如图十五-144,145)。
要点;“合太极”即由动归静,守势归原,复归无极式。要注意气纳丹田,意归清静。最后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求从小指到大指一个一个地拧转下落放松。特别之一大指松垂,才能气沉意静(如大指微翘,则气浮,意不静)。归原后要稍静立一、二分钟,平起足,慢行三、二步后,再随便活动,则内气不致骤然波动,以保持清静舒适之意味不散。


第十六章 气功防治近视眼


    眼主视觉,居五官之首。它对人的一切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视力减退,就要影响辨认事物的能力,并对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痛苦。
视力的减退,有着各种原因,如各类眼疾、体弱病衰和缺少某些营养等,都会造成视觉功能减退,而视力衰退的最普通症状,则是近视眼。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大都由于用眼不当,这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发病率特别高,而且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不但影响学习,也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因此如何防治近视眼,就成了人们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医务工作者研究了各种预防近视眼的方法,诸如推拿按摩、针刺治疗、点眼药水、眼保健操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有的的比较麻烦,有的疗效不明显,都还不够理想,因此人们都想创造出更简便有效的方法。
近几年来,本人试用静气功自我运气治疗近视眼,即先练“静气功”,再自我发外气和运内气给自己治疗近似眼,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一方法通过集体和个人无数次的试验证明,不但近期疗效显著,而且还能巩固和继续提高。
自我运气治疗近视,过去未见诸文献记载,故无资料可查。静气功自我运气防止近视眼,是本人从发外气为人治病中得到启发而逐步形成的。
从实验效果看,“静气功自我运气防治近视眼”,不仅对多种眼疾(散光、青光眼、白内障等)有效,而且通过练功后,很多人的体质有了增强,有些慢性病也消失,还提高了分析和记忆能力,因此人们都认为:“静气功防治近视眼”不求医生,不用药物和医疗器材,功法简易,安全可靠,随时随地都能运用,是防治近视眼的一种好办法。
功法和治疗
用静气功防治近视眼,就先必须从练静气功开始。气功并不神秘,因为“气”人人都有,并不是练功才产生的,但未经练功,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它;通过练功,气的活动得到加强和集中,所以不但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可以运用气来治病、防病。
气功防治近视眼的基本功法,是以“静功养生十二法中”的“静立法”、“静坐法”、“运气法”、“拜佛桩”为主。它的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容易产生得气感。
功法分两部分:一是“外气按摩”,二是“内气运化”。
“外气按摩”是自我运外气从眼的外部进行抚摸,使眼肌放松,以疏通眼球内部气血循环,来增强眼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调节功能,而恢复视力。这对眼肌紧张造成功能失调、视力减退的患者,能很快得到改善;而对年久的深度近视眼和眼组织已发生病变者,单从外部治疗,视力虽能改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就较慢,因此必须加强内气锻炼,再用内气从内部运化,以“外气治标,内气治本,内外夹攻”之法,则既能巩固成果,又能继续提高疗效。
用“内气运化”,须增强内气的作用,要练得经气通,卫气顺,“意与气合”气能受意识的支配,做到“意到气随”之后,再用意念使内气在眼组织内自然运化,来舒松眼组织,通经活血,回复功能,提高视力。
第一步功 “外气按摩”
本法是以“静立养气法”、“开合运气法”为基本功法,再结合“外气按摩抚眼法”三个功法所组成。
1、静立养气法
姿势的要求: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齐相靠,两脚尖分开,距离以大趾根高骨处容开本人横拳四指宽。膝微曲而内直,使身体的重心在脚心,保持脚平;胯关节掖住内收,有微坐之意(不露形象),臀部要收敛,不能突出,脊椎要直,腰部要松,胸要舒开,腹部放松,尾闾对两脚跟之间,要保持身直;头正,项直,鼻准对脐,眼睑放松如“垂帘“,两眼含神正视,口轻闭,舌抵上腭,保持头正;两肩轻松,两臂自然下垂,小指靠裤缝前,手背斜向前,两大指松下对小趾根;手心空,中指舒,劲达脚心,意包周身,保持两臂松展。做到头正,身直,脚平,臂展,使身形上下连贯,整体一致(如图十六-1)。
静立以收心定意为主,意静体松,心平气和,是培养真气的基本功法,真气充沛,营卫二气自然旺盛。初练时由于气的活动增强,可能产生酸、麻、热、胀和气动的感觉,此时既不要怕,也不要主观去寻求和意领,只要保持形松,意静,气运自然,一切特异感觉,自会逐渐消失,归于正常。
静立有培养元气,调和经血,通达卫气,使气血和顺,维持机体功能平衡的功效,所以常练此式不但能防病、治病、保健延年,而且能使大脑清醒,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式与“静功养生十二法”的“静立养气法”完全相同,惟以前略减(详见前)。
静立式单练时以15—30分钟为宜。
2、开合运气法
姿式要求:
(1)在静立的基础上,左脚左移平落,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脚尖微内扣,两脚外侧成平行直线。
(2)两手徐徐向前方上举与肩平,两手相齐,距离与肩宽,手背向上(如图十六-2)。
(3)微曲膝坐身,松肩垂肘,两臂各成半圆形,腕与肩平,两手心相对,注意劳宫穴相联(劳宫穴在手心中间。如图十六-3)。
(4)注意体松意静,等到两手劳宫穴有麻胀之得气感时,将两手徐徐内合(用意不用力,如象按一气体,有合不拢或自动内合之感,慢慢合到两手距离二至三寸时即停止。再用意将两手慢慢向外拉开,此时会感到有吸力相联,有拉不开或自动分开之感。可拉到比肩略宽,但两臂不能拉成直线。如此内合外拉,反复多次(约5分钟左右),两手之间的气感有逐渐增强之感(如图十六-4,5)
说明:运气法能使内外气相应,故在两手内合时,腹内有外胀之感;向外开时,腹内有收缩之感。经常练之,不但能调经和血,增强内脏功能,而且能使外气受意识的支配,即可运用此气给自己和他人治病;“外气按摩法”防治近视眼就是运用此外气。
3、外气按摩抚眼法
(1)先练“运气法”,如运气觉得两手之间的气感很浓时,可将两手慢慢翻转,可使两手心的劳宫穴对两眼,翻转时要徐徐而动,好像将两手心的气捧着慢慢向眼靠拢一样(此时两眼睑放松,眼轻闭),靠到离眼2—4寸时,两眼会有气压或热感,此时可停止,稍待1分钟左右,使手心之气深入到眼球与内气相合(如图十六-6)。
(2)俟手与眼之内气相合后,两手可同时向外拉,此时两眼球内会感到有一种向外的吸力,拉到两手距眼一尺两寸左右时即可停止(距离不要太远,手心要对准眼睛,要求手心之中有得气感);再慢慢向内按,此时两眼会感到有向内的压力。按到距离约2—3寸时停止。再慢慢拉和按。如此反复进行6—9次,即停止在距眼5寸左右之处(有感为度。如图十六-7,8)。
(3)距离不变,在维持手与眼之间有气相联的感觉下,两手慢慢地微微转圈,先向左,后向右,各6—9次此时眼球会产生被手中之气带动旋转之感(如图十六-9 1,2)。
(4)旋转后即停止原处(手与眼距离约4—5寸),抚着眼睛不动,此时要周身放松,意识到手心气与眼球内气相联,使外气深入到自然运化,眼内可能产生微动或微热胀之感,这是气在眼中通达气血、调节眼组织功能的反应,每次可抚眼约5分钟左右。
4、收功
两手慢慢贴抚在眼上,劳宫穴对眼球,稍停半分钟,随即两手同一方向,先向左后向右各揉3次(如图十六-10)。此法是为了使眼睛的热胀感消失,回复正常。稍停,随即两手如洗脸时下摸,两中指经两眼内角“睛明穴”,顺鼻两侧摸到胸腹,两手分开下垂,两脚靠拢,归于静式(如图十六-11—14).稍立一会,慢慢睁开眼睛,会有轻松、清亮之感。
注意:在运气抚眼时,一定要保持着“静立养气法”时的意识和形态;感觉大小,个人不同,不要用意太强,以免造成眼球酸胀;如气过强,刚抚好后,也可能会感觉模糊,5分钟后即会清亮;抚眼时要摘掉眼镜。
第二步功——“内气运化”
本法是以“静坐法”和“拜佛桩”为基本功法,结合“内气运转功”三个功法组成。
1、静坐法——凝神内养功
姿势要求:类似平常坐式(以木凳为宜),但不要坐满,只坐凳边沿三寸左右(这样能保持身直,使内气上下通顺),两脚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两脚尖微内扣(以两脚外侧平直为度)。脚、膝、胯的角度以90度为宜。但如凳子高于膝盖,两脚可稍向前移,如凳子稍低于膝盖,两脚可稍向后收,以感到两脚底的重量平衡为度。两臂自然放松,两手平方在膝盖上,放的具体位置以感到两臂适宜为度。要求做到头正、項直、鼻对脐,平心静气,垂帘含神,使意气相合,形与神俱;其他要求与“静立法”同如图十六15—1,2)。
说明:坐是在日常生活中占时间最多的一种形式,尤其用眼力的工作、学习,坐的时间则更长;如果左得姿势不正,不但使内气不顺,影响健康,更由于身形歪斜,使眼的视线不能正对目标,必然造成眼肌紧张,久之视力就要减退。如能把静坐的姿势要求,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能巩固、提高防治近视的功效,而且由于思想集中,对保健养生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也起到一定作用。此式单练,每次用那个不少于15分钟,多则不限。练得有了体会,在开会、学习、看书、看戏、乘船、坐车……之时 ,都可以用静坐的姿势。
2、拜佛式——开经顺气功
姿势要求:
(1)从静立开始,左脚左移,两脚平行分开,距离比肩略宽,脚尖为内扣(两脚内扣的合劲要与两手相合的劲上下相应,过多则上松下紧,过少则上紧下松,应做到上下平衡)。
(2)曲膝坐身,两手上起合掌到胸前,五指各分,左右五指指肚各向对向靠,两掌根并拢,手指微曲,手心要空,手指向内合,中指对喉部,距离二、三寸。要求松肩顶肘,空胸拔背,收頦藏喉,鼻尖对脐,头正,身直,足平,松静自然;其他要求与“静立法”同(如图十六-16)。
(3)收势:左脚向右靠拢,并齐落实,同时两肘外撑手心向下,中指平对,与胸平;舒胸立直,两手下按至腹部。两手两脚同时分开,归于静立。
说明:此式外包内撑,外紧内松,能开胸顺气,敛气入骨。有练气化力、通达经络、增强内循环之功。手心相合,形似拜佛,能收心定意,使意与气合,运化周身,产生治病、防病之效。练好此式,即可为用意运内气治疗近视眼大侠基础。此功可在早晚练“静立功”之后练之,每次练十分钟左右。如时间不许可,可减少静立时间,以加练此式。
3、内气运转按摩功
姿势要求:在静立、静坐、仰身静卧时都可进行。主要保持头正,项直、鼻对脐,两眼轻闭,思想集中,周身放松,等到心平气和,再意识到眼球,俟眼内有气感时,即可轻轻地用意使内气在眼球内缓缓地旋转,两眼同一方向,先从右到左,后从左到右,各转36次。要求意领气动,眼球不动火少动。运转时不要心急,要保持意与气合,慢、松、静地使内气甚入到每个细胞之间,自然运化,以增强功能,恢复视力。停止运转后,不要马上睁眼,要稍闭一会,感到眼睛完全平静后再慢慢睁开。
说明:此法在“静立”或“静坐”最后几分钟练之,但最好是在练“意与气合”有点体会后再进行,以免运气时造成眼肌紧张,反而会影响效果。此法简单方便,只要在闭目休息时都可以练。运气时用意不要过强,感觉不要太大,以防眼球发生酸胀。
功法的治疗作用
中医治病,主张以防为主,所以《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近视眼也是一种病态,若病已形成再治,就比较麻烦;如能在未病之先,用眼时根据练气功的要求,就能有防止形成近视的功效。
1、把练气功的基本要求——头正,项直,鼻对脐,含神正视,用于看书、写字之时,即不会造成眼肌紧张和伤气。
因为头正、项直、鼻对脐,则身形端正,上下顺随,气血运行畅通,运用大脑和眼时对气血的消耗能得到及时补偿。因为含神必须眼帘放松,更能神不外露,正视可使眼球的位置端正,不上、下、左、右歪斜,这样不但不会伤气,也不会因眼肌紧张,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且可以使眼的视线正对目标,使目标责任反映到眼睛,既省眼力,又能看得准确清晰,还可以延长用眼时间而不会感到头昏眼花。
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方便,只要认真按照练的要求,随时之一做到含神正视,不但能防近视,还可以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和大脑的记忆力。
2、用后感到视力模糊不清或酸胀时,可用手抚眼或“内气运化”3—5分钟,学生在下课时“抚眼”两分钟,都有预防近视的作用。
以上预防近视的方法,必须结合两气功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功法的防治原理
治病必求其因,弄清了原因,就容易找到治疗的办法。
近视眼的病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由于用眼过度,眼肌紧张,以致微循环——微血管和孙络(经络的细微者)的运行发生障碍,使得血液循环不畅,颜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正常供应,久之影响了眼的调节功能,以致视力减退,而形成近视。
人体的一切运动变化,都要气的供应和推动,眼的活动也不例外。所谓“久视伤神”,神就是气活动的体现,伤神即伤气。血的运行必须气来疏通,伤气以后,血行必缓,就会使眼组织营养不良,代谢失衡,影响眼睛的功能,久之,就会新海诚近视眼。
根据中医的观点,气血是人之本,人体生命是血和气所组成。血是形体组成的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能源,无形的气产生于有形的血,血的运行又受气的疏导和推动,所以《内经》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因之,气阻则血瘀,血瘀则气结,气不通则痛,血不通则肿。气血不和,则运化失衡而生病。气运和顺,血行自能畅通,机体各部功能平衡,代谢正常,则诸病不生。中医治病就是以调顺气血为主,静功治病和防治近视眼,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
静功防治近视之法,简单易学,很快就能见效。但要巩固和提高功效,把握运气的规律,就必须弄清清气的性质和作用。
人体的气多种多样,而主要的是真气、营气和卫气。对此上面已经讲过,为了使防治近视者便于掌握,故再简略述之。
真气即元气,是百气之宗,它受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产生的营、卫——阴阳二气相结合而充满周身,普遍存在于各器官、各细胞、各种气质之内。它无形无象,有感无觉,用意识找不到它,必须在极其清静的情况下才能感到它的存在。真元之气,是生命之本,宜养不宜用;真气旺则体健,真气衰则多病,真气枯竭则死亡。所以治病防病首先要培养元气。“静立”和“静坐”就是以培养元气为主。
营气:有荣养之功,它运行于经络之中,是联系五脏六腑之气,运营周身,协调机体功能的平衡。它的运行,有方向,有路线,有时,有序,不受意识的支配,但思想和身形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它的运行。如运营失衡,就会造成各器官生化功能的紊乱。所以调理经气是中医和气功治病的根本。“拜佛式”就是以通达经络之营气为主。
卫气:是产生力的基础,它有通达保卫的功能,已经、运行于肌肤之间,分肉之中,渗透于形体内外。它在内支撑形体,通达经络,有舒筋活血、杀伤病菌的治疗之能;在外包容形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吸收有益外气,排除外邪内侵,有捍卫形体防病之功。
卫气“慓疾滑利”,不受筋骨肌肤之阻,能渗透于形体内外。卫气的运行,无方向路线,但它受意识支配,提供气功锻炼,一到哪里,卫气就到哪里,所以有“意到气随”之说。用意运气,就能调动或集中卫气来通达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瘀,杀菌消炎,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因为卫气能渗透于形体之外,又受意识的支配,所以运用外气治疗近视,就是发挥卫气的作用。“开合运气法”就是以练卫气为主。
总之,从实践证明,如果教得认真,练得得法,明白了气的性质和作用,就能更好地掌握功法,更快地得到效果。
注意事项
1、在学校集体练功,要指定辅导员,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要想学生说明,自我运气防治近视眼,自己必须练好气功,否则就无气可运。而不生效果。因此,辅导员必须先学气功,并要掌握练功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以便指导学生练功和解释在练功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2、在学校上下午集体练功各一次外,还要安排早晚在家练功。早晚练功可延长“静立”和“拜佛式”——基本功的时间。上下午集体练功,如时间不许可,可少练基本功,但要保证“运气抚眼”的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在上课之前,如能让学生先“静坐”5分钟,能使头脑清楚,思想集中,可增强记忆和分析能力)。
3、静气功防治近视功法,是以清静自然为主,所以在两基本功时,不要注意局部或用意运气,要意识到整体使气运自然。在运气治眼时,用意也不要太强,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使气在眼内昨天运化,以免产生酸胀之感。
4、因为外气人人都有,只要按法练之,都会产生“得气感”。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和意念不同,会产生不同感觉。有的人气感大,有的人则小,有的人感觉热,有的人感觉麻等。而且初练时,由于气才通还不顺,感觉则大,气通顺后,感觉反而小。所以不能以感觉大小来衡量功力和效果。因此,不要主观去追求感觉,尤其在运气抚眼时,不要故意加强气感,以免使眼球发生胀痛,而影响疗效。
5初练功时,由于对来练功的基本要求——“松、静、自然”尚不理解,而强制思想和身体静止不动,会造成紧张,可能有个别人因此产生头胀胸闷之感,如发现此种情况,可稍微活动一下或休息一会再练,这种情况即会消失。如酸胀太甚,可稍微活动一下或先缩短练功时间,以后再逐渐延长。
6、近视眼的形成并非一时一日,因此它的恢复过程,也须要一段时间;有的人练功那几天。视力就提高很快,但如停止不练,则不巩固。实验证明,认真练三个月。可以稳定效果。如能继续练功,把“气功态”——头正、项直、鼻对脐、“松静自然”、“含神正视”气功的基本要求,随时随地结合到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去。不但有巩固和提高视力之效,还会得到祛病保健、提高脑力、增强记忆分析能力之功。
7、自己练气功“自我运气”治疗近视,是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本能,既然它开始有效,如继续锻炼,必然能巩固提高。要知道,近视患者大都原来视力正常,多数是由于用眼不当,才逐渐形成近视的。用气功可以改善眼组织,提高视力。但颜组织已发生过病变者,视力虽然有所恢复,如不继续练功,再不注意用眼卫生,可能会比未患过近视者更容易下降。所以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随时注意用眼卫生。把“气功态”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只要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
病例摘录
1、静功治愈心脏病
我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换阵发性心动过速症已有三十余年,发作时每分钟心跳在240跳以上。1953年开始有并发急性肺水肿。长期以来一直服各种心脏病药,偶尔停服数天,或活动稍多一些,就会发作。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加上了冠心病。因此发作时除了心动过速外,还频发早搏,停博时间最长可达13秒。1970年—1071年曾在新华医院抢救多次,住院八个月,出院后卧床打两年。从此失去了劳动力。1974年退休后情况虽逐渐好转,但仍是每天服药以控制发作。后来听人说气功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于是从今年(1983年)4月17日开始到虹口公园吕继唐老师处练气功。为了观察气功对我的疗效,当即停服一切药物,练了有一个半月,我就感到疗效非常显著。在一个半月中偶有三次早搏,故前后共服过三次复方丹参片(共六片),而且还能负担比较繁重的家务劳动。从未发过病。另外我还有脊柱肥大症,多站多立就颈酸背痛,弯腰就腰酸,难于起立,但现在这些症状都消除了。
5月13日晚我不慎腰部扭伤,疼痛难忍。坐下后不能起立,岁贴了伤膏药也未见效。第二天由我爱人试着运用外气给我治疗(她也跟吕老师学的),治疗一次后我已能无痛苦地起立了,当天晚上又治疗了一次,腰部已基本不痛。第三、四天经辅导老师为我用外气治疗,就完全痊愈了。
(吕梅文)
2、静功治愈乙型肝炎、咽喉炎
1980年我健康检查,发现GPT60,HAA阳性,医生确诊我患乙型肝炎,当时医嘱:吃药,休息。经过两年病休,并吃中药、西药、打针、针灸无数次,病情就是不见好转,每次检查无一次正常。GPT最高230,腰酸、肝痛,四肢无力,饮食不香,生活极不正常。
1981年11月认识了吕继唐老师,见他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开始学习静功。吕老师到人真诚负责,在和我谈话中还例举了静功治好疾病的事例。一次我信心十足地每天清晨来公园跟老师学习静功养生十二法,回家后吃了吃饭睡觉而外大部分时间用在练功上,而主要是练“静立”、“晃海”、“静坐”、“运气”四种功法。
初练“静立”、“静坐”时,感到任意上下跳动,有时摇摆不稳,但过了几天,这种现象就自然消失了。在练功月半个月后,忽然感到我右边的手脚冰冷,肝区隐隐发痛,经理陈咯啊是指点:这是练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要管它。老师还让我多做“晃海”,坚持锻炼。如此练了一个月后,到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又过一个月检查,肝功能继续保持正常。同时HAA也转为阴性。练功进入四个月检查,三大抗原抗体,也全部转为阴性,腰已不觉酸,人也精神了。
我体会到随时能注意到练功状态,就感到气遍周身,特别是胃区和肝区有一团热气在包围着,自觉舒适爽快。
虽然我练功只短短几个月,可是收获不小,静功不但治好了我的乙型肝炎,还治愈了缠在我身上八年之久的慢性咽喉炎。我深深感到静功养生十二法是医治慢性病的良方,也是拜见强身益寿延年之宝。我虽然已恢复工作,但我有信心,有决心坚持继续锻炼。
(唐恭白)
3、气功治疗事半功倍
1981年5月体检中,医生偶然发现我左腹有一肿块,较硬,超声波(A超)左侧卵巢区有3.5×4厘米包块,实质性。在此情况下同年5月由医生陪同到上海寻医求治。经过多方会诊及超声波检查证实,腹部有一肿块,但性质未定。随即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疗效不显。后经肿瘤医院医生介绍,开始向吕继唐老师学习气功,并请老师辅助治疗,半个月后,B型超声检查,肿块已消失,因此我即上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嗣后练功时紧时松,练得也不够认真。
1982年3月来沪复查时,B型超声发现左右两侧均有肿块,子宫右侧见到一液性暗区,约30×40平方毫米,边缘光整,造声良好。子宫左侧见到另一个实质性暗区,边缘不清晰,约30×40平方毫米。根据诊断情况,医生动员全哦做手术,切除肿块。当时我想,既然气功治疗有效,我何以不能再试,况且我生词学气功已有明显效果。因此我于3月10日再行参加吕老师的气功组,认真学,刻苦练,并请辅导老师运用外气辅助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气功锻炼和气功治疗,出现了预料之外的效果。在4月28日和5月13日的两次B型超声检查,下腹部两侧肿块均基本消失;同时患有多年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阵发性心悸、夜眠不安、慢性肾盂肾炎、萎缩性胃炎、大便干燥(3、4天一次)、经常性偏头痛、经前综合症等也随之好转,现在已基本上不吃药物,气色红润自然,精力也比较充沛正常了。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练气功的确能治病,而且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我所患的疾病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从我患病的性质、治疗的时间和方法等。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下腹的肿块是华东医院、肿瘤医院、第一、第六、第三人民医院、国防妇产医院、海军医院等反复诊断所证实,而且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被气功所治愈,这又是事实。除了感谢老师的知道和帮助,有深深地 佩服气功的疗效
我决心继续练气功,持之以恒,练好身体,为四化做出贡献。
(张 强)
4、我学习静功一年来的情况
我自1974年起患早搏,几乎每年要发病。在1981年夏季时,严重发作,并伴有胸闷,诊断是冠心病,休息两个月,毫无好转。至7月底住院,使用了当时最新抗早搏药乙胺碘肤酮,及其他辅助治疗,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内,早搏才有好转,但未根治,早搏仍有发生;尤其对胸闷医生似乎无有效催是。在住院间,王承洪同志来探望我时说:“打针吃药是需要的,但治疗还要靠锻炼。”并把他跟吕老师学静功的情况讲给我听。因当时我起床走动尚有困难,不能静立,他就教我静坐、晃海两种方法,我开始学着做,我发现,静坐对胸闷有明显疗效,胸闷时,一静坐几分钟就好了,这鉴定了学静功的决心。10月24日出院后仍继续练着两种功。我性格内向为人小心谨慎,办事认真,因此在练功时往往过于拘谨,太认真,在意念上放不开,不够舒展。正由于一年过重,在初学静功阶段就出现了幻觉,早过一段弯路。在这一段时间里,王承洪同志不厌其烦地指点我,解答我在练功者发生的一些问题,对我帮助很大。当时他对我说:“吕老师讲过:'好的不留,怀的不怕’。只要坚持下去,练功时一年不要过重,一定会改变的。”后来果然逐步解开,惊恐的念头消失了。我想初学的同志可能会遇到类似情况,为此。写出来好让大家最为借鉴。在练功时,一定要记住吕老师的教导:“窍在有意无意中,毋过毋不及。”
后来身体稍恢复,就于1981年11月29日起到虹口公园跟吕老师学练静功养生发和静功太极拳。在跟吕老师学习以后,经过短短一年的锻炼,早搏、胸闷早已痊愈,过去曾有过的偏头痛、腰肌劳损等也都好了。而且自己感到身体健康,胜于发病以前。
目前我根据自己的体制情况,量力而行,对练功时间和次数做了安排:早上坚持静立一小时,站桩三刻钟,打一套太极拳;晚上做“晃海”半小时。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练功,我有一个他体会,一年和气血是息息相关的,意念一动,气血必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强烈的念头,对气血的影响更大。例如,我在初练静功时,一出现迷信的念头,背上立刻有冷凛凛的感觉(实际这是气血发生变化的感觉),更促使恐怖念头的产生。最近读了吕老师《静功养生发的三层九步功》这篇文章中关于“意”的一节,才知道是这种情况。由此我更觉得一定要认真锻炼,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志斌)
5、“晃海”治愈肠功能紊乱
我患肠功能紊乱——腹泻,已有25年。过去静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化验结果也都没有找到病菌,因而西医认为是“笑话不良”,中医诊断为肠胃虚弱,不宜吃生冷和脂肪。长期致力,医药罔效,偶尔吃点奶制食品,都是不到一刻钟就要拉稀。这样年复一年,病魔缠身,精神负担越来越重。我有一位朋友,也是长期腹泻,经诊断为“肠癌”而开刀,术后未见好转,不久离开了人间,因此我精神负担就越加沉重。
1980年7月间发病时,一天腹泻6、7次,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体重减轻了6斤,身心极为痛苦。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吕继唐老师,当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吕老师信息静功。初学“晃海”,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坚持锻炼,每日早、中、晚三次,睡前一次。谁知道过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就受到明显的效果,腹泻停止,大便成形,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心。从此我增强了信心,加强了锻炼,终于治好了我多年的宿疾。现在我吃什么东西也不怕了,生冷、脂肪的食物也能吃一些了。
我深深体会到“晃海”确有通达气血、调和内脏、松弛神经的作用,我患肠功能紊乱是由于气血不和,神经紧张,情绪不安所造成。自从我掌握“晃海”这个法宝,胆子也大了,有时天气变化,吃食物不当心,收了点凉,也会感到肚子不大舒服,可是我不怕,神经也不紧张,只要加强一、二次锻炼,马上就可以好转。这充分证明经过“晃海”的锻炼,我的肠功能已经完全回复正常。“晃海”这一动作,易学易练,不论老弱病残,只要能坐,就可以进行锻炼,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 静)(真经阁 zhenjingge.com)
7、气功治疗近视眼
(1)我的右脚过去曾受过伤,虽经电疗等医治却不见效,已有二年多年冬天不能骑自行车。上楼也有困难。因此,1982年暑假期间去虹口公园锻炼,想学学太极拳,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吕继唐老师,开始学习静功太极拳。经过四个月的学习,现在右脚已无不适感觉当年冬天我没有间断过骑自行车,上楼梯也无困难,都已恢复正常。
在练功时看到有些青少年来请教吕老师用气功治疗近视眼,据说效果很好。我联想起我现在教学的一班学生,他们都是凭考分进师大附中的优秀学生,品学兼优,但近视眼的比例很高,而且每学期都有新发病例。因此我和吕老师商量是否可以叫我们的学生做气功,以质量近视眼。吕老师同意了,每星期一、三、五下午亲自给我们辅导。
经过一个月的练功治疗,看来成绩是大的,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静不下来,男生比女生更静不下来,个人的成绩就不一样。能做到“静”,练功积极的,效果就很好。
我们在二十九位近视眼学生练功治疗中,一个月后发现有五人视力提高0.4,有四人通过0.3,有七人提高0.2,有六人通过0.1,另七人没有提高。
(张吟华,教师)
(2)我患近视已有五年,两眼视力左0.1.右0.2,度数500度以上,且仍不稳定,继续下降。为了通过高考体检,开始学静气功治疗近视眼,二个星期后,在高考体检中视力上升到左眼0.5.右眼0.6,得到通过。视力一直保持稳定,即使在紧张的毕业考试,视力仍未下降。
我还体会到练功不仅对近视眼防治有帮助,还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在考试前,倘若练五分钟静功,使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那么在考试时,会感到很顺利,许多东西也很容易记住,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
(储以微,复兴中学)
(3)1983年3月我练功时两眼视力均为0.4,练功一个半月后两眼视力恢复到0.8,考试后视力也未减退。另外一次地理考试,一个名词解释一时想不起来,我就练静功,马上就想起来了。
过去我在春夏交界季节每年总要眼冒,提高练气功,今年没有感冒。
(顾抗美,中学生)
(4)我在1983年3月开始练功,练功前视力左眼0.4,右眼0.3,曾戴过好几年眼镜,有时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记忆力也比较差,有时还觉得头昏。晚上睡觉不好,练功后不到一个月视力就提高了,左眼1.0.右眼0.9,现在胃口也好了,记忆力也增强了,在背短文时看一、二遍就能背出,且头不昏,睡得好,精神也比以前好。
(陆继伟,小学生)
(5)练功前我的视力是:右眼0.2,右眼0.1,有遗传性且不稳定。1983年8月12日开始练功,8月21日检查,左眼0.8,提高了0.6,右眼0.6,提高了0.5.不但视力有明显提高,原来游泳时抽筋,现在不抽了。过去睡午觉起来头昏,现在也好了。
(赵令仪,中学生)
(6)练功前我视力左眼0.1,右眼0.7.已20多年1982年9月因患青光眼,两只眼都做了手术。从此两眼看东西没力,视力模糊不清,经常胀痛,并有了散光。1983年6月26日开始练功,7月210日检查视力,左眼0.2,右眼0.9;8月18日第二次检查,左眼0.2,右眼1.2,左眼提高了0.5,右眼提高练 0.1,而且以前不适感觉也消失了。
(陈翠微,教师)
(7)我在练功前,视力左眼1700度,0.01不到,右眼1700度,0.01 不到。1983年6月23日开始练功,7月28日检查视力,左眼0.1,右眼0.2.练功前眼球明显凸出,练功后眼球凹进去了,视力也提高了。
(郭月美,职工)
(8)练功前我的视力是:左眼0.2,右眼0.3.1983年7月26日开始练功,8月18日检查视力左眼0.4,右眼0.5。练功前我用三副眼镜(A副150—200度,B副200—300度,C副400—500度),现在戴200—300度眼镜,视力已很清楚,如果戴上400—500度眼镜,反而感到模糊不清。走路时只用150—200度眼镜,步行方便舒适,这说明视力通过气功治疗效果明显。
(许 联,退休工人)
编后语
静功养生之理,既平凡又深奥;静功养生之法,既简单有复杂。所谓平凡,是它的原理就在客观一般规律之中,没有什么神奇玄妙,一说即知,一听就懂。但在这平凡之中,蕴含着宇宙自然,虚实阴阳,生灭造化之机,以及吸斥运化,因果制约之理。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彻悟自然之理,才能系统地把握养生之法,即在行立坐卧之中,姿势动作是根据生理的自然形态,并无特别的要求,是一学即会,一用就灵。但在功法之中,不但包含着三层九步功,而每层每部,都要掌握好它的理、法、诀窍和火候,才能层层深入,步步提高。
以治病为目的的初学者,只要按法练习,即能收到一定的功效。而作为一个研究养生处世之道的静功爱好者,那就不但要有信心恒心地坚持锻炼,按功法一层层、一步步地循序而进,还需要虚心求教,多方探讨,默识揣摩,领悟其理。一旦功到,自然豁然贯通,不但得延年益寿之效,而且也能悟得处世待人之理。
然而,功无止境,高了还能再高,好了还可再好。作为一个爱好者,一定要戒骄戒躁,专心钻研;持之以恒,自然能明理达用,逐步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为此原将我几十年来对无极静功理法诀窍研究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与志同道合者共研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